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洋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2022-11-24李春龙任利鹏魏晓明于树增王丽丽

江西农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感病黑斑病西洋参

李春龙,任利鹏,魏晓明,于树增,王丽丽

(威海市文登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威海 264400)

西洋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根茎较西洋参短,茎呈圆柱形,长约25 cm,有纵条纹。肉质黄白色,稍有分枝,根状茎短,直立。西洋参复叶掌状,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 cm,宽2~6.5 cm,边缘有细锯齿,夏季开花,浆果扁圆形,成熟时呈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西洋参的肉质根可用于调节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状,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1 西洋参生长特性

1.1 土壤条件

西洋参的生长需使用壤土、森林棕壤或者砂壤土,要求土质较为疏松、深厚且肥沃,还要富含有腐殖质,具备良好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团粒结构也要比较好,要求土壤的pH值在5.5~7.0之间。

1.2 水分条件

处于生长期的西洋参需要的空气湿度较大,一般要求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在干旱、昼夜温差较大的地方易生长不良。如果水分太大,参床发生积水也会对其生长不利。土壤最大持水量60%~70%。

1.3 光照条件

因为西洋参原在北美洲天然的森林环境中生长,具有半阴性的生态习性,适宜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在我国,其栽培期间要搭一些简易的遮阳棚,西洋参比较喜欢斜射光和散射光,不耐强光,需避免中午前后的直射光对植株产生日灼伤害。

2 西洋参病虫害发生症状及发生规律

2.1 锈腐病

锈腐病是在西洋参生育期影响最大的病害,主要危害参根。病菌可侵染西洋参根部任何部位,侵染初期,参根表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随着病情扩展,小点逐渐扩大、融合,病斑呈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害继续发展,病斑横向扩展绕根1周,病斑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且绕根横向扩展1圈,使根的健康部分被分为上下两截。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由表及里,逐渐扩展到根的内部组织,发病较轻的锈斑表皮可自行脱落,在健康参根上留下铁锈色疤痕。发病较重的,可使参根腐烂,腐烂部分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限。根部染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随着根部受害越来越严重,地上部分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变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等症状,最后植株凋萎死亡。芽孢感病后,多不能出苗。茎感病后,由于水分运输受阻,地上叶片干枯,感病严重的茎基部腐烂,叶片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西洋参产量。锈腐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柱孢菌属,在土壤及病残体上以厚垣孢子越冬。病菌腐生性强,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一旦条件适宜,即可萌发侵入参根。田间带病种苗、病根残体、土壤和昆虫、线虫等都可以传播病菌。第2年春天气温回暖,锈腐病开始发生,初期由于温度较低,发病较轻,随着温度逐步上升,危害逐渐加重。温度、土壤湿度和降雨、西洋参生长年限、施肥等均与锈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0℃~30℃是锈腐病菌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在东北和秦巴山区主栽区,正常年份6月—7月日均气温在25℃、土壤温度平均为18℃,是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此时锈腐病达到发病盛期。8月—9月气温下降,病害发生减轻。雨日多、雨量大,土壤湿度增大、排水不良,使参根腐烂加重,发病率增大。随着西洋参栽培年限的增长,参根增大、土壤中积累的病菌数增多,锈腐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合理施肥可以促使西洋生长得健壮,提高对锈腐病的抵抗力,施用有机复合肥和沼肥效果最好。

2.2 黑斑病

黑斑病作为西洋参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我国西洋参产业的发展。从1904年VanHook发现该病害后,黑斑病一直持续地影响着西洋参的生长生产。西洋参黑斑病在叶片上发病,直接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影响植株能量积累,严重时影响药用植物产种及参根芽孢的产生,易造成西洋参早期落叶、植株提前枯萎、不能结实及参根减产30%~80%,西洋参质量和产量降低。发病率调查显示,西洋参黑斑病常年发病率为20%~30%,严重时达70%。铵态氮(NH+4-N)可刺激由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引起的西洋参黑斑病的发生。

为保障西洋参的产量,降低黑斑病的发病率,目前已开发了一系列防治方法。先正达集团研制的11.7%丙环唑+7%偶氮菌酯混悬剂对西洋参链格孢霉黑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化学药剂异菌脲对西洋参黑斑病的防效最好且毒性低,可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50%美派安可湿性粉剂对防治西洋参黑斑病有较好的效果,800倍液的50%美派安可湿性粉剂防效可达到84.38%。低毒化学杀菌剂新益甲托、金万霉灵和多菌灵对西洋参黑斑菌的抑制力较好,可考虑对西洋参黑斑病进行田间防治。

