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篇小说《七层宝塔》语境差现象解析*

2022-11-24严婵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体老爹语境

严婵娟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语境的概念,由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次提出。何为语境差?祝敏青教授在其《小说辞章学》著作中给出了明确定义,“各语境因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它可以存现于作品中各语境因素之间,也可以存现于作品人物与读者语境之间还可以存现于创作语境与读解语境之间。”[1]这说明语境差现象包括上下文、时间、空间、对象、形式、内容等一切与语境相关的因素。语境差的创作视角不仅局限于创作与鉴赏,而且可以延伸到语境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审美探讨。它可以是语言性质的语境差异的审美探讨,也可以是非语言性质的语境差异的审美阐释。

语境差现象,实质上是具有积极修辞意义的一种现象。通过文献搜集和整理,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于语境差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对语境差现象的性质与分类研究,吴平(2006)从接受语境和表达语境之间的差异程度的角度对将语境差分为相交、向里、内含、外延四种类型[2]。二是对社团语言中语境差现象的探讨,如杨欣(2015)通过分析军语使用语境差生成的原因,探讨军语语境差所造成的双重影响,认为由于军语的独特性,应该尽量消除军语中的语境差现象[3]。三是对某一部文学作品或作家作品语言特点作语境差现象的文本分析,如钟昆儿(2017)认为《地球好身影》中语言变异造成语体风格反差使得文本语言更加生动活泼[4],张伟(2019)以语言系统为突破口,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剖析老舍小说语言,认为小说话语系统的语境差现象能够赋予话语深厚寓意并启发读者思考[5]。四是对电视节目中的语境差现象的探讨,胡勇(2015)以2015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小棉袄》对象,通过分析作品人物和读者间的认知差异和人物间的对话言语不协调等手段造成语境差现象,认为小品节目的喜剧效果应该归功于语境差现象[6]。五是对语境差现象作语用方面的分析,如徐晓媛(2015)认为可以巧妙运用语用学关联性理论、顺应性理论、模因理论化解语境差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7]。

《七层宝塔》是由作家朱辉创作的短篇小说,荣获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以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唐老爹为主人翁,讲述他在进城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文章透过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展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的现象,呈现出乡村文明式微的现实画面,并揭示了造成乡村文明行将消亡的原因。本文尝试从上下文语境失衡、内容与形式错位等方面对小说《七层宝塔》的语境差现象进行解析,挖掘其中审美价值,着重探讨其中具有积极修辞意义的语境差现象。

一、上下文语境失衡

(一)词语使用的不平衡

索绪尔(2009)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8]。在当代小说中,对于文学语言能指与所指的颠覆构成了小说语境差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在词语使用上表现特别突出。词语的选择与句子的表达效果之间相互成全,相互影响,从而造成上下文语境的不平衡,达到作者所想要造成的审美效果。

(1)“鸡是个好伙计,冬天日头短,夏天日头长,鸡按季节调整报晓,比闹钟体贴得多。去年搬家,进城上楼,好些旧家什只能扔掉,几只鸡他还带来了。”

(2)“现在客厅倒还是有一个的,进了防盗门就是,刚搬来时还有老邻居来串门,现在基本没有了。大概大家感觉差不多,那防盗门像个牢门,串门有点像探监。唐老爹有心去看看老乡亲,但从前村子的格局,路啊,桥啊,大槐树啊,都被抹掉了,房子被垒起来,六层,平的变竖的了,他爬不动。爬得动他也找不到,村子打乱了,乡亲们各奔东西,几十栋楼,长得都一样,他犯晕。”

(3)“他朝老宅那个方位看看,又在塔顶转了一圈。全平了,地似乎矮了下去。光溜溜的大地,已经被大路小道画成了格子,河填的填挖的挖,像是刀豁出来那么直。这是未来的开发区。朝北边眺望,黄墙红顶,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那是他现在的家。家具体在哪里,他找不到,也看不见。可以肯定的是,他将老死在那个水泥盒子里。”

(4)“主要还是个面子。好几天过去,鸡埋了,鸡的故事还在新大街上晃荡。遇到熟人,人家还是要跟他扯起鸡的事儿。他有时眯着眼装聋,有时洒脱地一挥手,‘鸡瘟,鸡瘟!你扯哪儿去啦?’就躲过去了。说这事有什么意思呢?他这一贯帮人家调解的人,难不成还要 旁人帮自己评理?好事不出门,臭事传千里,这一点倒是乡风不改哩”。

