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多维化路径选择*

2022-11-24曹明磊张俊国李自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兴农双创高校学生

曹明磊,张俊国,李自芳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a.思政部;b.幼儿教育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

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至今已有好几个春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带领中国经济穿越牛熊,在今天看来仍有极高的前瞻性和积极性[1]。一方面,双创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思路。在经济迅猛期,双创背景下涌现了大批企业,带动了互联网、金融证券等高新行业的腾飞;在经济瓶颈期,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停滞期,双创更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地摊经济等新气象,为我国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双创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就业竞争日渐白热化,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每年喊出“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等。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高校人才有高分低能的倾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理论知识较难通过创新实践转化为实际成果,所学内容难以落地应用。双创的提出,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充分考虑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即明确了实践育人设置与执行的必要性,为实践教育指明了方向[2]。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兴农扶贫实践育人

(一)明确思想,做好前期准备

双创背景下高校兴农扶贫实践育人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宣传[3]。进行兴农扶贫的实践虽然确实有辛苦之处,但本质上更多是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高校课堂前沿的知识理论与科研成果带到农村,普及农民惠及农业,实现管理的优化和成果产出的高效。因此,做好兴农扶贫的实践育人需要先做好前期的宣传准备。可以发动学习新闻、摄影专业同学的创造力,广泛收集纪实资料,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片与纪实文学报道。也可以以比赛促实践,通过征集兴农扶贫实践方案模拟效果展现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实践准备中对乡村实践有基本的了解,破除刻板印象。还可以邀请成功试点的乡村干部或基层群众到高校开展访谈、讲座,通过现场互动让高校学生更深入了解乡村现状,为乡村实践启迪思路,做好准备[4]。

(二)因地制宜,优化过程管理

双创背景下高校兴农扶贫实践育人要做好过程的管理和优化。一方面,兴农扶贫的育人实践可以鼓励过程管理的创新。传统农业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饭”,凭借经验进行种植、培养、收割等活动。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为乡村基层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如对于不同季节的耕种以及收割后的储存等,也可运用时间管理、库存管理等管理学知识予以创新,为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兴农扶贫的育人实践还可借助高效平台打通营销路径。不少地区对某些农产品的种植培育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产量高、品质优。但受制于地理位置、营销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特色农产品又往往供过于求,难以打开知名度走出乡村,遇到旱涝灾害等天灾人祸更是容易出现严重的滞销和腐烂,暴殄天物。高校营销专业可借助为农作物推广提供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了解与祖国地方特色的把握,树立爱国为民的情怀,由此落实实践育人[5]。

(三)精益求精,实现成果落地

双创背景下高校兴农扶贫实践育人要做好成果的落地留存,该育人实践路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不应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形式主义阵地。高校通过乡村平台推动实践育人,应该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实现育人成果的落地,促进长效机制的形成,让实践育人真正造福乡村,实现兴农扶贫。一方面,对于兴农扶贫实践中产生的有效硬件及软件成果,如管理工具、营销渠道等,可通过项目补贴、精神奖励、表彰等形式固定成果及后续保障服务,确保双创的成果可以持续有效地应用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对于兴农扶贫实践中产生的技术,需要人才不断支撑完善改进,应通过人才引进政策等形式鼓励相关高校人才扎根基层,深耕实践成果,将相关农业技术普及给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不断指导技术的更新完善。人才双创的源泉,人才在基层的扎根是检验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前期宣传、过程优化和成果落地的最有力指标。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实践育人

