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与观念*
——实验艺术背景下的设计教学刍议

2022-11-24郭浩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验艺术思维

封 华,郭浩原

(1.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实验艺术一词来源于贡布里希对于20世纪后新兴艺术实践的表述,指向那些以观念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在他看来,新兴艺术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领域在实验性创作理念中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艺术家通过观念思考与技术实践规则,在探索中持续追寻新的风格创新与理念表达,用以图片、影像、身体、行为、文字、声音等艺术式样跨界综合来将统筹后的观念主题呈现出来,广泛地被作为一种方法加以运用。观念表达是艺术家构思与创作作品的直接初衷,作者往往以一种近似于导演的角色投入工作,协同工程师、观众、读者等人共同参与,串联起现代、传统、人文、生态、情感、意识、信仰和审美的媒介语汇。

在时代急剧变化的当下,媒介的演变推动着语言与思维的改变,实验艺术如同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实验性特征与交叉学科的知识架构涵盖了更具内涵的文化寓意,折射出当前的社会现实。北京大学艺术史论教授朱青生曾在“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使命”研讨会主题报告中提出:“当下的设计基础教育应具备实验性,基础课不再是平面构成或者图案素描,今天美术学院的基础应当是实验艺术即当代艺术。提出重新寻找学科、媒介、技术、知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探讨教学规律的本体所在,这是今天艺术创作被赋予的时代使命。”当代艺术的新锐教学理念与社会形成的互动关系,促使着艺术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做出顺应时代的自然选择,试图在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原理、方法、程序、范畴等既定的范式之外,让设计成果更具有个性化形态,一方面不断进行方法论层面的尝试总结,让设计的本体与外延在形式上找到契合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改编后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联。

一、实验艺术与设计学科在学院语境上的内在逻辑

实验艺术的创作主题往往没有特定的限制,可以是伦理情怀,潜意识投射,禅宗悟道,讥讽幽默,也可以是社会阶级差异与对峙、人性与现实的考验、对物体察的敏感反思等等。以贴近现实的有效方式完成作品主题意义的表达,拓展认知边界。实验艺术引领下的设计思维模式正在向开放、交叉、跨学科,跨专业与社会性话语表达的转向,体现出人文关怀、科学建构与艺术实践的三者统一。

(一)实验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差异与联系

当下的社会无处不存在着设计,设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成目标而使用的技术手段,“设计”进入20世纪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实现了由物到人的改变,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对生存环境的改善,是用户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造物、造景活动。人们在设计过程中拒绝单一机械化的重复,大胆进行门类与式样的变换,反复探究不同形态重组、交叉、挪用的可能性。[1]比如在界面设计中加入视错觉的图形,在书籍插图中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色彩,在歌剧舞台中加入情景交融的数字媒体影像,以光纤织布作为亮点,选用新兴材料工艺制作的前卫流行服装和配饰等等,设计语言得到极大的丰富,这一切要求都是以传递信息需求,提升审美认知为宗旨和目的。

实验艺术则更多体现出艺术家个人意志的表达,给予更多传达自身观念与想法的自由,蕴含了艺术家对其所置身的艺术生态系统的反思和对社会意识的体悟。如《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是艺术家邱志杰堪称中国艺术界近年来最为宏大的长期艺术计划,南京长江大桥这一历史性国家形象的政治色彩与自杀者的轻生动机拉开了两个极端的意向——两个极端之间充满着暧昧、敏感、对立的灰色地带,在与自杀救助组织的不断接触中,邱志杰尝试用社会学的科学调查方法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考察,在媒体的帮助下与志愿者合作完成文献收集、深度访谈,这个庞大的艺术计划调用了绘画、装置、录像、行为、摄影等各种媒介,形成方式包括了采集、创作、改编、合作的多种手段,在五个不同的展览地点进行五个不同主题的展出,广泛触发社会对于南京长江大学自杀现象的思考以及更形而上的关于时间、命运和哲学话题的深层探讨。[2]作品传达出的观念、情感、内涵让不同角色的受众都可以有自己个人专属体验的解读。

