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体验教育如何有效开展?*

2022-11-24周英文

当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课程

周英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职业观和劳动观,职业体验教育备受关注。2017年,教育部将职业体验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的实践活动课程中。随后,职业体验教育纷纷出现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出台的相关文件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1]《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3]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将职业体验写入法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4]充分肯定了职业体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的发端地位。

当前,中小学在实施职业体验教育中存在实践性不强、职业性淡薄、脱离情景、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5]职业体验教育的开展面临较大阻力,多以讲解讲述为主,缺少有效的活动设计;[6]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只能获得一些比较直观的感性认知,缺少对深层次教育价值的挖掘,[7]难以促进职业体验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的发展。[8]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上海市设计了“职业体验活动课程开发指导手册”。笔者有幸参与该手册的开发,并重点走访了两所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中职学校,与五位教师共同开发活动课程。同时,本研究也收集了上海市2019年职业体验日活动课程开发设计奖的所有参赛作品。基于对调查资料和手册开发活动的反思,本研究尝试探索职业体验教育突破现有困境、发挥更大价值的实施路径。

一、职业体验教育实施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职业体验教育大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展,在强大的外部力量激励下,才有了职业体验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景象。但从深层次来看,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对政策的一种被动回应。[9]也就是说,学校还没有足够的内生动力参与其中,一旦外部激励消失,这种被动激发出来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无论是中小学还是职业院校都要不断内化这一外在动机,整合外部动机的过程可以让参与者的趋向行为更接近于自我决定,[10]而提升自身内在动机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一)职业院校要重视职业体验的社会“名片效应”

进入21世纪,在高等教育扩招和限制中职学生升学两大政策影响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11]社会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职业院校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固然重要,而任何去除刻板印象的社会宣传机会也十分宝贵。在政策的支持下,职业院校成为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开始走进职业院校,在充分感受职业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深厚的教育功底以及学校王牌专业的魅力后,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知产生质的改变。[12]这使得职业体验具备了社会“名片效应”的作用,成为宣传、展现职业教育的良好契机,成为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例如,上海的职业体验活动深受学生追捧,受到各界好评,许多家长表露心声,希望市教委能长期安排这样的活动。[13]随着“人的流动”取得良好成效,中小学的家长、老师、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才会逐渐提高,普职融通课程改革的阻力才会减少,改善中小学对普职融通的应付状态。[14]

然而,教师由于缺乏对职业体验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情况的深入了解,职业体验活动大都零零散散,且流于形式。[15]因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充分认识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性。从定位上来看,将职业体验活动按照打造社会“名片”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实施,倒逼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提高对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视,紧抓质量,发挥其“名片效应”,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信息传播者的观念。[16]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其在师资、实训、校企合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职业院校优势专业为基础设计职业体验学习框架,并有意识地在职业体验中发挥引导作用,[17]在实践中彰显职业体验教育的价值。从保障举措来看,其一,要保障好中小学生在职业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有些操作可能存在年龄限制;其二,要做好与中小学的沟通工作,减少合作阻力;其三,要保障任教教师的权益,职业体验教育并不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他们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因此,要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二)中小学要重视学生职业观、劳动观的培养

职业院校希望通过职业体验推进普职融通,但中小学则缺乏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一方面,在升学压力下,从学校、教师再到学生、家长都紧盯升学率,已经形成一种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借鉴、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18]另一方面,中小学不愿意向职业教育流动和靠近,[19]有些家长心里也比较抵触。由于精力投入有限,职业体验、职业认知、职业启蒙等与职业相关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长期处于盲点状态,[20]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然而,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是非常紧迫的课题。[21]调查资料显示,不少小学生存在职业认知水平较低,职业意识不强的问题;[22]初中生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必要的认知;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对将要就读的专业缺乏了解。[23]一方面,新时代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一些传统职业正在消亡,尤其步入智能时代后,人工智能改变了很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也深受波动,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愈演愈烈,频繁跳槽在我国已比较普遍。[24]如果校园学习与职业世界继续割裂下去,个人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下行压力也难以化解。

国家重视职业体验教育也是在倒逼中小学进行改革,中小学要充分意识其紧迫性,并尽快做出改变。首先,当地政府部门、中小学要真正重视职业体验教育。例如,将职业体验教育作为正式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学生评优和表彰的评价标准等。其次,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尤其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慎重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等,尽量避免用讲座、职业参观等浅层次体验来替代。最后,中小学要加大职业体验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好与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引导大家形成共识,积极参与进来。

二、职业体验教育实施的核心是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

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必然不能背离其基本特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性、职业性和教育性,[25]尤其具备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学习和强调情感体验的特征。[26]体验性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职业性需要职业情境的浸入,学生加深对职业角色的认识;而教育性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基本特征指明了职业体验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好地围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开展活动。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职业体验感