2.3 西洋参疫病

因病害传播蔓延速度快,故名疫病,是西洋参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根和茎叶。发病初期,叶片感病部位呈水渍状、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变为棕黄色或褐色,中间变薄如纸状,叶柄感病后,复叶凋萎下垂。根部感病,形成黄褐色、水渍状、湿腐状烂根,表皮易剥离,表皮下的根呈黄褐色有花纹,易被细菌侵入散发出腥臭味。西洋参疫病由疫霉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附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潮湿环境下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染附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孢子囊借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如果发现患病植株不及时控制,从发病中心至全田发病,一般仅需3~5 d。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温度高(平均气温20℃以上)、较高湿度(相对湿度达70%以上)环境下,再加上栽植密度大、施用氮肥多、植株生长旺盛、粘性土壤,疫病易流行成灾,往往大面积发生。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地整地

西洋参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在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生病害且对西洋参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所以栽植时,一定要选用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建棚。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pH为碱性的粘性土壤不宜选用。另外,由于西洋参的连作障碍现象严重,所以已经种植过西洋参的地块最好不用。

3.2 种子处理

选3~4年生西洋参,采摘果实红透、完全成熟的西洋参果实,将果实放入种子处理机洗出种子。将种子晾干后,用50 mg/L的赤霉素浸泡24 h,清水冲洗1次后拌沙(种∶沙=1∶3),再将其置于盆箱等容器内放置阴凉处直至11月份,温度控制在25℃以下,湿度以10%~12%为宜,太湿易烂种,以一握成团松开即散为准。11月中下旬,当观察到种子有70%~80%裂口时,可分批拣出播种,播种前用适乐时消毒。

3.3 加强栽培管理

3.3.1 合理施肥

西洋参的生长周期长,对土壤肥料消耗大,所以在播种或移栽前一定要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西洋参旺盛生长的6月—9月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施入生物菌肥或者补充适量N、P、K肥等。

3.3.2 及时排墒补水

西洋参喜湿润,怕干旱和水涝,因此在栽培季节应每周检查1次土壤墒情,及时防旱保墒、排水防涝,特别是在雨天、雨季,还要注意防雨棚是否渗漏,如有渗漏,及时改善。

3.3.3 减少侵染源

入冬前认真做好田园的清洁工作,将枯萎的植株连同杂草、覆盖物等集中到园外烧毁。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用1%的硫酸铜溶液或多菌灵3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对于前一年病害严重的地块,要用参菌净300~5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3.3.4 防寒防冻

西洋参在萌动出苗后,自身抗寒物质已经转化,无抗寒能力,所以应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好防寒防冻。具体方法:上冻前及时收膜下帘,覆盖好提前备好并消毒过的防寒物,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应增加防寒物厚度或利用农膜覆盖,防止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发生冻害。

3.4 药剂防治

西洋参主要病害有疫病、黑斑病、猝倒病。疫病主要危害西洋参根部,造成根部腐烂。黑斑病一般表现在叶子和茎部,有时果实上也会出现。猝倒病表现为西洋参苗出现倒伏,而且会慢慢扩散,出现成片的倒伏。西洋参病害主要发生在夏季的六七月份,这时的温度很高,加上降雨量也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发生病害。消除病害的关键在于防,即在6月初苗出齐后立即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叶面需全部喷洒,7~10 d喷药1次,立秋后就不用喷药,全年喷洒7~8次。

3.5 采收

西洋参栽种3~4年就可以收获。栽培时间越长,参体越大,参体单重越大价格越高。从10月—11月植株枯萎后到大地封冻前收获,此时西洋参根浆足,质地坚实,加工折干率高。目前主要采用起参机械进行采收,不仅省时省工,而且能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鉴于西洋参的生长特性,其栽培条件苛刻,所以栽培过程中必须符合技术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 李春龙,等:西洋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理,保证西洋参的质量高、产量高。

猜你喜欢

感病黑斑病西洋参
白粉病对葡萄叶片光谱反射特征及叶片生理的影响*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烤烟感病苗与健康苗根围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文登西洋参“红”了!
西洋参的几种简单吃法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脾胃虚寒者 不宜服用西洋参
碧根树黑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
美国西瓜种质资源对白粉病 生理小种2WF的抗性筛选
桂北山区红阳猕猴桃花腐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