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燕辽文化区”
2022-11-24王绵厚
王绵厚
把“燕辽文化区”纳入研究视野,有远因也有新缘。正如我在《东北亚考古践行录》中追忆,其远因是从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辽西大凌河和老哈河古道的10余次考古调查。①王绵厚:《东北亚考古践行录》,沈阳:辽海出版社,2021年,第78-102页。其近缘是2021年应邀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清言集》撰写《西有敦煌、东有朝阳——余从业亲临最多的第一古城》,以及同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郝庆云教授来舍介绍近年河北省卢龙县蔡家坟北岭“孤竹国”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②中央文史研究馆编:《青言集——文史馆馆员随笔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年,第1332页。特别是后者,它使我回忆起近半个世纪以前在燕辽(当时称辽西)地区大凌河、老哈河、滦河等水系古道,如朝阳、北票、喀左、凌源、赤峰、宁城、抚宁、秦皇岛一带的考古践行岁月及渐进渐深的对这一地区相关山川地理、民族地理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再思考。由此蒙生《燕辽古道与部族方国》一书的编写,本文则作为是书的首篇。
一、在“燕辽”地区考古践行的简要回顾
如开篇引《东北亚考古践行录》所言,广义的辽西(本文谓“燕辽”)地区是我从业初期(1972年)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启蒙地之一,这里留下的不仅是专业实践的足迹,还有更多文化上的体悟和思考。而这一时期燕辽地区的从业实践,主要涉及开头所讲大凌河、老哈河、滦河及永定河等燕辽文化区的主要水系与山系,即本文下节提到的“三山四水”。
二、“燕辽文化区”依托的自然地理是“三山四水”
“燕辽文化区”最早是业师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末对考古学文化分区提出的命题,该命题侧重于考古学文化类型。本文在这一基础上引进“燕辽古道与部族方国”,是从文化视角上着眼,更偏重交通地理和民族(部族方国)分布的历史考古学定位。因此,自然山川地理成为本文一切交通地理、文化地理、民族地理的基础。本文各专题所讨论的文化地理区域,总体上都没有脱离燕辽地区的“三山四水”范围。正如笔者在《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要论》“总论”中说,中国东北地区从宏观的山系文化区系看,主要有三大山系:西南为燕山山脉(含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东北为长白山(含千山),西北为大、小兴安岭。①王绵厚:《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要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页。本文的“燕辽文化区”,实际上主述燕山南北(上辽河以南)区域。燕山及各支脉与源出的大凌河、老哈河、滦河、永定河等四大独立水系,共同构成本区的自然地理平台。在近代行政区划上,实际上是以“旧热河省”为中心,包括辽西和冀北一部分地区。所以本文解读“燕辽文化区”先从“三山四水”论起。
这里“三山”主脉为燕山,为了关联南北源出“四水(大凌河、老哈河、滦河、永定河)”,而将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实际含大马群山)一并列为山系坐标。
从上述山系坐标角度看,燕山主脉为腹地。北麓七老图山,西北起河北围场坝上山地草原,东南经平泉延向青龙河与大凌河分水岭——海拔1800余米的平顶山和都山(古无终山),是大凌河、滦河(青龙河、瀑河)和老哈河三河的分水岭。另一条与七老图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东北延向朝阳北大黑山(古青山),是大凌河与老哈河(西辽河)的分水岭。而燕山西北延出的大马群山,出河北沽源、张家口、怀来一线,为本文的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发源地。源出上述诸山的“四水”,既是古代文化通道又是部族迁徙廊道,自然也是考古学文化的线形遗产密布区。由此构成下列各文化水系。
其一,大凌河水系。大凌河有南北二源而以南源为主,其中大凌河南源又有南、西两支,南支出建昌喇嘛洞接青龙河,西支出努鲁儿虎山即凌源与平泉交界处,两支均位于七老图山之北。②王绵厚:《大凌河水系历史地理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余在多部论著中论及的大凌河古道,是辽西联结冀北和晋北的重要廊道。特别是文化走廊上的枢纽朝阳(古龙城),为西连大同、敦煌的古今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
其二,老哈河。老哈河主源出七老图山北、努鲁儿虎山西麓,与大凌河西源接壤,其上游干流锡伯河为重要的文化廊道。老哈河北支过赤峰入西辽河,而西支通围场桑干河与晋北大同,是连接燕辽与河套地区即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黄金通道。早在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余考燕亳)时代,其文化廊道轨迹就已十分突出。
其三,滦河。滦河主源闪电河出坝上而与桑干河接壤,其两条主干支流青龙河和瀑河均出七老图山以南并与大凌河相邻。滦河下游入渤海处,属辽西傍海走廊的咽喉。夏商时代北方“封国”,如孤竹、令支、无终等均设于滦河下游。滦河下游地区也是夏商周文化北渐幽州的真正廊道。纵贯燕山主脉与七老图山之间的滦河,还是古代山戎部族的中心区。
