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形成及弥合路径*

2022-11-24黄德桥路耀

当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鸿沟智能化

黄德桥 路耀

(1.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99)

(2.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重庆 409099)

随着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愈趋成熟,并逐渐替代了部分线下医疗、出行、购物、办事等服务。这使许多农村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体验更加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遇到了数字技术应用障碍,成为困扰农村老年人的一张信息隔离网,使得农村老年人对数字技术产生畏惧感和无力感,望“数字”而却步。面对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虚拟交往模式、新消费形式等新形态,很多农村老年人无所适从,无法逾越这道“数字鸿沟”。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指出“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要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1]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202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老年人口将突破3 亿。随着中国农村老龄化加速,农村65 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72%,[4]帮助农村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化产品,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任重而道远。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特别是在农村实施“数字扫盲”和“数字赋能”的过程中,亟待解决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与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日益加深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和构建农村老年人数字赋能体系,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着力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目前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惠及更多老年群体的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数字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帮助农村老年人掌握数字化应用技能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议题。

(一)农村数字化建设现状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宽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应用路径。一方面,农村数字化基础建设在不断推进,全国99.5%的农村已通电话,82.8%的农村已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农村已覆盖宽带互联网,数字技术加速向农村下沉,农村电商、物流快递、农村数字金融等产业正逐步走向农村(见表1)。另一方面,据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有99.5%的老年网民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5]智能手机成为农村老年人接入和享受数字化生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数字化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开始实施后,有助于帮助农村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新生活。

表1 全国农村数字化基础建设现状单位:%

(二)农村老年人手机使用情况——基于重庆Q区的调查

课题组在2021年3月—2022年9月对重庆Q区柏腊村、马林村、双岩村、塘连洞村、高坪村、松林村、大坪村、漠河村、桐木村、五福村等十个行政村进行调研,通过当地村委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采用抽样方法对991名农村老年人(60岁以上)进行调查,最终获得886份有效数据(见表2)。采集到的数据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庆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应用现状。

表2 重庆Q区农村老年人手机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在移动设备接入方面,目前已有71.9%的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这说明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在数字化应用场景方面,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除了传统通话场景外,主要用于即时通信(微信)、文娱(视频、抖音)、新闻资讯等高频应用场景,分别占64.84%、78.02%和34.38%,而在电商购物、电子政务和扫码等数字化生活场景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数字素养方面,受限于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农村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过程中存在障碍。78.18%的农村老年人认为智能手机的操作太复杂,64.84%的农村老年人不会输入法(不识字、不会打字)。可见,数字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也给许多农村老年人挂上了“数字贫困户”标签。优化智能化产品和网络服务让农村老年人以更便捷的方式融入数字化生活,应受到社会重视并亟须解决。因此,需进一步分析目前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表征及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弥合路径。

二、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新形态,数字技术本是平民化、普惠性的技术应用,让不同身份、不同学历的人都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生活和高效体验,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时空与地理区域的隔阂、工具性支持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很多农村老年人并未搭上互联网时代快车和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未能充分享受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形成了新的数字应用障碍,造成了农村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中的“孤岛现象”。在数字化浪潮中,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带来数字机遇和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难题——老年“数字鸿沟”。[6]只有深入分析目前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表征与成因,才能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一)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表征

很多农村老年人因无法跨越“数字鸿沟”,不能真正享受数字化时代的红利,“数字鸿沟”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数字思维鸿沟

数字思维是人类在数字化时代,对工具、设备进行数字化编译和串联后所形成的信息输入与转换应用的系统性思维活动过程。农村老年人数字思维鸿沟指以信息与智能化产品应用所形成的数字思维与传统守旧思维的“隔阂”。目前,农村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最大的障碍不是网络覆盖及资费问题,而是守旧思维仍然束缚着农村老年人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智能化产品的普及,使得农村老年人不得不面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转向数字化服务的客观现实,这种因技术迁移所形成的传统习惯与数字化融入的博弈心理,对农村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思维冲击过程。农村老年人守旧思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打破,促进其形成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技术应用鸿沟