忽视学生主体性会导致体验感不足的问题。有些职业体验活动时间过短或者人数众多,学生以观摩和听讲为主,缺乏行动体验,导致大家感觉参与了,却没有获得任何价值收益,长此以往,难免会出现排斥情绪。有些职业体验活动不区分学段,为中小学生提供同样的教学内容,缺少梯度区分。[27]例如“糖果梦工厂”的职业体验活动中,目标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阶段的中小学生”,所有学生共用一份活动内容设计,但是企业经营模拟中数量判断、财务核算等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有些职业体验只是一些零散的、片面的活动,学生的职业感知也是碎片化的,[28]这种认知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因为职业体验过程中的某些不愉快经历而对某种职业产生不好印象。

其实,体验是一种非常普遍常见的生活方式,其特点是依赖用户的主观感受对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29]为了让用户获得最佳的体验感受,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都有严格把关,以此增加客户“黏度”,达到推广效果。在商业领域,体验感可以为产品和服务带来很大的价值,甚至在某些领域,体验感比满意度更能激发顾客的溢价支付意愿。[30]

职业体验要激发“溢价支付意愿”,同样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首先,深入了解中小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活动,避免盲目跟风。其次,依据中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体验目标和体验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有些职业体验并不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要提前进行区分,并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最后,保障学生的体验时长,只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学生才能对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注重情境浸入,体认职业角色

大多数中小学开设的职业体验课程普遍存在脱离情境的问题。教师职业认知水平不高,对职业分类、职业发展史、新职业等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认识不清,[31]主要以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灌输相关职业理论知识。此外,中小学与周边企业合作较少,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也是从近两年开始建设,对真实职业场景中工作要素的引入十分有限。

然而,深化对职业角色的认识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情境性是沉浸式学习的一个典型特征,[32]它可以让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充分调动感官知觉和情感、思维、想象、记忆等认知因素,产生一种更具体、更明确的切身感受与体悟。心理学中指出,认知嵌入身体,但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具有依赖性,身体嵌入环境,认知系统才能成为一体。[33]约翰·杜威(John Dewey)将这种在情境中发生的有关知识称为经验,经验的刺激促进学生职业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形成,这些观念又进一步指导刺激,循环往复,最终转变并形成目标行为。[34]

情境浸入在职业体验中要注重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最基本的是对“物”的还原,即让中小学生通过操作职业场景中的工具和设备去感受真实的职业。例如,在花艺师的体验中,上海某中职学校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花艺操作台面,剪切、固定、架构、装饰的专门工具和设备,学生借助展示区道具、布景等拍摄照片,并在供水养护区域学习花束的专业养护;在AI 机器人的体验中,上海某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大型投影仪、立体音响以及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包括小型智能机器人、人形社交智能机器人、工业机械臂等,学生还能通过天猫精灵、手机等设备语音遥控教室的灯光、风扇、窗帘、背景墙等,切身感受智能家居的便捷。其次,利用AR(VR)环境、仿真实践环境等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例如,中小学生不可能去作业的轮船上体验船员工作,这就需要借助船舶机舱仿真进行,而焊接也只能在仿真实训室,戴上专业眼镜,手持设备对钢板进行模拟焊接,同时,系统也能及时纠正学生不符合企业规范的操作,达到“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果”。[35]

(三)强调情感体验,彰显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缺失是窄化职业体验教育的表现。职业体验活动中有许多技能操作的项目,如“迷你花束制作”“动漫书签”“环保‘袋’回家”等,这和中小学开设的手工课几乎没什么区别,和职业也没有多大联系,并没有体现出育人价值。至于“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乐玩高尔夫”等活动,虽然有趣,但都是针对操作技能的教学,并不能引发学生对职业和劳动的思考。更不用说那些重复性的勤杂工作或辅助工作,虽然和劳动相关,但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面向情感体验的设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代表人物诺曼(Norman)将人的认知处理水平分为三种,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体验,并将其转化成三种情感化设计。[36]其中,本能性设计侧重产品外形,可以给人直觉上的情感效果;行为性设计侧重产品操作,给人乐趣和效率;而反思性设计侧重产品意义,能真正打动人的心灵。

职业体验教育要打动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37]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本能性和行为性的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反思性体验,即在体验的过程中做好价值引导,强化其育人功能。[38]通常,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技能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9]因此,职业体验在引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职业素养融入进去。例如,“小小育婴师”对学生在早教工作中耐心、细心品质的引导,“财务管理CFO”对学生在财务总监工作中正确金钱观的引导,“环球经典建筑之旅”对学生在旅游电商营销中客户服务意识的引导,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职业体验教育实施的关键路径是职业体验课程建设

职业体验课程的高质量开发是职业体验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职业体验课程要秉持什么理念,应该由谁开发,如何开发,怎样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以体验者为中心

以体验者为中心不能作为职业体验教育的一句口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转变观念,从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尤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别设计体验目标和体验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涯发展需求。