其四,永定河。永定河上游为桑干河,主源亦有二支。东支与潮河俱源岀张家口以北的洋河,两河以大马群山为分水岭。西支桑干河则源出山西太行山北麓,《水经注》中称“桑干支水”。①《水经注》卷13“玄水”。永定河下游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海河,其所在的京冀廊道是限隔燕山与太行山的南北通途。所以永定河文化区自古便是“燕辽文化区”与河套文化区的过渡桥梁与中转纽带,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长城地带草原文化碰撞交汇的门户。
本节以上简述的“燕辽文化区”“三山四水”,是构成下文将要讨论的考古学文化和部族分布的自然基础与资源条件,也是形成“燕辽文化区”这一多元、动态文化区系的客观因素。
三、“燕辽文化区”的诸考古学文化类型解读
本节对“燕辽”地区夏商(约距今4000年前)至战国时期的各考古学文化,以“解读”释之。本文在宏观分析“燕辽文化区”时只对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作布局和时代性质的简介。
迄今被考古学基本公认的“燕辽文化区”考古学文化,主要见于2021年《中国文物报》为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而刊登的几十位考古学家撰写的文章。②朱延平、陶建英:《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6-7版;李政、张怡编:《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文选》,《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7版。本文从以下三个时段简列如下:
其一,夏商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公元前1046年下限。这一时期燕辽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界主流意见是统归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尽管其中按地区不同,又提出壶流河类型或大砣头类型。③张忠培:《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7-206页。但直至上述2021年“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会议汇集的全国多数专家,仍把燕山南北这一时期的早期青铜文化统命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我在2006年的《燕亳、北戎与东胡——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区系类型与族属论析》(下文简称《燕亳、北戎与东胡》)一文中提出,应以七老图山为南北分界,将山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定名为“燕亳文化”,而将山南的大砣头类型等归于“山戎(北戎)”文化。④王绵厚:《燕亳、北戎与东胡——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区系类型与族属论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31-447页。尽管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能不提到两位有独到见解且与我兼有师友之情的考古学家。一是北大业师之一的李伯谦先生,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撰文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既非先商之源,也不是商文化的北传。①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8-198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50-170页。这是我在20世纪末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亳论”的重要启示之一。二是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绍忠先生,他早年在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热河撤省后入河北省博物馆,与我有几十年交识。1984年我们在黑龙江参加完辽金史会议后共同调查宾县庆华古城,1992年又同参加石家庄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他还特邀把我撰写的《关于汉以前东北“貊”族考古学文化的考察──兼论大石棚和石棺墓文化的族属与时代》一文,发表在当时他主持的《文物春秋》上。②王绵厚:《关于汉以前东北“貊”族考古学文化的考察──兼论大石棚和石棺墓文化的族属与时代》,《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郑先生是为数不多的支持高句丽起源“辽东貊族”的考古学家之一,且时间最早。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时代和关系,郑绍宗先生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夏文化北支”,而夏家店上层文化为“山戎系”。
