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实训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24尚亚丽周巧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实训专业课程

尚亚丽,周巧姝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0 引言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范围将不再仅限于设备维护、办公软件教学等。STEAM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了信息技术教师核心能力需求的转变。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和践行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缩短职前职后的差距,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本课题组对吉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择业趋势进行调研;同时通过对基础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对中小学校长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基础教育对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根据调研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构建出一套符合当前就业市场需求的实习实训模式和实践育人体系。

1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择业趋势,课题组做了吉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择业趋势调查研究,对吉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问卷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形式、专业认同感、自我就业规划、就业意向、岗位认知、就业影响因素和反馈意见作了问卷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清晰、认为专业课程与社会实习需求脱轨、缺乏专业的技能与工作经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对26个教育实习单位教师和负责人进行调研和访谈,此外还对吉林省40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5份。问卷主要围绕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情况、教育实习情况、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等20个问题进行了调研。课题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以及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总结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实训现状。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基础教育需求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都存在课程陈旧、落后的状况,部分学校还存在“老师能讲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的情况,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滞后于基础教育需求[1]。因此,高校应根据基础教育需求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根据我国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加强人工智能应用、STEAM项目实践、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建设。

1.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与考核内容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中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及师资的限制,实践课程设备落后,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基础教育需求严重脱节。另外,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对考核的重视,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四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2]。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实习实训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培养目标较为模糊,教育实习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不明确。教育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定岗实习等类型,对于不同种类的实习,高校会用相同的实习大纲,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学生在实习时的任务往往是由实习单位根据需要安排的,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没有沟通。在实习结束后,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有统一验收,但往往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2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实训模式的构建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师范生专业认证要达到的毕业要求为依据,构建了高校与社会多维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新生入学后召开新生见面会,每位导师介绍自己的课程和专长。见面会后学生可以选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就业,实行导师“一包到底”的制度;同时建立明确的导师指导制度和和条例,通过“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四年一贯制和全方位的指导,培养高质量师范人才。

2.1 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内+课外”课程育人体系

为了做好师范生专业认证工作,长春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聘请多位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并给出整改意见和方案。课题组对26个本专业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和教师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充分了解各个实习基地信息技术课程开课情况,实习生数量和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对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训教学情况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对吉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趋势和意向进行了调研。根据以上专家意见和调研结果,重新定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根据专家意见、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趋势与意向,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三轮的调整与修改,反复探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与分解,发现有些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叠,有些基础教育需要的课程内容则有欠缺。因此,删减了已经落伍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等5门课程,整合了“教育技术综合创新实践”等3门课程,增加“STEAM项目设计”“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3门课程。通过实训、教育见习和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实习基地与平台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实训、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四个方面,长春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主要包括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实习+就业”四种类型。根据专家意见和调研结果,对本专业教育实习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重新修订教育实习大纲和教育见习大纲,同时在教育实习期间增加了教育研习活动,并撰写了教育研习大纲。最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教育实习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更好地践行实习方案和教育实习大纲要求的任务,制定了教育实习“线上+线下”两套实习方案,并分别制定了实习内容和任务以及考核要求。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学生的实习工作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线下实习”主要以长春市省二实验远洋学校等16所中学为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大纲要求给学生安排实习工作,此外,每个实习基地也可以根据需求给实习生安排实习任务。如果实习基地有疫情,则需要根据教育实习大纲执行“线上实习”方案,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协商后根据“线上实习”要求给学生分配实习任务。教师和学生登录教育实习平台,通过教育实习平台进行任务分配、小组讨论与汇报、线上实习打卡、指导教师线上指导、线上提交实习材料及线上汇报实等实践环节,完成“线上”分散实习工作。实习完成后,由校内导师组成验收小组,统一对所有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验收。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包括两周的教育见习和一周的教育研习实践活动,并且重新撰写了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大纲,根据疫情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活动及验收活动。