技术应用鸿沟是指农村老年人因理解力、记忆力衰退等身体条件的限制,在使用智能化产品或进行线上操作中存在“搞不懂”“吃不透”的现象,进而产生畏难心理,不愿也不敢上网。智能化产品及功能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不同代际人群间的数字消费需求、经济能力、接纳能力与技能提升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老年人难以像“数字原住民”(指与数字化时代发展同步的群体)一样轻松掌握数字技能并快速形成数字素养,他们在出行、就医、消费、办事服务等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技术门槛,甚至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局外人”。

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数字技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前各种智能化服务的对象多是以“数字原住民”为主,而农村老年人则因物理空间的限制与数字化时代脱节,成为了“数字遗民”“数字难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甚至扩大了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不平等问题,扩大了群体间、代际间的“数字鸿沟”,形成数字贫困的“马太效应”。[7]

“数字遗民”是指未能接触互联网的、主动或被动地与数字化时代脱节的、日常生活方式仍然以传统线下方式为主的一群人。[8]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以及相关智能化产品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数字遗民”,他们因生活在农村,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更习惯于传统的线下生活方式。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约1.1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3.2%,与全国73%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9]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都处于数字化“隔离”状态,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更是处于“隔断”状态,数字化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事物。

“数字难民”是指因为年龄原因和受困于数字技术而被排斥在数字社会之外的人。[10]数字化时代,智能化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使用难题。农村老年人中大部分人未曾有过独立网购和线上办理事务的经历,因为他们不熟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智能化操作。不懂网络、不懂操作、不懂APP 的农村老年人比比皆是,这些农村老年人逐渐成为脱离数字化时代的“数字难民”。究其原因,农村老年人因年龄关系,受身体机能退化、学习能力下降和自身数字素养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很难适应“技术含量”过高和操作过于复杂的智能化产品,在没有外在条件进行“数字反哺”的情况下,导致很多农村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举步维艰。

3.产品供给鸿沟

数字化时代,在以数字原住民为主导的数字化生活环境中,现有智能化产品虽然能够满足数字原住民多样化需求,但未能关照老龄群体的异质性需要,这是造成“代际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11]农村老年人多以手机作为接入数字化生活的主要工具,并且其数字化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打接电话、即时通信(微信)、扫二维码、线上预约、电子阅读及网络娱乐(看网络视频和抖音)等方面。由于新一代数据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兴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更新产品在配置、功能、服务等方面对农村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技术过载”,深度适老化明显不足。例如,方言识别功能和文字、数字放大功能等智能手机适老功能的缺乏,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社会提供适老化的智能化产品。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是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一项必备技能,但市场上销售的各类智能化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其产品特性明显迎合数字原住民需求,很难满足老年人在社交、资讯、扫码等高频应用场景中的需求。繁琐的操作步骤与无法识别方言的语音引导功能容易将农村老年人拒数字大门之外。很多老年人反映一些智能化产品操作指引性文字表达并不贴近老年人生活经验,使用词句也难以理解;适老版APP 及“数字助老”版智能手机产品乏善可陈。

现有的智能化产品并未将农村老年人视作主要消费群体,也未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操作能力和需求,导致当前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不足,使得农村老年人在与现代科技互动过程中容易产生隔阂。

4.“数字反哺”鸿沟

数字技术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不断更新的智能化创新服务时常给农村老年人带来数字化“难题”。根据《报告》调查显示,对于不会用的智能设备或APP的老年网民,有55.7%的老年网民选择“请家人或朋友帮忙使用”,21.1%的老年网民选择“放弃使用”,20.0%的老年网民选择“根据系统提示,自己学习使用”,[12]这体现出老年网民对外界帮助具有较大依赖性。代际反哺、公益帮扶等“数字反哺”方式均对提升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技能具有显著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数字反哺”鸿沟的问题。数字化“互助伙伴”行动、志愿者“反哺”队伍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却能学、想学的农村老年人来说还比较稀缺,没有实现“数字反哺”从“点”到“面”的覆盖。

