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2-11-24周佩佩

读写算(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融合

周佩佩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现状及策略分析

周佩佩

(宿豫区豫新小学,江苏宿迁223800)

21世纪学校教学、教育走向信息化,教学方式随之变化,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信息技术价值,可满足新课改要求,发挥道德与法治课优势,以此为基础,结合道德与法治课融合信息技术现状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策略

在科技发展下,现代社会教育生产力推动学校教育逐步更新,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关注学生继承、发展知识,也要培养拥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学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需采取融合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教师应灵活应用先进技术,采取多边、灵活的方式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传授给学生,遵循个性化教学理论,启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网络丰富资源内体会人生价值及做人道理,走向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道路。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信息技术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开展系统性思想教育的课程,是最系统、最主要、最全面地对学生开展德育的课程。现阶段,学生普遍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由于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感官神经、听觉刺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难以达到德育功能效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融合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1.新课改要求。传统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通常“一本书、一支粉笔”贯穿课堂,学生感觉较乏味。且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更注重学生成绩,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标准。正是以上原因,新课改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迫切改革,不能流于形式,需从手段、教育理念多方面改革,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主动探索,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传授与德育双重目的。

2.发挥道德与法治课优势。道德与法治作为传统学科,地位不容忽视,内容十分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不仅有家乡乡土人情,也介绍海外特色,教导学生做人道理,鼓励学生抒发情感,甚至还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丰富,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应丰富教学手段,仅用挂图、粉笔的方式无疑较单一,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为道德与法治课提供图片资源,增加视频、图像、音频等元素,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情境,教师也能更便捷地教学,推动道德与法治课改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信息技术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中,教师普遍落实新课改要求,转变自身教学方式,采取电子课件、多媒体等手段,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程融合中,却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主导作用

在应用信息技术后,可实现学生口、耳、脑、手并用,提高学生效率,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资料知识多,仅凭书本知识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多媒体设备作用不能是简单的“电子粉笔”“电子黑板”等功能,要求教师课前收集大量资料,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导作用。课堂上如果缺乏教师引导,则学生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忽视自身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查询电脑资料,对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融合存在误区,认为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环境。而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判断信息能力较匮乏,胡乱收集资料缺乏层次性,不仅会无法系统收集信息,还会受不良信息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喧宾夺主。

(二)忽视学生情况

学生先天存在个体差异,造成其对信息处理、接受及运用能力不同,教育者应认识到该问题,尽量满足能力不同学生的需求。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需求逐渐被忽略,部分学生接受较快,部分学生则接受较慢,无法跟上教师“步伐”。并且,部分教师课程设计中仅注重课堂课件的“华丽”和“花哨”,忽略学生实际,设计的课件未能对课堂起到作用,甚至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无法了解后续环节及课件作用,预期效果不足。

(三)设备使用无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融合后,导致许多课程走入网络教室,为教学带来更多方便,为学生提供新的课程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便于收集、查找资料,节省教师时间。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合理控制设备使用,导致每堂课均应用网络教室,长此以往,学生丧失新鲜感。学生每节课均要收集资料,对于庞大信息量,使得学生很快厌烦、疲倦,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还有部分教师课堂上让学生和“笔”完全绝缘,依赖于电脑,不利于小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师素质不足

电子产品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仅要具备操作多媒体的水平,也要有应用高级软件的能力。只有提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脚步,有效驾驭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设备功能。但是,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操作先进设备始终不得要领,对高级软件的应用也一知半解,要求其他教师替代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由于操作设备不熟练,通常会由于意外、故障满头大汗,难以正常进行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巧妙设置情境,保证主导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倡导开放式、合作式学习,采取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将教材内容生动展现在学生眼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办法激发学生进入智力振奋、情绪高昂状态,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态度,让学生更疲倦。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回归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组织者。教学是师生互助、交往的过程,师生为教学平等主体,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将学生真正组织起来,不能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与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成为“电脑-学生”模式,要做到“教师-电脑-学生”的优化整合,把控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调整教学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例如,在《规则有什么用》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置情境,抛出假设:学校生活如果没有规则,会产生哪些问题?以该问题引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题,激发学生积极讨论的热情。教师此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中展现学生常见的活动情境:课堂大声喧哗、玩游戏不守规则……展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结合主题进行探讨:“你下课玩游戏的时候,有人不遵守规矩直接在前面插队;观看演出时,周围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导致别人无法有效观看,你有哪些看法?”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开展讨论。教师应注意巡查小组讨论情况,予以恰当指导。学生激烈讨论达成共识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班级有计划、有秩序地参与活动场景录像,使学生直观了解“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方能保证生活、学习的和谐、安全”,树立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将其融入至学生学习、生活中。