2.3 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训方案,构建“课内+课外”实践育人体系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的应用学科,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结合专家意见和用人单位需求意见调整实训方案,并制定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在学生原有的“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训练基础上,加强师范生的基本素质和六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六项综合实践能力即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课、课件、网页、动画)、STEAM创客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应用能力、摄录编应用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三字一话”的训练主要通过书法课和实训课实现。六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综合实践模块来实现,每个模块都在固定的学期开展。实训中心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分成6个小组,每个模块由2名指导教师负责,由导师负责每个模块实训的内容和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负责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实训内容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主要是综合多门课程的实践项目。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实训为例,该模块在第5学期开展,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微课、动画、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H5交互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选择该模块实训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2~4人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完成的作品由指导教师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2.4 建立“校赛培育,省赛展示,国赛引领”的竞赛机制,构建多维协同创新的竞赛育人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机制,由教育技术实训中心负责统一组织竞赛。学生报名参赛后,由学科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有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设计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和吉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 其中,“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由学生在比赛官方网站上提交作品,经过专家评委线上评审,选出三等奖作品和参加决赛作品;进入决赛后,选手再进行现场答辩,角逐一等奖和二等奖。其它四个比赛均是通过校赛选拔,择优参加省赛,省赛胜出再参加国赛。从2019年至今,长春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共组织学科竞赛20余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奖项102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要不断学习并征询指导教师的意见,小组间要经过多次讨论协商选出有创意的选题,作品要经过多次打磨与修改,团队成员在多次预演答辩过程中自述与回答专家评委的提问。正是这个不断进取、不断修改、不断创新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课题组通过建立“校赛培育,省赛展示,国赛引领”的竞赛机制,构建了多维创新的竞赛育人体系。

3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实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和实训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多元性原则。教学评价可以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内容,使实习工作规范、科学、高效[3]。此外,教学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产生的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建立多样性评价体系不会像总结性评价那样产生“一刀切”的问题,使学生对实习进行全面的认识、评价和反思。

教育实习评价包括师德体验与反思、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实践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六个评价指标,实习成绩由校外指导教师评价成绩(占4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成绩(占40%)和实习验收教师小组评价成绩(占20%)组成。

(1)师德体验与反思(10分):是指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感情投入、对同事的团结与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方面的表现与反思。

(2)课堂教学能力(30分):实习生将经历“集体备课—听课—磨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将大学课程所学知识落地到课堂教学,并且将课程内容精细打磨,不断完善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班主任工作能力(20分):班主任应具备缜密有方的组织管理能力、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广泛灵活的交往协调能力、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沉着冷静的自制能力、生动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

(4)实践育人能力(10分):学生能承担学校一些活动的摄、录、编任务,能够进行学校大型节目的后台操作、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智慧教室的管理与维护、公众号的管理、新闻稿的编辑与发布,具备图形化编程、开源硬件、三维建模和课程开发能力。

(5)教学研究能力(20分):学生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了解中小学教科研的策略与实践路径,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育研习与毕业设计,为今后成为科研型教师打好基础。

(6)沟通合作能力(10分):沟通合作能力是学生高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障,包括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冲突矛盾时具备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交流技巧。

3.2 教育实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考核内容: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课、课件、网页、动画)、STEAM创客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应用能力、摄录编应用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六项综合实践能力。

(2)考核时间:教学技能考核时间为第二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两周为技能考核周。

(3)成绩认定: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指导教师评分+小组成员评分+作品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训练计划,规定训练内容,保证每周按计划进行训练,研讨学习情况并给出成绩(训练成绩包括训练出勤、训练表现、训练进步等)。指导教师评分占总成绩的20%,小组成员评分占总成绩的30%,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来给分(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对小组的贡献以及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力)。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是导师组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按照作品类型的评分标准给出的分数。综合每部分的得分,最后得出学生的实训成绩(实训中心负责留存过程性成绩单)。

4 结语

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现状,根据专家意见和调研结果制定一系列实习实训改革方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多维协同创新的教育实习实训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实训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