(二)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成因分析

深入分析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成因,才能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开发出更多的适老化产品。

1.数字素养不足与畏惧心理

一是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随着我国乡村数字工程的推进,农村正由传统社会转向数字化社会,老年人数字素养亟须提升,否则难以适应复杂的数字化生活。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包括信息供给能力、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数字素养通过影响老年人线上获得资源的程度,进而影响其心理感知及主观评价,[13]数字素养不足导致部分农村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被部分剥夺,获取社会公共资源的机会就会减少,导致农村老年人在数字化社会中被“边缘化”,进而丧失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二是农村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畏惧心理。农村老年人对于数字技术或新技术有天然的保守或抗拒心理,对电脑、手机等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较为陌生,加上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很多农村老年人主观上不愿意改变或打破原有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因此产生抗拒心理。年龄、身心健康、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时空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农村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心理。数字化时代,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改变了农村老年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例如,政府公共服务、购物等逐步从线下转移至线上,打破了农村老年人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他们不得不开启数字化新生活。农村老年人是数字技术“新手”,在接触新技术中缺乏自信,[14]不少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知之甚少,[15]由此对数字技术应用感到陌生和畏惧,加上老年人日益减弱的身体机能,视力和记忆力下降及依赖路径的缺失,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排斥心理。

三是固化的认知影响着农村老年人接受数字技术。农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习惯于传统线下服务与操作,形成了固化的认知,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作出新改变,仍习惯依赖固化的认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从老年人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就医数据显示:68.3%的老人选择现场排队挂号;79.5%的老年人选择排队支付。[16]这种行为方式说明,固化的认知是造成农村老年人数字思维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农村老年人缺乏数字思维和素养。数字赋能需建立在一定的数字思维能力和数字素养基础上,农村老年人数字思维与数字素养较弱,在网络化、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或商业服务中,由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具备良好的数字思维和素养,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城乡数字赋能的非均衡分布也加剧了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

2.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缺乏

一是农村老年人回避数字技术。Neves 指出老年人通常被描述为“技术恐惧症患者”,[17]当数字技术冲击老年人传统生活习惯时,农村老年人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在数字化生活中变得陡然无用,他们面对各种智能化产品和线上服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出回避使用数字技术的行为反应,如不习惯使用线上支付方式、不会操作线上APP等,以逃避的方式继续坚持原有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尽量避免使用数字技术。

二是农村老年人终身学习有待加强。农村老年人习惯于面对面交流、现金交易的传统线下生活,当看到网络社交、线上购物、线上服务等数字化应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让农村老年人望“网”兴叹,并在数字化应用学习方面举步不前。这种终身学习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在使用智能化产品时产生焦虑和跟不上数字步伐的“落后焦虑”。农村老年人由于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和数字化浪潮形成的感知过载,容易引发其对智能化产品的畏难情绪,抑或是“习得性无助”“技术自我效能感低”的技术焦虑。[18]很多农村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且从事传统体力劳动,加之身体机能退化,其技术应用能力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并且老年人刚刚掌握的应用技术,如果在生活中不常使用,更容易遗忘,他们对智能化产品常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三是缺乏对农村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字技术渗透在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足等原因,对农村老年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并未做系统的、可持续的培养,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很多农村老年人独自生活在农村,子女并没有与其共同生活,他们获得家庭成员的“数字反哺”的机会较少,对各类网络上隐蔽的诱导操作及陷阱识别能力较差,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警戒和抵触心理。农村老年人接触信息面较“窄”,对智能化产品不了解、不信任,网络信息真伪的辨析能力以及维权能力也比较弱,诈骗性质的陷阱严重影响农村老年人对智能化产品的信任。

3.智能化产品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现有智能化产品的适老化功能不足。目前不少智能化产品存在界面交互复杂、操作困难、相关功能不兼容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老年人使用体验,如智能手机等智能化产品中的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功能设置等应用操作让农村老年人一筹莫展。此外,因缺失“国家标准”,一些智能化产品适老化改造后也存在功能不全情况,如部分智能手机功能更新后,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使用。