在“书业小达人”的体验课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在所有项目中贯穿图书营销编辑这一职业“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从表1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具有教育价值的操作技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对中小学生而言,只有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摆放出立柱式、螺旋式的图书造型,能够站在观众角度编写直播文案,向大家推荐书籍,只有他自己亲身做到了,他才能意识到、感知到什么是“对读者负责,不能虚假宣传”,什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种体验获得的职业信念远胜于长篇累牍的说教。

表1 中学阶段“图书营销编辑”职业体验活动课程内容与要求(部分截取)

(二)课程开发的主体:职业院校教师

职业体验应构建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普通中小学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为辅的课程开发人员结构。职业体验课程与普通的活动课程或者学科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职业性,这是让学生真切理解职业生活的根本。职业性决定了职业体验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显然更胜任这份开发工作。他们对职业岗位要求、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非常熟悉,因为这就是他们每天上课必须教授学生的内容。从实际调查来看,职业院校大都挑选了本学校的优势专业,并由本专业非常优秀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他们能清楚地梳理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对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也十分清晰,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企业参与为职业体验课程锦上添花,其技术人员可以为职业体验带来最前沿的行业动态。然而,他们也不能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技术人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他们在课程开发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并不擅长开展教育活动,对于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并不熟悉,他们可以帮助教师梳理岗位的工作任务,但是落实到教学中,哪些是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把握等都很难掌控。相比之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更能把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体验的教育任务。

(三)课程的主要形式:职业制作(生产)活动

职业体验最重要的就是对职业内容的分析,其课程开发必然要依据职业内容开展,这也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体现方式。[40]首先,教师要把实际工作的实施过程梳理出来,即明确真实的工作情境下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其次,确立学习者的项目实施过程。教师根据学情或改变实际项目的实施顺序,或增加过渡性项目,或进行“小步子教学”。最后,在学习者项目开展的每个过程中确立学习点,包括职业行动能力、知识理解与记忆、知识运用以及综合职业素养。[41]

在“精细木工”体验课程中,教师首先梳理了实际工作中常用木工工具的操作步骤。其次,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打乱了工具的教学顺序,学生需要掌握八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学习常用工具的使用,木材特性、种类、工具的构造、拼接方式、表面处理工艺等基础知识,并培养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见表2)。

表2 小学4~5年级“精细木工”职业体验活动课程内容与要求(部分截取)

(四)课程的主要载体:典型产品或服务项目

职业体验活动要内在地激发中小学生对职业活动的参与兴趣,必须使教学变成能产生显性工作成果的活动。成果既是职业体验应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小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产物,成果的教育价值在于让中小学生切身感知收获职业体验的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个体验项目的教学最终都要指向让中小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用结果驱动中小学生探索职业的兴趣。

项目设计尤其要秉持开放性和灵活性,而不是机械地围绕一个个任务进行设计。例如,“精细木工”的职业体验中,常用工具的操作在不同项目中都有所体现,任务难度不断升级,且有些工具反复出现。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就能得到不断提高。项目选取中,那些直接来自企业的项目固然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受限于场地等各类因素,也不能忽视模拟项目的重要价值。项目实施中,有必要明确各阶段典型的学生学的活动和教师教的活动。

(五)课程的学习资源:以课程指导书为牵引

为了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有必要开发用于支撑体验课程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音频、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教学辅助设施,如案例、挂图等。这里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指课程指导书,即要详细介绍每一个体验项目的学习目标、设计背景、设计思路、工具材料准备、操作步骤以及评价反馈,尤其是要把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见表3),其他辅助资源应围绕着这些内容进行开发。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可参考的样本作品,让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评价一目了然,从多维度评价学生职业体验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给学生打一个分数,或者简单地做出优良之分,恐怕教师自己也没有理解职业的真正含义。

表3 “创意手机扩音器的制作”的操作步骤(截取自活动课程指导书)

为了配合指导书的使用,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资源。其中包括一本《精细木工职业体验特色课程》的纸质教材,学生可以在里面查阅对应工具的操作、说明以及注意事项,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参阅高清彩图;一本《爱上木工坊》电子教材,里面附有APP 和各类图文信息;木工制作的操作视频是教师用来给学生演示操作的视频,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观摩;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为学生提供线上及时反馈的窗口;每节课学生可以获得一份纸质的木工制作图纸。此外,配备全套德国Festool电动工具的“鲁班工坊现代木工实训室”为学生展示了各类曲线锯、便携式圆锯、台锯、铣机、电动磨机等工具,并配有简要说明,展柜中陈列了该校学生参加比赛的获奖作品,实训室外摆放了各类木材并贴有标签和说明介绍。

总体来看,职业体验教育无论对国家、学校还是学生成长都大有裨益,但是实施主体在理念上要充分认识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价值,才能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在这个基础上,职业体验教育的开展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偏离其基本特征,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角度和育人价值考虑其实施的必要性,从情境设计的角度论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二是要高度重视体验课程建设,坚持正确理念引导,明确谁来开发,怎么开发,怎样教学的问题,保障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课程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