(二)实验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内在生成机制——荣格理论

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有普适性的“集体无意识”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在还没达到精神合一的状态之前是由多个对立相反的分裂意识组成,这些多极的对立部分不断斗争、相互作用引领着个体实现更高层次的个性发展,矛盾和冲突的心理机制带来了思想上、情绪上全方位的震荡,正是这种自我质疑与内部斗争反抗的过程推动了人类意识的进化,促使个体实现进一步的个性发展。[3]他在阐述伊甸园神话的时候用“集体无意识”的观点对其诠释:上帝凌驾于个人之上,代表着统治与独裁的社会权威及社会秩序,蛇代表着个体意识发展的驱动力如“质疑”和“自我膨胀”。这种简练抽象、既敢于探索又修正反思的螺旋上升式的意识形态演变的历程所蕴含的灵魂内核——自性,彰显出人格心灵的独立强大,驱使着人们最终实现自我人格发展的终极意义。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派生物,人本心理学的核心提倡人们不应只满足于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整合,意识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辩证关系,认为人能够超越自我达到与更大的群体相认同,从而实现在世俗的物欲世界中生存境界的有限提升。以荣格理论类比实验艺术的生成机制可以看出,实验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新意识的产生、对旧体制的反抗,个体与集体的观念相剥离以及对冲破陈旧束缚的渴望,以自己的心灵来向世界的心灵说话,它的运作不再由个人自身的自由意志所驱动,而是体现出社会对整个人类群体艺术形式的包容与尊重。[4]

在实验艺术的领域中,作品与观众,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场域交互构成了一条穿插着记忆与经验的非线性时间轴,观者的每一个在场举动都会受到来自艺术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场域转换、生成的既有轨迹。在艺术家构思、创作、呈现作品的过程中,一再重复上演的时空穿越、回溯交错的情景宛如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兼具生成性和延绵性,为人类的创造力提供动能。

(三)实验艺术对设计活动的启发

实验艺术是反映当下现实与时代特征的观念艺术,感性与理性在交替重叠中不断进行整合,与社会现实问题交织碰撞,生成兼具科学、艺术、哲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思维智慧的艺术表达,从20世纪初萌芽开始,有关于实验艺术的形态语言和意识探索一直从未停止,它从不完备和不成熟的混沌状态中跌跌撞撞的走来,逐渐被学院体系所接纳,渗透于美术教育和设计教学当中。

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刺激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焦渴,作为社会学研究分支的的艺术学将视野逐渐转向人类内心与外部环境及世界共生关系的思考,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门类在实验方法的加入之后重新焕发出新生机,催生更多观念革新与人文思考的范式创新,抽象、解构、杂合、偶发、行为、装置、影像等多重艺术式样跨界综合。在实验艺术的视野中,形式与观念的双重语义互为表里,作品的观念为核心,作品的形式为表层结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共同构建了当代实验艺术多元包容的语言体系。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以图像串联起西方艺术的历史,时隔半个世纪,贡布里希在生前最后一部论著《偏爱原始性》里主张原始主义是一种最纯粹的艺术语言,本质上是对自身创造力不断开发和超越的过程,立足于个体进行社会意志的表达,体现出艺术家对其文化身份的感知变化。[5]由此生发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观念传递,串联起自发的与人类命运共悲欢的创作冲动。

二、实验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培养

在世界范围内,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呼吁通过人本设计思维来应答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现实问题凸显的民生热点领域。内地高校也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创新设计思维的实践,以实验性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近年来陆续被提出,南京艺术学院近年开设了“设计思维”“实验性设计”“实验艺术”等相关课程,秉承以实验性为中心,模糊和拓宽专业的壁垒,归纳和转化出合适的产出形式来进行观念表达。综合材料绘画课程亦是绘画实验性特征的体现,通过观察与思考,综合不同的媒介材料,对事物再认识的潜力激发了再创作的动力。当平面设计不再具有单一的定义后,多维的、流动的、无边界的呈现过程逐渐成为了课题内容的一部分,观念主导下的实验艺术与社会民生等现实问题发生激烈碰撞。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论证”,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要表达个人的独立思想,大胆实验才能做出创造性设计,才能与时代同行引领未来设计,因此以实验性为主导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值得参考与学习。[6]

(一)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

实验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家独特艺术观念的表达方式,是主观设计思维与客观社会规律的结合,传达出对内在人性、情感、良知、体验和兴趣等内心感受的关注。设计思维模式的训练离不开对当下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共同主导着设计实践领域的统一,影响着物质生活的发明与创造,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意识的发展。

艺术思维带有更多感性和直觉的意念认知,人类的情感属性是孕育艺术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在强烈的情感孵化下,艺术思维通过审美的渗透与感化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呈现出突发性、跨越性的个性特征,它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分析研究中出现的转瞬即逝的灵感萌发,往往不期而遇,是思维活动的质变。科学思维则是由理性主导的递进式逻辑思维方式,相对于艺术思维,更具有秩序性和缜密性,经过归纳分析、类比推理等手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要求过程的程序性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思维更讲究客观与严谨,而艺术思维则显得更加漫无边际,不受束缚。设计思维从本质上来说是实效性的科学思维与感性化的艺术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设计思维方法的培养与开发需要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互为关联,相互补充。