张国杰等人对2,004 名老年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应对需求(占比81.0%)和表达需求(占比96.9%)是老年学员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19]但智能手机的设计和应用程序的设计目前却没有开发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和现实生活多样需求的产品,适老功能不全是目前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的一大障碍。一些智能化产品在设计理念和产品功能上一味追新求变,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也是农村老年人远离智能化产品的重要原因。

由于“银发经济”市场空间开拓不足且经济利润回报周期较长,不少智能化产品的供应商“有意”回避老年群体,其产品功能或应用也更倾向于符合年轻人期待。例如,很多智能化产品或APP要设置复杂的密码、人脸识别、注册登录、关联证件、发送验证码等,这些操作对农村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仅仅只会使用产品的基本功能。《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存在应用使用与功能操作障碍的占46.7%,存在手机系统设置与维护障碍的占比41.2%,不知如何下载APP 的占32.7%。[20]繁琐的产品功能设置或应用障碍,让农村老年人普遍不适应目前市场上开发的大部分智能化产品。

此外,智能化服务的成本进一步加剧农村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智能化服务要通过相应的智能终端作为接入端口,并由相关运营商提供安装和供给服务,终端用户需要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套餐使用成本差异较大,而偏远农村区域接入服务往往成本更高昂,如以5G、光纤网络等为代表的接入成本,和以智能手机为智能终端的产品价格,往往让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此外,一些APP 的“隐性”流量与资费消耗,也加大了农村老年人使用网络的成本。

4.“数字反哺”的缺失

一是农村老年人获得“反哺”机会减少。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很难通过外在力量获得数字帮扶,如走进老年大学、社区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他们只能通过家庭成员或邻里成员获得“数字反哺”。农村老年人在遇到手机使用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子女求助,之后是考虑向亲戚、朋友、同事求助;但不少子女都是身在异地,不能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父母解决手机使用问题,使得老年人在遇到应用障碍时未能及时得到帮扶与支持。当前,由于农村日渐空心化,家庭成员和熟练掌握数字技能的志愿者“反哺”以及“老老互助”机制的缺失,使得农村老年人获得代际成员“数字反哺”的机会不断减少,这也导致他们在智能化产品面前望而却步。

二是农村老年人数字技能再学习权益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在推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专项指导性文件缺乏、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对象泛化、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培训方案、内容与形式等呈现随意与零散特征。[21]此外,农村老年人获取免费数字技术学习课程、开放大学学习课程以及企业“反哺”式学习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畅通。

三、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路径

新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在加快数字技术学习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回归“技术为人服务”的初心。当前,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其充分参与、适应并享受数字化生活,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积极推动老龄化社会建设的必然举措。

(一)培养农村老年人的数字素养

在培养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农村老年人的传统守旧思维,不破不立。只有从思维上革新,才能引导农村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当老年人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时,旧的观念和思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被淘汰。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村老年人要改变传统守旧的思维模式,主动接受和学习使用智能化产品,培养数字思维,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化社会。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融入数字化时代和享受数字化生活就是通过再学习进行全新的自我知识体系的重构,其数字思维的形成并不能靠外力灌输,而是要在农村老年人内心真正接受并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中逐渐形成。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或志愿者扶贫工作中,应引导农村老年人树立数字化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学习、模拟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形式引导老年人了解数字化新事物、体验新科技,有效融入网络学习平台,[22]帮助老年人熟练应对各种智能生活场景,促进其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活。当数字技术融入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只有帮助老年人逐步打破传统守旧的思维,逐渐适应数字技术时,才能真实实现技术赋能、老年人的终身学习,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而慢慢养成数字化生活习惯。此外,还应加快数字化法治进程,营造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其数字素养形成。

