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字理识字 传承汉字文化——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2022-11-24

读写算(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字理识字汉字

黄 赛

践行字理识字 传承汉字文化——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黄赛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徐州221300)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汉字就像一颗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明珠,不但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汉字文化指的就是以汉字为载体记录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以字理识字为本,多种识字方法并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字理识字;汉字文化;核心素养;低年级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以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通知中提出“做好甲骨文、汉字溯源及简化字来源整理研究,支持编写语言文化大众读本,普及汉字知识,传承汉字文化”,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凸显了汉字的教学,强化对汉字文化的教育和认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字理引入较少,教师缺乏字理教学意识。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用字理识字教学的同时,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进行思考,期望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了解。

一、追本溯源,让汉字文化走进课堂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应用方面提出了以下的课程目标: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于汉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的重视。在小学初步学习汉字的基础阶段,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将汉字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掘汉字内涵,在学生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识字方法有很多,但是字理识字教学是最能体现汉字本源的方法,它依照汉字构造的理据,把汉字的音、形、义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如果教师能在小学生识字之初,通过字理分析造字之法,探究汉字之源,进而渗透传统文化,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也为日后古诗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破解汉字密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图文比对,从本记形

在造字的伊始,汉字就是画出来的。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日月水火》采用象形识字的方法,以图文结合方式展示“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8个生活中常见象形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了解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如教学“日”时,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日”就是“太阳”。教师再出示“日”字的演变过程:“日”最早的字形,就是一个圆圆的太阳,甲骨文在圆形里面加了一个点,这个点是一个“符号”,为了突出太阳很重要,把太阳和其他圆圆的字形区分开。通过组词等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带“日”的汉字表示的意思大部分都和太阳有关。教师通过图片的比对,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形象特点识记汉字之形,理解汉字之义,感受象形之美。

(二)分解组合,理解会意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拻,武信是也。”会意就是把意义上有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形形相加,会合表意。”以“男”字为例,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田”+“力”就是“男”,就会出现记字容易解字难的状况,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更无从谈起。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先拆解成两个象形字,“田”字学生容易理解,甲骨文的“力”字,是一种农具的形状,有一个略微弯曲的长柄、尖头,靠近尖头的位置有一个横木,可以用脚踩踏。后来,横木变成了横折钩,长柄变成了一撇,就有了今天的“力”字。农业劳动很辛苦,要费很大的力气,人们就用这种农具表示“力量”。然后教师出示男子在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教师明确字义:男子在田间劳作,要费很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将两个合体字分解成独体字,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揭示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三)掌握规律,归类形声

根据调查显示,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占到汉字总数的80%。对于识记形声字,了解特点、掌握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一单元第3课的《小青蛙》,课文中的“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声旁的形声字,充分揭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把这些长得像的字找出来进行比对,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明确字音,利用之前学习“偏旁表意”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字义。在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青”字家族的字后,教师可适时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青”字家族的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二、巧设活动,让汉字文化延伸课外

(一)“汉字故事”增趣味

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善于把识字与故事融为一体,识字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教学“十”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缺一少十》的故事:郑板桥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年除夕,到大街上去察访民情。这时,家家大门上都贴出了吉祥如意的春联,但有户人家却贴了一副怪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过年”。郑板桥看了直皱眉,就让差役拿一些银钱、米面和棉衣,送去那户人家。那户人家收到东西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别人问为什么,郑板桥说:“你看,对联里缺一(衣)少十(食),再加上横批,显然是说‘没有东西过年’嘛!”学生听完故事恍然大悟,纷纷感叹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字理微课”助讲解

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教师们由于对字理知识的匮乏,往往只是着重让学生记忆字形、会做题目,而不会过多地讲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也很少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识字乏味无趣。

丰富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容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微课动画的运用更符合低学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比如在教学《动物儿歌》时,关于“虫”字旁的理解,就可以运用探索“虫”字旁奥秘的微课。微课中先讲解“虫”字字源,然后再说明“虫”字旁的构字规律,“虫”字旁一般都和昆虫有关。那为什么彩虹的“虹”也是“虫”字旁呢?微课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原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在造字时,就用“虫”字做了偏旁。

在课上,通过微课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解决教师“想讲而不敢讲”的困难。在课下,教师可以收集汉字演变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家看,有利于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汉字的字义、内涵、相关历史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汉字文化悄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以“字”共情,让汉字文化浸润心灵

“浓浓汉字意,悠悠中华情。”变化的是字形,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它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表达情感、隐含深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中,要让汉字文化之精神渗透在学生的心中。

(一)精选汉字,弘扬中华文化

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神州谣》一课中,学习了“州”以后,教师适时引出中国除了“神州”这个称呼以外,还被称为“中华”“华夏”,指导学习“华”字,让学生观察图片和字形的演变,了解“华”的古文字就是花朵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讲到,“华”就是“葩”,是花儿繁茂的样子,后来,“华”字引申有“华丽”“华美”的意思,又引申有“光华”的含义,“华”还是中华民族的简称。介绍了“华”的字义以后,教师可展示祖国发展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就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此时学生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也为理解本课“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昌盛共同奋斗的愿望”主旨做了铺垫。

(二)找准切点,赋予时代内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汉字已经不再是一个字或者词本身的意义,而成为精神的象征。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字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世界上,除了汉字,似乎没有其他哪个民族的字能够穿越数千年而没有中断,让后人能够在前人叠起的层层履印中找到集体情感的浩瀚共鸣。教师应运用字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走出“字难记、音难读、义难解”的学习困境。伴随识字的开始,进行初始的爱国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感受并继承浸润在汉字里的民族精神。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G622

A

1002-7661(2022)26-0151-02

猜你喜欢

字理识字汉字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