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2-11-24魏丹丹许光泉陈要平柴辉婵刘启蒙
魏丹丹,李 旭,许光泉,陈要平,柴辉婵,刘启蒙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所有学科专业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互衔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1]。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对象,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该专业是研究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以及地下水的水量、水质演变的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专业特点[2]。地下水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同时也是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基本要素[3]。因此,地下水学科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和示范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长智慧,磨炼意志品质[4]。通过探讨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面临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为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思政的教育意识问题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偏重理论、方法、工程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一直以来,该专业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5],而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且不注重德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主要的原因包括:首先,担任专业课的课程教师绝大多为理工科教育背景,缺乏专业的思政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忽视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忽略专业学科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养分;其次,由于专业教学任务量大、学时紧,课内授课往往重视知识技能传授,使得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备课;最后,由于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原因,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深层次认知,缺乏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的了解,忽视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探索。
2.课程思政的融入性问题
课程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遵循专业课程的特征和教育规律的同时,采用柔性的方式发挥专业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同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包括了理科与工科的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未能充分挖掘,尤其是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热点问题以及哲学理论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合,应该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且适当增加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以求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互动的目的,做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问题
目前大多开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开展课思政教育主要停留在柔性的倡导和探索阶段,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和制度性的保证,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专业课,例如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等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点多为零散分布,缺少体系化、规范化的建设,各门课程之间尚没有形成合力。同时,本科四年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随着不同的年级侧重点与深度各不相同,如何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融入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课之中,需要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系统规划与设计[6];同时,思政元素融入途径与方式、课程思政实践以及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等仍需整体规划和统筹建设;最后,与专业教育不同,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不能简单地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来进行评价,应构建多元化评价方法,从而形成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加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设计
基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逻辑特点,授课教师要树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内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导向作用[7]。办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关键是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性与创造性。因此,专业课老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将地下水学科理论、学科文化与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就是要求教师从专业课程出发将思政教育不断地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从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8]。第一,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第二,设计课程内容要多元化多样化,突出思想性与趣味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思政微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与思政相得益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第三,引入“达西实验”启发式教学、“海水入侵”案例式教学以及“矿山开采”工程实践等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不断融入思政资源,例如,结合长期地下水开采导致华北地区地面沉降的典型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各个环节,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充分挖掘融入课程思政资源
(1)立足学科专业特点,挖掘人文精神
地下水科学发展离不开无数地质、水文地质学家长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工程实践的过程,也是伟大人格的集中反映。每一学科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专业使命等具有价值引领融合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史、人物史穿插在课程内容中,例如,水文地质学奠基人王大纯教授,“人生不知足,奔驰竟朝夕”的岩溶学家袁道先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用他们潜心求索的学术风范和宽广大气的心胸格局,来激发学生的崇尚科学的积极态度。同时,在专业课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对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大有裨益。例如,在水文地质学中讲述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明古人就已经开始观察描述泉水的流动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古人逐水而居。再如地下水动力学中的井流问题,可以通过最古老的河姆渡井、新疆的坎儿井以及自贡桑海古盐井例子,挖掘这一思政内容来反映了我国先人们开采地下水的智慧。
(2)结合专业课程,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9]。作为地下水专业课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人类的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来谈该专业课程体系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地下水动力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讲述渗流运动规律适用条件、如何利用工程实践探索地下水运动规律等,以及学生在专业实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实践过程,探索变化规律。再如,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中可以应用“事物相互联系和普遍发展性”分析地下水流系统演变性,尤其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下,如煤矿开采过程,通过实施疏放水工程确保安全导致原有地下水流系统发生改变等。
(3)拓展课堂育人渠道,注重专业实践培养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实习实践课程,例如地下水动力学实验、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等,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良好平台[10]。在实习实践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历史人物事迹,例如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病痛折磨下,开展了大量的水通过均匀砂柱渗流试验得出了达西定律,从此地下水科学开始由定性转变到定量的评价。此外,实习实践课程蕴含丰富深刻的哲学原理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供指导。
3.构建“课程思政”多元体系
(1)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横向联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涉及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单靠个人力量达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不现实。因此,要加强教学团队主力军建设,横向联手,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组建课程思政核心教学团队,协同合作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共同筑牢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命线[11]。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第一,根据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分别研究制定课程思政的标准、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及加强建设精彩教案、课件、资源库,明确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第二,仅仅由专业课教师组建的团队还是过于单一,在专业课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可以将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辅导员等纳入团队,实现多方联动的新格局,搭建多方参与的课程思政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第三,建立传帮带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教学大练兵、参加培训、进修访学以及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能力,探索多学科背景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2)上下多级纵向推进,形成合力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内部不同行政部门、不同二级单位的共同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学校的各部门上下联动,集思广益,统筹一致,相互协调且相互支持。首先是要明确校党委的主体责任,通过宏观把控、顶层设计以及合理规划布局,构建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12];其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职能部门要利用学校资源合理配置,总体规划;各二级学院主体实施推进,党委书记和院长共同牵头负责,充分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推广优秀试点经验;同时,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持,搭建双方教师彼此可以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最后,要发挥基层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最终创建一个“校党委全面领导、教务总体规划、院系主体推进、教师具体实施”的上下多级联动工作新格局。
(3)制定多元化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是涉及多门课、多个年级的综合教育活动,体现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其考核评价方式不应过于单一。因此,要健全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可操作的定性、定量的考核指标,既看重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也注重最终效果,主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及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考察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和实现的可能性。第二,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加强督导巡查、领导干部听课、同行听课、在师德考核等环节中设置“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观测点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第三,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和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第四,建立长效追踪评价机制,在学生毕业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学生工作中的表现,同时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学习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中的贡献度。总之,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地下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地下水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下水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最终完成培养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