其二,西周初到燕昭王秦开却胡(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从21世纪初以来的主流意见看,“燕辽”地区这一时段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为燕山以北的东胡文化和燕山以南的山戎文化。③朱延平、陶建英:《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6-7版。在《燕亳、北戎与东胡》一文中,笔者将这一时段燕辽地区青铜文化分为三区:①七老图山以北和努鲁儿虎山以西的南山根类型应属东胡系统;②七老图山以南的大砣头类型和围场三期等为山戎系统;③而努鲁儿虎山以东大凌河流域的魏营子类型,包括滦河中下游的东南沟类型和迈年确认的卢龙、迁安境内的蔡家坟类型(孤竹国)文化,应是西周封燕以后的燕戎文化(现仍持此论)。
其三,秦开却胡以后至秦统一。这一个多世纪应当是燕秦文化北进的过渡期。由于时间短、发现分散,且过去关注少又少有确认,在“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会议上,专家讨论也莫衷一是。④朱延平、陶建英:《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6-7版。对“燕辽地区”这一晚段青铜文化的研究,要充分认识燕文化北进东传的深刻影响:如燕山以南滦河下游的后孤竹国时代(灭国后),包括锦西乌金堂铜器、燕山以北建昌东大杖子重要战国墓地以及林西等地战国晚期青铜短剑墓等,都存在先燕文化的突出影响。退出历史舞台的燕山南之山戎与燕山北的东胡,让位于匈奴和早期鲜卑,形成了新的“燕辽地区”文化格局(见下节)。
四、“燕辽地区”的青铜时代部族与方国分布
这一问题与上节考古学文化一样复杂,而争议尤多。本文在此只作宏观布局和族属分析。为了对应考古学文化区系,本节仍按上节三个大的时段讨论。
其一,早期(夏至商末)。这一时段“燕辽”地区青铜文化总的统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不同类型区,在族属上尽管有龙山北支、夏文化、先商诸说,但并无确指。⑤朱延平、陶建英:《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6-7版。而我在2006年《燕亳、北戎与东胡》一文中明确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燕亳说”,并在文中指出韩嘉谷先生提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南类型(大砣头文化等)应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分离出来的合理性。即燕南类型(大砣头文化等)实际为山戎(先燕)文化。
其二,西周初至战国中期(秦开却胡前)。这一时段燕辽青铜文化族系的推断与前期相似,集中争论在是山戎还是东胡。如同对夏家店下层文化认识一样,对此段时空公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几无异议,但族系、分区亦莫衷一是。我在借鉴已有研究者关注夏家店下层文化兆系南不过滦河的基础上,将夏家店上层文化分为三大区:①七老图山以北,以老哈河为中心的东胡系;②七老图山以南的山戎系;③努鲁儿虎山以东的燕戎系。其中以老哈河为中心的“北系”。在2022年1月28日《中国文物报》上,著名考古学家、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者之一的徐光冀先生有一段精准概括:“老哈河是其中心地区……今后,田野工作的重点应是寻找发掘两种文化的核心区,这方面的线索有:赤峰阴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呈组群分布,其中迟家营子、尹家店为中心的20座石城址群,还有敖汉旗城子山等遗址;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应在八里罕地区勘查大型居址”。①李政、张怡编:《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文选》,《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28日第7版。徐先生所说的几处遗址曾属辽宁辖境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在20世纪笔者均亲自调查过,至今印象深刻。
其三,战国后期至秦汉初。这一时段如上节考古学文化一样,族系变徙较大,但燕文化北进强势凸显。如滦河中游东南沟、大凌河上游建昌东大杖子等,总体上可视为燕戎文化与燕秦汉五郡文化的互动交融期,此不赘言。
综上,本文从山川地理、考古学文化类型、民族(部族)分布格局等三个宏观方面,概论了“燕辽文化区”,总的可归纳为以下要点:
1.本文主述的“三山四水”区域,代表着古今“燕辽文化区”的基本地理规范,是考察该区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基础。
2.本区青铜文化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应以七老图山为界分为南、北二大区系。其南系为山戎系,该区的滦河下游孤竹等方国代表夏商周文化北部封国的前沿文化区。而燕北以老哈河为中心,应是夏商北土燕亳方国的中心。
3.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两者之间除部分地域重合外,并无先后继承关系。前者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燕亳接受永定河以南河套地区石峁、陶寺等影响,在本土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北支;后者则是西周初进入“燕辽”地区的草原民族文化类型。
4.西周以后的“燕辽”地区地域文化可分三区:七老图山南为山戎,山北为东胡,大凌河流域为燕戎混居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南不过七老图山(滦河),为考古学实证。
5.战国中期以后秦开却胡后开五郡,是“燕辽文化区”的文化转型和民族分布重新组合的开始,自此,传统意义的“燕辽文化区”不复存在,而代之以燕秦以后的“汉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