(二)提高农村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农村老年人“数字扫盲”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是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服务,让农村老年人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志愿服务的基础上,以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以数字技术与智能终端应用培训为主题的助老志愿服务。例如,采取“数字技术下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农村志愿者”“公益数字大使”“老老互助”及上海进行的“数字伙伴计划”等,以更加人性化、接地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村老年人开展数字技能应用培训,让害怕接触智能手机的农村老年人逐步掌握使用方法,帮助其融入数字化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分专题”培训,使用适合农村老年人的话语和宣传方式开展数字技术知识宣传和智能终端应用介绍。此外,要提前和乡镇及村委等基层部门做好对接工作,充分利用乡镇及村委基层宣传渠道和资源,给予“数字技术下乡”志愿者队伍充分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是多途径鼓励农村老年人“触网”和“用网”。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提速降费工作,精准推出老年版资费或折扣,降低农村老年人使用数字服务的成本。创造机会,增加体验场景,让农村老年人享受互联网便捷服务,如出门使用打车APP 约车,免去长时间的等车;出门消费无须带银行卡或现金,线上支付方便又安全;网购便宜又便捷,快递可送楼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鼓励农村老年人“触网”“用网”等,将数字技术融入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充分享受数字化生活红利,才能养成数字化生活习惯。

(三)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

推出更多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是弥合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发展目的是为老年人生活赋能,而不是制造新障碍,这样才能让智能化产品为老年人服务。

一是简化智能化产品的操作步骤。政府应鼓励厂商生产智能化产品时,在注册、登录、支付等环节中降低使用门槛,推出具备简易安装、简洁界面、简单操作等特征的“老年模式”,以适应老年人的认知需求。

二是对智能化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为了让农村老年人群体可以与年轻用户一样便捷、高效、安全地使用智能化产品,政府应开展网站、APP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对智能终端应用中的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支付安全等程序进行适老化改造,将数字无障碍应用纳入日常更新维护,让农村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帮扶合力

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和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是政府、社会、企业及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活。

政府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数字扫盲”和“数字赋能”活动。弥合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不能单靠市场或社会自发力量,更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为主。政府应兼顾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再教育这两项工作,广泛开展“数字扫盲”和“数字赋能”活动,出台相应的专项政策,保障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年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让农村老年人无障碍地共享数字化成果。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信息系统业务协同、数据联动,制定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将弥合“数字鸿沟”融入社会治理框架内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数字服务接入端的惠民资费标准,规定线上公益性与商业性服务终端操作模式,提高智能化产品的“适老化”水平,及时根据用户使用体验改进产品设计。统筹地方开放大学和乡镇及村委开设公益性质的老年人“手机课堂”,讲授智能手机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组建运营商等志愿者团队线下广泛宣传智能化产品和常用功能操作方法,帮助那些操作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及时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数字技能,逐步消除农村老年人与数字化社会的隔阂。

企业要优化智能化产品的“老年模式”。智能化产品“老年模式”是指从老年用户角度出发,推出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应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应依托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行产品创新,健全相关智能化产品的标准,通过大数据及其他传统技术手段调研农村老年用户真实诉求,收集和智能化产品使用相关反馈意见,解决农村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共性问题;根据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适恰的使用产品,才能有效减少农村老年人的使用障碍。

家庭成员要主动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子女小时候通过家庭教育获得父辈们教给他们的生存技能,子女成年后应有义务帮助父辈掌握数字世界中的必要技能,这种“反哺”式培育是利用血缘关系上的亲近感来帮助农村老年人克服他们对数字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既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又能够帮助其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子女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包容和耐心,支持老年人拥抱数字化生活;充分利用与老人相处的时间,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智能手机,宣传网络防骗知识,帮助老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字素养。

总之,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是践行积极老龄化的重大体现,也是建设数字乡村工程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农村数字化建设情况和重庆Q区农村老年人手机使用现状,探讨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表征和形成原因,为农村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实践路向。农村老年人受身体机能、时空隔阂、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多因素限制,其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被遗忘的群体”。在帮助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过程中,除依靠自身主观努力提升数字信息素养和技能外,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外力,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思维鸿沟、技术应用鸿沟、产品供给鸿沟和数字“反哺”鸿沟这四道坎。

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深度推进智能化产品适老化供给,强化代际反哺的社会责任,组织公益性线下培训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村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活,摆脱“数字贫困”,弥合“数字鸿沟”,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鸿沟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鸿沟为界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