例(1)中“体贴”本是形容对人的照顾和关怀十分细致周到。如“在外面打拼回到家,没有什么比体贴更暖人心。”“李护士比肖护士体贴得多。”小说中作者比较鸡和闹钟,化用“体贴”来形容鸡,鸡是乡村文明的代表,闹钟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对于乡村文明的适应与怀念,对现代文明的憋屈与扭捏,为下文“鸡死了”“鸡埋了”等唐老爹的一系列动作行为埋下伏笔。同样,例(2)中将防盗门比作牢房,串门比作探监。是城镇生活真实邻里关系的写照:冷漠、疏离。同时,也为下文“鸡死了”事件周围邻里的冷漠态度和看客心理作铺垫。例(3)中主人公将自己城镇的新家比作水泥盒子,也是对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颠覆,毕竟水泥盒子不能住人。而“我(唐老爹)”下半辈子却要在这个“水泥盒子”里终老,“水泥盒子”体现了主人公内心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抗拒,对往日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的怀念。例(4)“鸡的故事”是静态的,动词“晃荡”,指慢而有节律地来回摆动,一般指人无所事事的闲逛,是动态的,两者一动一静构成了上下文语境的不平衡。鸡,是乡村文明的象征。鸡的死亡,暗指乡村文明行将消亡的命运。而唐老爹的“眯着眼装聋”,体现了他不愿意承认乡村文明即将消逝的事实的心理。

(二)前后逻辑不一致

逻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形式和规则,广义的逻辑包括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某种理论观点行为方式顺理成章、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也可以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本文的逻辑指的是上下文语境中某种观点、行为方式顺理成章。例如苹果,按正常逻辑我们首先认为它是一种食物,可以吃,可以送人等,而不会觉得它是杀人的工具。在小说中,前后逻辑不一致,表现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等不按照顺理成章的惯常逻辑出现颠覆与不平衡,小说语言的表达出人意料,但又与小说主旨相适应。

(5)“赵主任也很生气,说谁这么胆大包天,这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边拔毛嘛。他说他知道那匾是清代楠木的,现在很值钱,一定是有人相中了抢先动了手。这“抢先”两个字,其实已透了底,但当时没有人在意。赵主任说这塔现在上面有话,谁都不能动。上面不让动,那就不能动。围着塔的老头老太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这塔灵验,是个神物,宝塔就是气运风水。赵主任这时显出比一般人水平要高,他说这塔是不是文物,现在也还没有结论,要由专家鉴定评级,总之不让拆就要保护;怎么保护他会找派出所会商,这是他们的职责。”

主任这一职务,在村镇各地村民的心中是为人民办事的公仆,属于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较高的一类人。例(5)中赵主任在针对清代楠木被盗一事上,赵主任对于自己没能比别人抢先动手偷走值钱的清代楠木后悔不已,却又要在小镇公民面前树立自己认真负责的高大形象。故他一面装腔作势地说着“文物保护”“专家鉴定评级”“这是他们的职责”等话语,一面心想着“很值钱”“有人相中抢先动了手”,颠覆人们对于主任的既定印象,上下文逻辑之间形成具大的落差,既写出了文物被盗人们的无奈,又刻画出了赵主任等个别官员装腔作势、利益熏心的嘴脸。城市文明在发展过程,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是作者希望读者引起注意的。

二、内容与形式的错位

(一)“量”的和谐

祝敏青教授《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一文,从自然与人为互渗构建的语境差、空间与时间融合构建的语境差、动静交错构成的状态语境差、各种功能感官想通所构建的语境差、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构建的语境差、崇高与滑稽变异构建的语境差等六个方面的视角,探索审美各个种类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认为“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构建的语境差并不是对形式与内容和谐关系的最终破坏,而是对形式与内容和谐关系打破后的重建,即打破一个层面的形式与内容和谐,与此同时,构建另一个层面形式与内容的和谐”[9]。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量”的和谐。

《七层宝塔》一文,全文共15291个字,分七个部分,作者在文中写到“其实鸡的事只算是鸡毛蒜皮”,鸡死了本是小事,作者却用全文七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鸡死事件”和推理凶手的过程,用非常复杂的长篇大论来叙述简单的小事,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对“鸡死了”事件的描写。

(6)“鸡死了。一公两母,都是腿笔直毛糟乱,死在院子里。那公鸡性子猛,还在唐老爹眼前乱蹬了一阵腿,脖子昂起来挣一挣,彻底不动了。老伴坐在院里的杌子上抹眼泪,嘴里乱骂,哪个天杀的药了她的鸡。唐老爹拍拍她肩膀,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东看看,西瞅瞅,心 里有数了。院墙外已经有人看热闹,老伴见来了人,骂得更起劲。唐老爹拿眼睛瞪住她,笑着说:“没事,没事,”见人家没有散去的意思,只好给出答案说:“几只鸡瘟了。”他可不愿意把日子过得像发了案子。他把老伴推进屋里,随手关上通院子的。老伴说:“你当我眼瞎啊?鸡瘟是这个样子?”唐老爹:“那你说是怎么弄的?鸡可是你喂的。”老伴说: “是我喂的我才说!我可没喂过那些碎玉米!”说着就开门要他到院子看。唐老爹摇摇手说不用看,他又不是瞎子:“可你能说清玉米是哪里来的吗?”老伴手往天花板上一指:“不是他家还有谁?”唐老爹摇摇头说不见得:“院墙外面也能朝里扔,”他一锤定音,“你不能排除其他方向,就不能一口咬定是楼上干的。”他走到窗前朝院子看看,其实也心疼,但 又接着说:“即便是楼上做的手脚,楼上也不就只有一家,上面五层哩!我们要讲道理。”

