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商品实务”课程为例

2022-11-2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务实训思政

耿 秀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内涵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方案首次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基于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为课程目标,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加强对学生“三观”的教育,于春风化雨之中立德树人[3]。高职院校“商品实务”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 + 商品实务”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商品实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思政教育目标。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商品实务”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2 “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则

2.1 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目标与方向的一致性原则

“互联网 +”背景之下,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但知识的选择、知识背后的价值判断等问题却越发模糊,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观念开放化的影响之下,我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对年轻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古语有言:“首孝悌,次见闻,有余力,则学文。”缺少道德引领的“人才”,反而会成为祸国殃民的“刽子手”。思政课程重点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领域,其政治属性是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而专业课程则主要是要从科学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补充思政课程育人的短板,并且从中找到与思政课程、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对应点。专业课程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有机结合,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目标与方向一致。

2.2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原则

“互联网 +”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全覆盖时状态,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同时,信息量庞杂,有时候真假难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固,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容易受到暗示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主要以正面、直接的宣讲为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行为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和规范。专业类课程教育更多的体现具体技能与科学思维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这种思政教育主要以隐蔽、间接的传播方式为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引领和熏陶,进而转化成个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4]。因此,事关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基本价值取向等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保持传统的主流立场;而有关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学科文化等学术问题,当需理性分析、客观评判。确保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

2.3 坚持有意挖掘与“无意”传授相结合原则

课程思政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广泛,大到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小到个人修养、道德情操。“互联网 +”背景之下,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前就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准备,在制定课程标准或者课程大纲的时候,就应当进行深刻而精心的整理,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不能信口开河、随性而出,更不可出现教师言行相悖、言行不一的情况。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根据课程的专业内容和现实的教学情境灵活应变,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彼此交融,使思政教育于无声处润心田[5]。不能刻板硬套,因为思政而做思政,抛开专业大谈思政,机械的割裂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时,既要有意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也要做到自然传播,“无意”传授。

2.4 坚持手段方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课程思政的构建可以在教材、课件、作业、实验与实习等各个阶段凸显,同一门课程在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授课情境,所采取的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不应该是刻板不变的,而应当保持灵活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当下社会状况,寻找适合本课程的、有成效的思政教学手段与方式[6]。“互联网 +”背景之下,应当积极采用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当前,在线学习、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信息化技术还原真实岗位“职业场景”,开展模拟工作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逐步探索更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游戏闯关教学法,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贴近社会热点,采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新方法、摸索新素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内生动力的学习方式获取思政教育[7]。

3 “互联网+”背景之下“商品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3.1 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

3.1.1 “商品实务”课程定位的思政理念是培养学生爱物惜物的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与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培养既具备专业性又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符合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古语有言:“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商品实务”在课程定位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爱物惜物,对于生活中所见物品知晓其性质,了解其品性,懂得基本养护技巧,能够做到对物品不随意毁坏、不随意浪费。文字材料、视频资源、互动讨论等多种富媒体的使用,弥补教材案例少且老旧的缺陷,弥补现实资源力所不及之处,符合“互联网+”背景之下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运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拓展视野,丰富内涵,结合 VR、AR 技术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取更为直观的切身感受[8]。例如在“食品”章节,利用视频资料加强学生关于干杂货、海鲜、特产等食品的选购和储存常识,掌握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在生活中甄选绿色健康的食品,掌握不同食品的特性,在工作中做好运输、存储等物流管理工作;在“服装鞋帽”章节,通过调研模拟工厂,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的区别,了解棉纺织物、麻纺织物、丝绸、皮革等的特性,对服装鞋帽商品进行科学养护,生活中不盲目跟风,随意浪费,工作中具备科学专业知识的指导。

3.1.2 “商品实务”课程思政融合是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符合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而职业道德意识亟待课程思政的引领。“商品实务”作为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更注重课程与市场、行业、产业相联系,学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应当具有敢于承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建立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能够刺激学生逐渐建立正向的职业道德意识,让高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例如在“图书音像制品”章节,通过古代书籍制造与装订技术的网络展示,更好的掌握传统书籍的发展演化历史,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做“沉浸式”书香大学生;通过对于电子书籍网络展示的学习,号召学生在今后从事诸如电子商务等相关工作中,能够合理描述、科学展示网络产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过分夸大,不虚张声势,不做虚假宣传。

3.2 课程思政与移动端教学平台彼此促进

3.2.1 移动端工具的信息化监督功能,有利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移动端工具的信息化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考勤和课堂表现方面。通过课程邀请码,学生快速进入课程模块,签到中有手势签到、二维码签到、数字签到等,可以节约课堂点名时间,约束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规范。在“商品实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端学习工具,发布“商品实务”课程相关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每一章节课程的学习要求、内容、考核方案以及需预先进行的相关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程自我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动态掌握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例如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访问人次等,在适当时机发布提醒与监督功能。如此,可以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

3.2.2 移动端工具的开放讨论功能,有利于融入思政案例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单项传递信息,移动端教学更多的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活动,例如投票、问卷调查、头脑风暴、讨论等诸多互动,移动端工具的各种活动极大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很多高职学生基于不够自信,在课堂中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对于线上的讨论更加主动与积极,移动工具中的开放讨论功能,促进了学生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商品实务”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性知识、担当意识、服务精神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进行传递与发扬,利用移动端学习工具中的讨论功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3.3 课程思政与课程实操平台相互融通

3.3.1 搭建项目化的虚拟仿真实操平台,强化校企合作

“商品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基于理论讲授+实操实训,但传统的实操实训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于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需结合互联网络技术,采用前沿的VR、AR 技术,进行虚拟仿真训练,构建模拟真实情景的实训平台,激发学生对于实训学习的兴趣,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10]。例如,服装鞋帽的商品网络展示章节中,在纺织商品中增设辨别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的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真实实验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在记忆中植入深刻的烙印。也可以结合现实的超市、商场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总之,高职院校应当采用项目的虚拟仿真实操环境,以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搭建学生喜闻乐见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是基于移动端学习工具的使用,丰富传统实训教学的重要手段。真实商品实务实操训练,应当以线下的商品网络属性与线上的商品网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于商品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其创新创业意识[11]。学生在实训活动中不再是被动式、教条化接受,而转变为更加积极主动的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操作,更为全面的掌握商品属性、商品分类、商品包装与商品养护等商品共性和各大类商品的质量属性及质量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突破了实训活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将线上与线下的表现,综合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中,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其中得到开发,师生关系、学生关系能够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中的以融洽,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与结合。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一大批新型课堂教学工具应运而生,职教云、课堂派、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基于手机 APP 的移动端教学工具,对于改变传统刻板单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商品实务”课程为例,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指出了课程思政要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与移动端教学平台彼此促进、与课程实操平台相互融通。最后,以“商品实务”课程中“图书音像制品”章节为例,从信息化教学资源下的课程思政、移动端教学平台下的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实操平台下的课程思政三个方面,展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猜你喜欢

实务实训思政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思政课“需求侧”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