(二)技术与艺术共同参与实验艺术的演变

当代科学领域的深度变革对艺术形态的演化与传播形式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分形艺术、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艺术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唤起了公众对于搭建在科学智性理论基础上的生态关怀与人文思考。实验艺术的设计方法突破了以往单一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模式,其往往向大众普及一种不确定的经验,同时又象征着一种精英内部的探索与反思,包容并蓄,以辩证、发展、开放的的眼光与心态将不同的创作方向整合纳入自身的方法论中,建立起多元符号的表达的新的美学秩序,具备独立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学科交叉实验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代表着一种反思性的、动态的、前瞻性的当代艺术生存策略,对命运与生存等人类现实性宏大叙事问题的核心进行有温度的探索思考。

如荷兰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面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性问题,创作出了以计算机系统进行智能化操控的发光自行车道项目——梵高。他在高速公路的交通分隔线上涂刷了一种可发光的合成材料,白天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在夜间为来往的车辆提供长达10小时感应式的照明,风能驱动的感应路灯仅在车辆靠近灯柱时才会发光照明,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路基表面铺设温度感应的涂料,当室外温度过低,表层会显示雪花图样来提醒驾驶员小心驾乘。该项目的创作过程由最初的科技化畅想、设计与分析,再到具体的落地实施,融合了IT技术、化学、光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现出实验艺术在生态保护与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突破,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受众互动的公共空间。

(三)东方哲学思想的渗透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与观念哲思,儒、道、禅、游等中国传统文化学说孕育出了国人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的生存哲学,古人们以明喻和暗喻手法识物、知物,与之对应的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观我与观物,方式的与顺序固是不同,然皆须视‘我’为万物中之一物,如此才能使观者和被观者,得莹彻之呈现”。王国维“境界说”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继承,反映了他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蕴含着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实验艺术在不断完成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关注到了中国文化意趣,部分高校设计专业开设有“古代设计史”课程,课程涉及周易传统文化思想中关于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隐喻,其中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解释体现出朴素辩证的思想,对设计活动的启发和的借鉴影响甚远。部分优秀的实验艺术作品征用传统文化里先人们的古训与箴言,通过主客体的重新组合与转换融入东方哲学观念,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相生相克、放下我执等道、儒家文化的所独有的辩证思维与经验逻辑是艺术思想回归原始的贯彻与传承。如作品《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之齐物》采取编织、翻折、缠绕的竹编技艺传达出外在形态与精神意蕴层面的东方情愫,也体现出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于待哉”的精神实质。

(四)实验与争鸣——实验艺术落地的文化土壤

随着实验艺术不断走进学院体制,渗透在艺术教育教学中,逐渐以不可阻挡之势逐渐影响着艺术生态的发展与变革,揭示着艺术在公共性、社会性话语表达的转向。通过当代艺术展览、论坛等艺术与学术交流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实验艺术作品持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给予艺术家与设计师更多参与社会发展的勇气,推动着实验艺术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为大众带去更多艺术温度和人文关怀。

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作品展曾对“实验艺术”范畴的主题作品做出如下描述:“实验艺术曾经是一个历史概念,产生于现代艺术史的进程当中,是社会发展到现代时期的一场艺术变革,实质是打通艺术的门类界限,突破既有框架与惯性观念,进行理论反思与形式改写,延伸艺术所涉及的领域。”[7]在同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中,同样涌现出很多体现实验意识与社会服务意识的先锋艺术作品,致力于表现和探讨时代的矛盾性。如中国艺术家陆扬的动画作品《忿怒金刚核》以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通过生命科学、医学与藏传佛教精神性交汇下的主题表达为切入点,抽丝剥茧一般,唤起人们对于信仰体系与自身宇宙观的妄想本质的反思,展现对于宏大的世界观,个体与人类,死亡或永生等哲学命题的智慧思辨。

三、结语

21世纪以来,艺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从观念的跨界、形式的表达上都汲取了很多其他非艺术学科的内涵养分。实验艺术作为当前最先锋的艺术思想,所体现的设计意识、实验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对设计学科未来发展的导向趋势是不言自明的,艺术之所以成为一种语言的先决条件是作为一种不断生成与革新的存在形态,被社会生活中的大众所理解和认同。

聚焦于实验艺术作品中的观念与形式的表达,以思辨、发展、创新的眼光看待设计所涉及的学科优势与局限,既是培养设计素养的前提,也是实验艺术创作发展的根本保证,即在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的基础建构上,回应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有助于艺术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作为设计教育的工作者,应秉承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实验艺术对设计学科的启发与思考,力求在创作实践中呈现更多社会服务价值,以实验性的态度进行勇敢探索,创作更多富有新内容,新意识与新方法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实验艺术思维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纸的艺术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