(一)寓教于乐,明确实践方向

一方面,高校多有开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互联网工程等专业。此类专业与信息技术实践育人的关系最为直接与紧密。在高校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要明确实践的方向,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让信息技术惠及社会发展,促进社会高效运转,而非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去钻空子、找漏洞,为自己牟利。在高校为信息技术实践育人的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在校园内布置科技长廊,展示优秀学生校友在信息技术行业上的双创成果。同时,平时也要注重对信息安全的监督教育,在相关学生社群内及时转发破坏信息技术安全、利用信息技术侵犯隐私等恶性事件的惩戒新闻案例,时刻警示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信息技术创新用在正道上。另一方面,对于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也应该在高校教育中充分启发与鼓励,明确其仍然有机会参与到双创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实践中。信息技术对教学和生活带来的便利是每位学生都可以体验到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双创活动中建言献策,促进信息技术双创的策划、沟通协调、反馈提升等环节形成有效闭环。

(二)与时俱进,鼓励自主创新

在信息技术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互联网信息时代伴随与见证着当代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年轻一代的高校学生才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用户。相比之下,高校教育中许多教育设计者、老师反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科技革命已然开展后才学习使用相关技术,对信息技术的难点和痛点,反而不一定如高校学生了解深入,敏感性、创造力与思维开阔度也不一定如高校学生。因此,双创背景下的高校信息技术实践育人,也应与时俱进,将主动权和舞台归还给大学生。

首先,可开发校内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教学效率。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无固定教室与位置、作业提交与考核也需要教师人工匹配对应同学,容易在考勤、人员对应等基础环节浪费时间。可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信息监控匹配技术,并在校内推广使用,以此提升管理效率。其次,信息技术是逻辑理性思维较强的理科专业,不少该专业的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相对人文社科类学生较弱,通过不同专业的实践联动,可打破这一桎梏。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实践中进行相关包装的美化和宣传品的设计,通过直观生动的视觉化信息让科技成果变得通俗易懂。又如营销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专业的“互联网+”,发挥沟通协调与执行反馈专长。

(三)及时反馈,大胆推广应用

信息技术的实践育人同样需要成果的展现与推广。一方面,可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用户匿名反馈,了解相关实践成果的真实水平并不断完善改进。另一方面,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真正战场,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为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双创产品赋予品牌并进行推广投入,让市场流量检验其负载能力,让市场留存率检验其创新更新能力。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证券金融实践育人

(一)把握关注,传递正向理念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要通过证券金融专业达成实践育人,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关注点,传递正向理念。一方面,高校学生初步步入成年阶段,有独立的财务能力,同时也会不满足于家里给的生活费,希望能够有额外的收入证明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证券金融也比通过实习等形式从事简单重复可替代性高的执行性工作显得更高端有趣,更能证明自身的能力,也因此对大学生吸引力更强。由此,通过证券金融专业切入实践育人,本身与学生关注点有较高的契合度,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实践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证券金融容易激发人的投机心理,因此,在实践育人的第一步应该要向大学生传递正向理念,包括积极的消费观、人性观等。应该合理分配投资理财金额,运用可以规划的短期暂无使用计划的金钱参与体验,不应动用生活储备金,更不应运用杠杆。同时,应该量入为出,学会止盈止损,客观看待沉没成本,不要过分贪婪,也要做好承受一定程度亏损的心理准备。

(二)有的放矢,激活实践动力

高校学生对证券金融的实践动力缺失很大程度源自于没有足够的本金及担心本金的亏损。基于此,一方面可通过比赛、训练营等实践形式,提供模拟市场与虚拟货币,一则通过虚拟形式降低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成本与心理负担,二则通过比赛的竞争形式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实践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实习实践、项目投资等形式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学生参与真正的证券金融实践。可从双创基金中划拨一部分支持学生的市场实践,采用与学生共同投资、风险共担、成果分成的形式,既降低了学生的成本压力,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了校方的监管引导力量。如果获得盈利,校方分成的部分可滚动进入双创基金池,为进一步的双创投资提供支持,由此,还能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进退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与参与学校建设的荣誉感,进而在实践中更有动力和激情。

