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2-11-24赵静
赵 静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析
赵静
(宿城新区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
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理想人格及提升文化自信等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拥有天然优势,能够切实深化文化传播内涵,提高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文章结合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小学语文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明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问题,提出相应的融入路径,以期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推动学生健康、快速地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意义重大。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学生审美情趣、道德修养、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熏陶。而在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得到培养,增强学生各项能力。
一、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文化种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道家”“佛家”“儒家”三家之学为契机,包括“语言”“文字”“思想”等内容,随后衍生出“数”“书”“御”“射”“乐”“礼”等六艺内容。而在人民生活富裕及物质资源丰富后,传统文化则包括“民俗”“节日”“棋类”“曲艺”“武术”“音乐”“书法”等。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分析发现,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及思维形式。譬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英国学者爱德华曾指出文化应是“风俗”“法律”“艺术”“知识”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技能”的复合体,可以作为精神指引,推动国家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及博大精深的特色,可以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理念、思想及技术指引。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全新的内涵,能够从文化、道德及民族等层面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首先是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构建文化强国的保障。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观的软实力,让古代中国领先于西方世界,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促进民族复兴,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做强、做大文化软实力。其次是道德内涵。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伸正义”“守诚信”“讲仁爱”能让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为人们提升道德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道德滋养。最后是民族内涵。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精神世界,能够让人们拥有很强的自信心,也能培养出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拥有了锻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价值,能够让民族精神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传承。而千百年积累的华夏文明,可以让我们拥有了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爱国敬业、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及历史延续,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渗透进入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彰显传统文化拥有的时代内涵,还能让语文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通常来讲,文化是民族发展、民族富强、民族振兴的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遗弃、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从基础教育阶段夯实文化传承的根基,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促进其人格的塑造及心灵的陶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能够发现,语文教师充分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和常识,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汉字知识的同时,积累名言警句和成语知识,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而这便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结合文化内容与教学特点,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正处在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将蕴含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的文化知识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能丰富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譬如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审美性及艺术性。这样可以让语文教学过程有温度、有宽度,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下,语文教学涉及的多种元素、要素及内容,能够得到更充分、更全面、更有效地彰显。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探究以及耳濡目染,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难度,提高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拥有的辅助作用,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的优化拥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三、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与文化素养不足
首先是重视程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会将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和衍生,深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大部分教师只是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将文章的字词知识、文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讲解。有的教师则认为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的应试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便有意识地压缩讲授时间,导致文化知识融入的广泛性、宽泛性及有效性不够明显。其次是教师的文化素养不足。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全面而透彻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就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此深入挖掘课文中包含的文化典故、文化理念及文化思想。然而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却对传统文化节日、古典文学名著、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文化知识积累程度有限,进而导致教师难以透彻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极大地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质量。
(二)教学理念滞后与教学方法刻板
首先是教学理念滞后。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求。然而部分教师依旧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依旧以自己为中心,以知识“填鸭”理论灌输的方式主导学生的学习,这样便会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呆板枯燥、没有生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完全提不起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又会导致先进的、情感的、隐性的教学方法无法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够灵活、自由、广泛。其次是教学方法刻板。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刻板单调,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深入地研究可以发现,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教师的教学话语、语言风格不够活泼,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不够鲜明,容易让学生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二是缺乏亲和力。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容易导致学生难以从感性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无法通过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互动交流,深入地、全面地理解文化知识。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选择不当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目标是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及文化育人。这些与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相契合。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帮助学生内化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彰显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价值。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评价内容选择不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默写和背诵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在古诗词教学中这种情况最明显。然而该评价方式却忽视了古诗词的审美性及艺术性,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只能机械地记忆,难以投入自己的情感。而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普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掌握状况、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状况。其次是评价主体。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语文教师通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评价的认可。长此以往,会使教师的权威性越来越高。如果教师给出否定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失去自信,最后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评价主体还容易导致评价维度不够宽泛、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加强思想认识与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应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积极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从而游刃有余地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做好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加强文化意识。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勤于反思、善于交流、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循序渐进地提高文化教育在知识教育中的比重。对此,小学学校可以通过召开教师交流会、研讨会,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视程度,使教师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知识积累与实践体验的角度出发。其一是知识积累。教师应通过去进修学校学习、聆听专家讲座及参加文化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式,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文化读物的形式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其二,教师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展板等形式,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使语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拥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而在实践探究中,教师应积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在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更新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是影响教学方法应用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从而选择出科学的、有效的、适应学生认知规律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譬如通过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范围中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要求学生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意境,并拿出画笔将其画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绘画的过程中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切实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强化自身的组织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话术提高教学亲和力,让传统文化渗透过程更加生动、温和、有趣。譬如在应用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或部分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中,运用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指引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譬如在《枫桥夜泊》中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为驿馆的情景,找两名学生分别饰演元二和王维,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表演。
(三)优化评价内容与丰富评价主体
首先是评价内容的优化。评价内容不应局限在知识评价的维度上,应从文化自信、道德培养及文化思想传承等角度出发,对小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教师才能从教学评价的维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教学重点进行优化,使教学评价更契合新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次是评价主体。教师不应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唯一主体,应面向所有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的方式,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教师明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讲解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或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节日的习俗,或与之有关的诗歌、语句,再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是丰富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选择上,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评价,譬如在讲授《马诗》《梅花》《蜂》等课文时,对学生学习到的品质和精神进行评价。也可通过阶段性评价,即在一段时间后,提出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以往的语文知识,评价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状况、质量。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道德、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从教学理念、文化素养、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角度出发,解决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地、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及精神。
[1] 高露.浅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3):179-180.
[2] 王瑞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及价值研究[J].新课程,2022(13):1-3.
[3] 孙文娟.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智力,2022(07):88-90.
[4] 宋春丽.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22(04):83.
[5] 王志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6]林玉珍.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21(15):21-22.
C41
A
1002-7661(2022)26-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