(7)“他讲了一辈子道理。这句话一点不带虚的。前半辈子他按道理过生活,年过半百后,他在村里辈分渐渐高了,再加上为人端方,断文识字,无形中生出些威望,还常常要给别人讲讲道理。他们村唐姓是大族,村里但凡有个家长里短,邻里纠纷,都愿意找他说说,评评理。他评理讲的是公道良心,有时比法律还管用。他不是族长,倒常常胜似干部。村干部也尊重他,乐得有个帮手,私下里评价他说,唐老爹虽不懂法律,却懂得人伦民俗。这话传到 唐老爹耳朵里,他哈哈一笑,心里说:唐宋元明清,从古走到今,不管你是大唐律大宋律、还是大清律, 讲的还不就是个天地伦理?他讲了一辈子理 ,搬进新村却形势不一样了。这房子一叠起来,风水似乎也变了。找他评理的少归少,也还有,但是大多是新问题,唐老爹断不清是非,说了也不管事。这不,眼下他自己就遇到了新问题。这几只鸡。就是个闹心的事。”

例句中,本不应该被长篇大论描写的文章内容却用了冗长的表达形式,形式与内容形成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正好体现唐老爹绝望的心理——鸡死了,自己的心也死了,人际关系的失调——从乡村里热络和谐的邻里关系到镇里邻里间串门就像探监的冷漠关系、从农民变成市民的身份不适应——从乡村里有威望、名门大族的评理公证人身份到镇里无权无势无处找人说理的可怜老人身份的转变,从习惯了乡村生活与文化到进入城市生活心理上的错位。从大段的叙述中,“鸡死了”这件小事,并不一件小事,“鸡”在作者的描述中逐渐成为了乡村文明的一个缩影,鸡的死亡,象征唐老爹所生活的乡村时代一去不复返,唐老爹老伴的眼泪,哭的不是“鸡死了”这件事,是借着“鸡的死亡”来一吐心中离开乡村生活来到城镇生活的不快。情绪上的失落、心理上的失望、邻里关系的失调,这才是唐老爹夫妻真正哭泣的原因。

(二)语体风格的不平衡

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所形成的风格,称之为语体。如科技语体、法律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体等。语体风格的不平衡指的是,打破正常的语体运用规律,颠覆小说中常用词汇、句式结构的描写方式,形成语体风格的语境差,以达到作者心中的审美效果。可见,语体风格的变异也会造成形式与内容的不平衡。

(8)“这时他突然确认了他夜里睡不实在的原因:铜铃还在这里响,可是新房那边听不见。”

(9)“阿虎上门来提意见时,老伴忍不住,也反击了两点,一是晚上他们回来太晚 ,关单元铁门手也不带一带,“咣一声,就像在我耳边打一下锣”;二是晚上看电视太晚,窗户又不关,半夜三更的吵得人睡不着。老伴还有第三……;阿虎倒不斗嘴,却针对第三点提出了改进意见。”

(10)“鉴于以前跟阿虎打交道的经验,老唐交涉前先进行了调查研究。”

(11)“所有人都以为那宝塔肯定能继续留着,原因有两个,一是建开发区,宝塔并不碍事,还美观吉祥,算是一景;二是宝塔有灵性,动不得,也没有人敢动”。

(12)“新村里人心惶惶,好多老头老太如丧考妣,见了面都咒骂挖地宫的不得好死。基本的判断是:外地人干的,文物贩子专干这个,他们不怕报应。更多的人猜测那地宫里到底藏了些什么。”

《七层宝塔》是一部小说题材的书籍,按照正常语体选择,应该是文艺语体。但是本文运用实证性、条理化、推理式的语言,如上述例句,“确认……原因:”“一是、二是、第三点、针对第三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调查研究”“原因有两个,一是……二是……”“基本的判断是:”,写入小说文艺语体之中,这就形成了语体风格上的不平衡,于不和谐中显现出幽默风趣的色彩来。如例(9)中阿虎与老伴的对话,属于邻里对话的范围,本应是热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而在本文却是你来我往、一板一眼的对话,公事公办的态度,双方仿佛是公务人员之间在进行某种民事案件的探讨,冷漠的邻里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差”现象是多维度的,其表现形式和手法是丰富多样的,文章内部语言构建的语境差并不是对文本和谐关系的最终破坏,而是对文本关系打破后的重建,即打破一个层面的文本和谐,与此同时,构建另一个层面文本的和谐,以达到文本审美效果的提升。《七层宝塔》正是在打破上下文语境、内容与形式、常规逻辑的和谐关系基础上,通过构建另一层面的文本和谐关系,赋予文本话语深刻的寓意,强化文本与读者间的纽带关系,启发读者思考,升华小说主题。

猜你喜欢

语体老爹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老爹风”来了
跟踪导练(三)2
老爹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