(三)市场检验,凸显成果价值

高校证券金融实践育人的成果有经济成果和思政成果两方面。一方面,经济成果是最直接的实践成果,经过市场检验产生的直接收益可以作为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成果指标。经济成果能最直接地惠及学校与学生,带来直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另一方面,经济成果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思政育人成果达成下水到渠成的果实。双创背景下的高校证券金融实践育人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客观理性认识市场,控制交易情绪,由此在做人生的其他决策时能更多方权衡利弊理性考量,学会价值投资,不贪婪不过激,促成正向的投资循环,提升个人生活并促进国家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经过了市场和时间对其人品与进步的验证,才是真正的成果。

四、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多维化路径的共同归宿

(一)激活课堂内外,拓宽育人视野

实践育人的多维化路径激活了课堂内外,实现传统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落地,拓宽了育人视野。传统课堂泛指场所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等有限范围的室内,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形式局限于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完成题本作业为辅的教育模式。传统课堂的育人模式能为学生打下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因为通过教材纸本记忆范围明确且可反复回顾复习;传统课堂对知识的灌输也相对高效,因为教师直接提供明确的思路且面对的内容与问题多有客观统一的答案,可以减少学生的摸索时间。但相应地,传统课堂的优势也正是其不足之处,纸本材料的机械记忆和直接展现的解题思路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力,毕竟社会人才不仅仅需要进行机械重复的执行工作,更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才能实现现有流程的优化,乃至创造新模式新事物推动社会发展。此外,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激活,还需要实践育人围绕理论教学目标开展。实践育人虽然立足于双创思想,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脱离理论指导[6]。无论是哪个学科、哪个领域的实践育人,都应该是围绕学科理论基础开展的,在与课堂之内的学科理论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打通育人路径,实现育人视野的拓宽。

(二)联动校园内外,展现育人成果

实践育人的多维化路径还能有效联动校园内外,展现育人成果。实践育人的开展不少采取了与校外企业、社会组织联动的形式。由此,一方面能为校外组织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向社会直接展现高校实践育人的成果,让成果更容易落地,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但也应该注意到,校外企业与社会组织毕竟多是以经济效益驱动的,和校内以育人为目标的公益化设置在性质上有所区别。高校可以联动校外力量推动实践育人,在某种程度上依托于双创政策的保护和高校力量的大力扶持。高校双创成果一旦脱离高校平台,面对市场竞争时,能否仍然在自由市场上存活,才是对实践育人成果展现的真正考验。由此,高校实践育人多维化路径的共同归宿必然还需要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不断跟踪双创背景下实践育人的成果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如此才能确保多维化路径的高校实践育人飞得高、走得远。

(三)打通行业壁垒,实现育人目标

高校实践育人的多维化路径都能有效打通行业壁垒,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无论是农业、信息抑或金融行业,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实践育人都能为打破教育围墙与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提供契机,为打破管理与执行、咨询行业与需求行业、制造业与互联网等高新行业的壁垒提供渠道。这源自于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有较高的灵活性,高校学生也有较高的可塑性。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体验不同的行业,在此过程中,能融通不同行业的信息,为不同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由此,打通行业壁垒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多维化路径的必然选择,而实现育人目标才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共同归宿。高校实践育人并非以功利目标为导向的,而是以人才的长远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的。因此,多维化路径中的高校实践,也必然不忘育人初心,对有双创潜力的学生和项目,应不计短期回报投入教育资源和精力。

五、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的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创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未来。双创明确了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与方向性,高校实践育人也为双创提供了舞台与新鲜血液。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是多维化的,兴农扶贫、信息技术、证券金融等专业和行业都为大学生双创实践提供了机遇。通过宣传贯彻、践行创新、成果保障等环节的全过程支持,高校实践育人有道可循。面对多维化的路径选择,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共同归宿在于激活课堂内外,拓宽育人视野;联动校园内外,展现育人成果;打通行业壁垒,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兴农双创高校学生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庆丰收
天津农商银行“兴农助教”专项基金已资助6590名学生用款逾1568万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工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