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24方彩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方彩虹

(安徽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部《关于深化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至此吹响了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号角。《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融入价值观塑造融,融合生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这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2]可见,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也表明了在育人的工作中,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比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更加重要,课程思政的“元问题”就是价值塑造问题,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进行价值观引导,做到“如盐入水”“春风化雨”的效果。然而,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有待提高,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问题透视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的焦点,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起点。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化、优化,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牵住其建设的“牛鼻子”,进而在理论创新中,促使其走向科学化。课程思政在各高校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破解主要问题,就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整体状况的来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理念认同问题

整体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还处于探索期,还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操作性的建设模式。对“什么是课程思政及怎样建设的问题”,一些高校领导层没有达成共识,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持观望的态度;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不强,“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部分学生倾向于看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作用,于是将专业知识学习和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区别对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喊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任重道远”[3]。

(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问题

1.专业课教师同思政教师缺乏沟通。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经验,同时也缺乏相关思政专业背景知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各类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同备课的机制。

2.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融合贯通。各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的具体教学目标,因而会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象,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教学之间没有实现“共鸣”、无法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三)课程思政资源挖掘问题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即是各类教学资源的挖掘、积累和整合的过程,并让其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各项课程思政资源被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被整合提炼。因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挖掘和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学中,相对思政教育来说,课程思政的资源是具有“隐蔽性”的,专业课之所以成为专业课,因为其有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因学科理论背景不同,专业课程所呈现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也是零散的、有限的、隐蔽的。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课教师不能主观地,生硬地“嫁接”或盲目地“灌输”课程思政的内容,否则会破坏专业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专业课的视角出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渗透”,这是课程思政的挑战所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否挖掘充分、精准提炼、充分融合,必然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能有效开展。

(四)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完善问题

完善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是构建课程思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有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因而高校要完善涵盖“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一整套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有效的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体现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人特有的社会活动,既承担知识传授作用又承担了价值引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从教育本质视角出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正是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自觉有效地把价值观塑造融入每门课程教学之中,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的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实现“门门课程”都育人。

(二)体现教师角色的回归

教师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4]。当今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交流交锋,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教育的目的需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责任在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充分彰显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6]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如何,这关系到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强弱和教书育人能力的大小。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的角度看,要求既做到专业精通,又做到政治过硬。一个合格的未来建设者一方面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即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与社会、时代同向同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业学习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养分”,自觉践行“四个自信”,树立崇高理想,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把专业课程学习和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所以,从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三、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一)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立德树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5]这个首要问题展开,此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更是明确了教育的使命。持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要求,贯穿课程思政建设始终,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脱离实践必然是僵化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程思政从理论上看,是一种教育理念,课程育人的理念如何完善,就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如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当前建设困境等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不可偏废”,同时又要走出“思政课程”的范式,以各门课程为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有意识地适时地渗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课程思政概念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探索。从实践上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理论研究探索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在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7],通过对某一具体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实现课程思政从教育理念变革到教育实践创新的转变,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具有能操作、可推广、可监测的课程建设标准,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统一管理,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旗帜鲜明”的显性教育,又要进行“潜隐无形”隐性教育,一方面要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另一方面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传递价值、塑造价值,任何一门课程都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更好的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也为‘主渠道’提供了重要补充和支撑”[8]。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既要重视显性教育又要关注隐性教育,两者高度融合,有机统一,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

3.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教育主体、体系构建、教材编写、课堂讲授、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体系,实现各方面各环节相互配合,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建设一批思政教育功能显著的文科、社会科学的课程,大力扶持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精准施策,“让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生长,消除壁垒”[9],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合力。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构,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需要全面动员、全员发力,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三)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三个维度

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实现育人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从教育运行机制、教育保障机制、教育评价机制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的完善体系。

1.基于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各教育主体广泛参与与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是基于高校系统运行的思维,通过运行机制的构建,促进相关教育主体深度参与其中。

从宏观上看,高校应将各类专业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来,利用各门课程的专业教育视角和话语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突破传统孤立的思政教育范式,系统地建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面育人。专业课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编写蕴含课程思政内容的专业教材,符合立德树人方向,引领价值塑造,使专业课教学在育人方向上同思政理论课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从中观上看,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扎实有序开展, 由点到面,突出战略重点,注重示范引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改进中创新。高校行政部门与专业课教师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例如高校团委、学工部门等部门要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为教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帮助。从微观层面看,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集体备课,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并进行提炼和整合,动态地实现资源的更新和调整,确保专业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教学中,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破除专业课教师的“困惑”,需要与思政教师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并攻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研相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各类课程思政项目,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从教研科研层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基于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

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和践行需要学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课程思政改革涉及的面广,且错综复杂, 需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机制”[10],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一是高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党政领导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管理者建立常规理论学习制度,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贯彻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确保高校始终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任;二是健全各项常规制度,备课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制度等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序运行;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如何推进,专业课教师最有发言权,专业课教师在坚持“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再发挥具体课程优势,一手抓专业课教育,一手抓课程思政教育,同步进行。专业课教师具备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拥不拥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关系到课程思想政治的效果,因而学校层面要提供必要的系统的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培训学习机会,要搭建教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基于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

科学、有效、动态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和课程思政队伍教育水平的评价考核,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课程思政实施的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堂教学、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激励和规范相关主体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并将其落到实处。首先,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水平应纳入到高校的各项考核之中,高校教学工作评估考核,高校党建工作的效果考核,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效果评价,等;其次,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就需要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对教育起到反馈、调节,克服现实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能清楚看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更能促进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避免出现“两张皮”、“蜻蜓点水”式的课程思政教育现象,使得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再次,要完善各项奖惩激励制度,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作为其评奖评优、选拔的重要参考,在师资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也要有所体现,对课程思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教学名师、教学成果、优秀团队、项目精品课程、研究优秀教材等进行表彰奖励,树典型,促进步。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构建任务艰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全面发力,全员参与, 在充分认识课程育人的价值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