(二)结合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特点,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宰,学生仅能被动参与”的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求教师不仅培养学生能力、知识、思想等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使学生适应时代变化,符合社会需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教师应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小事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与学习。

1.教学内容生活化。鲁洁教授曾说:将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信息技术融合也要做到如此。尽管教材中体现了部分生活化内容,有趣插画、各色图片均体现生活情趣,教师教学却不能仅靠这些,课堂更要贴近生活,内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内容如同亲身经历,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还能加深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在信息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积极观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挖掘生活实际和课程内容有关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我的家乡物产多》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家乡的特点与地方风情,有的学生介绍家乡茶文化、介绍旅游景点、介绍美食……教师则从旁配上图片、视频、音频等,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还能让学生树立对家乡自豪感,潜移默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教学活动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综合性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知行合一”,不仅需开展信息化、生活化教学,还要以此开展相应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把握教学时机,鼓励学生多做、多动,愉快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做到“课外导行、课堂明理”。例如,在《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走到街上,观察清洁工、小商贩、残疾人、农民工等形形色色的人,告诉学生人们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故事。教师还将人们奋斗的身影录下来,制作《生活中的一天》视频,有的学生看到人们辛苦与汗水时流下眼泪,有的学生为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不尊重行为悔恨……此种教学方式,转变以往单调的课堂讲解,使学生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强化对课程内容理解,做到爱护、尊重他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思想道德与法治。

(三)合理使用设备,优化课程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教师、媒体及教材作为信息教学四要素,教师应妥善处理各要素之间关系。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直观形象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呈现出来。小学生擅长形象记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需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定位,不能过度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明确知识获得源于个体主动建构,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方式优化课程资源,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构建网络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活动设计、资料收集中需占用诸多时间,为确保信息化教学效率,设备合理应用成为关键。但是,网络资料良莠不齐,加上学生辨别难度高,不能每堂课均使用设备,因此可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网络资源平台,鼓励一线教师共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信息技术融合成果。并且,围绕信息、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案例等,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实效,节省教学成本。

2.合理使用软件。百度地图、QQ、腾讯、微信、谷歌等软件成为人们生活热门应用软件,学生对此较熟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需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网络软件,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增强课堂效率。例如,在《成长的脚步》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自身成长历程,教师可将收集的成长轨迹玩具、照片、奖状等制作精美视频,以此让学生直观看到,抓住学生生活点滴感受生命的奇妙变化,激荡学生心灵,树立“珍惜他人生命、自己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此种方法不仅能分享学生主题成果,还能了解网络软件应用措施,优化课程资源。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为实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学生,教师作为教学执行者,应提高自身素质,熟练使用教学媒体及信息技术,成为合格的教师。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教学媒体与技术发展更迅速,从幻灯机、录音机到电脑、投影仪,再到先进多媒体电教平台,各自用途与特点不同,有些需单独使用,有些需组合使用。为合理使用此类设备,教师需加强对信息设备、技术的认知,使得设备“活起来”,做到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教师要结合内容随意切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保证屏幕内容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易于被学生接受,在多彩丰富内容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学校围绕深度信息化融合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学习,结合“杏坛计划”等教师成长、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线上线下成长、学习机会。每周学校可开展“教学融合研讨会”的讨论备课,让教师们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交流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方法,推动道德与法治资源共享,降低教学成本。

2.加强教师研训,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传播理论、课程融合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即“练、组、思、境”整合教学。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从实现条件目标、基本特征、操作程序、理论支撑这几方面出发进行论证研究,以此分析教学改进优化模式,形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组件、信息化教学课例等,为教师提供共享资源。

3.加强后续培训,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各级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到相互衔接,加强培训教师后续指导。培训教师信息技术作为长期工程,需保证后续指导与教学内容相同,便于教师将培训内容向教学迁移,通过训后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听课、转化成果等方式,解答教师操作疑问,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信息技术融合中,面临着忽视主导作用、忽视学生情况、设备使用无度、教师素质不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采取巧妙设置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合理使用设备、加强教师培训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申瑞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0(24):54-57.

[2] 刘建国.微课支持下的小学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115-116.

[3] 金芳琼.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20(03):128.

[4] 张佳梅.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融合现状及对策剖析[J].吉林教育,2019(47):53.

R857.3,D045

A

1002-7661(2022)26-0028-03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融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融合》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