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2-11-24雷芸
雷 芸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获取政治信息的方式趋于常态化,以微博为例,根据2020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日活用户2.24亿,其中90后占比为48%,00后占比为30%,两个年龄段总的占比接近80%[1],同时防疫、武汉解封、两会、美国暴动、美国大选等成为年度热搜话题,这些热搜词汇都与思想政治密切相关[2]。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微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趋利避害,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方向。
一、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解构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扩散蔓延的微环境逐步冲击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三个维度构成,三个维度相互配合,共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产生影响。
(一)传播主体:微环境下传播主体更具低门槛和隐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辅导员、专业思想政治老师,以及各类弘扬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组织团体等,而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更具有复杂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其主体的低门槛性。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打破了身份、学历、宗教、信仰等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发表思想政治言论,构成网络虚拟社会,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布中[3];同时微环境下传播主体更具隐蔽性。传播主体可通过虚拟账号、小号等形式在博客、朋友圈中随意发表言论,加之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传播受众客体很可能通过转发的形式转变成为传播主体。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信息来源隐蔽,尤其是一些涉及安全稳定的信息来源无法考证,隐蔽性脱离了道德约束,部分道德底线较低的传播主体在微信或者微博等自媒体中对社会、对国家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容易造成错误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传播内容:微环境下传播内容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本围绕教材、国家政治导向等展开,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化教学内容,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及碎片化的特征。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或者是微博信息等任意浏览国内外网站,即时获得各级各类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4],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也存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甄别能力;相对于系统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下大学生获取的思想意识形态呈现碎片化,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对某项政治事件进行描述,大学生利用零星的时间进行快餐式的消化,缺乏深度的理解,更加缺乏对某项政治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深入挖掘,同时微博、微信等有大量的跟帖水军,大学生在某项政治事件中容易陷入“全民狂欢”的情绪。
(三)作用形式:微环境下思想政治影响更加具有穿透力
微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更具即时分享、强辐射和高到达率的特征,并逐步转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阶段,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下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首先微环境下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具开放性,个人微博或者朋友圈可以对全体网民开放,不受民族、学校地域等限制。微环境下思想意识形态扩散的速度快,微信、微博传播速度快,如果传播主体具有强大的粉丝群,尤其是微博传播,某项政治意识形态的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登上头条热搜,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产生具有穿透力的影响。此外,微环境下思想意识形态传播存在交互性、即时性,随时在线互动,以及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发布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极大地符合了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微环境下传播主体具备门槛低、隐蔽性的优势,脱离了道德层面的限制,加之其内容呈现碎片化、多元化,符合大学生快餐式获取知识的特点,同时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借助了微信、微博等微软件传播的公开性、迅速性、即时性等优势,迎合了大学生获取政治意识形态的偏好,因此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根据有优势,这就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根据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解构,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来自微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优势方面的挑战。微环境下,高校权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弥散,体系化的教育内容逐渐受到挑战,大学生接收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被即时性、迅速化的快餐式政治意识形态反复冲刷,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一)传播主体话语权受到威胁
1.传播主体权利下沉,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
话语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工具,能够对信息传播主体产生现实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一个国家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权利,其运作能够在社会公民利益和政治利益之间谋求最佳结合点,也能够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提供软实力保障[5]。微环境下,由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低门槛性和隐蔽性导致人人成为传播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逐渐向草根下沉,对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只有真正掌握话语权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把握。由于有的草根传播主体思想政治意识立场的模糊可能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粉丝群体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以往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利的影响。
2.教育主体素质不足,与微技术技巧脱节
此外微环境下,某些高校对微软件的投入重视不够,虽然认识到微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但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只是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并未及时更新推送信息,没有做到个性化定制,实现精准推荐,使话语引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某些教育工作者微素养的不足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发展。他们只注重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忽略对微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和技术与微信息技术的发展之间产生脱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6]。
(二)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未能与微信息结合
1.课堂思政内容单一,与微信息结合不足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对思想政治理念内容进行讲授和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系统化、整体化,要求全方位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进行,包括大量的高深的政治理论等,与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便捷性、碎片化背道而驰。而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入点小,蕴含的内容少,语言方式通俗易懂,能够快速攻占大学生大片的课余时间,大学生更倾向于获取碎片化的思想政治内容。因此如何在微环境下,探索将传统的大片的思政课堂、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宣讲内容通过体量小、通俗易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是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7]。
2.课堂内容高深系统,学生存在消化困难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备体系化、高深化特点,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讲授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同时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相对于微环境下政治意识观点鲜明的快餐式政治事件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高深,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较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消化困难的问题。
(三)传播方式与接受偏好相脱节
1.课堂传授方式单一,学生教育存在被动
高校通过课堂向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课堂教育方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大学生听课,并且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大课教学方式,一个教师面向上百名学生进行授课,授课效果不佳。而微环境下,微视频教学、微直播教学等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主动性。
2.与微传播结合不足,缺乏即时互动性
微环境下无论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互动,还是微博点赞评论等方式,都能实现原作者与受众的互动,通过原作者与受众的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传播,在观点的交锋中能够实现价值观的统一。相对于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交流的及时性,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缺乏及时的互动性。
三、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策略
(一)重构传播主体的话语权
1.搭建多元对话平台,借助微环境传播主体
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回归现实生活是重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在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通过搭建基于微博、微信等的多元对话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以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为背景,时刻关注学生的虚拟化生存状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学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师生之间的话语权阻碍,实现二者的零障碍交流和合作[8]。
2.提高思政教育素质,熟练掌握教育微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结构是知、情、意、能、德的统一。因此,微环境下,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必须提高教育主体的微素质。首先,高等教育机构要树立微理念。微理念指的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自觉融入微元素,利用微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到“微思政”的转变[9]。其次,建立一支微队伍。这支队伍政治素质过硬,紧跟微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充分把握信息微交流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能够合理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主动推送正能量素材,有效转载高频动态,实施正面引导和教育,能够收集,整理和高效处理微平台反馈的各种舆情,纠正不良思想和错误观点[10]。最后,提高教育者微信息技能。微信息技能是教育者有效参与并创新思政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包括微信息的获取、查询和整合能力,微平台的创设﹑应用和管理维护能力。通过提高教育者的微信息技能,能够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成和优质资源共享[11]。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微推荐
1.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微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指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为基础进行分类,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按照特定的结构层次组成的具有提高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等功能的有机整体。大学生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微推荐,有必要引入新闻客户端开发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实现精准推荐[12]。大学生思维活跃,关注点广泛,其思想互动交流往往表达的是对大学生活、远大理想、崇高信念的追求,对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传承的诉求,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期盼等。因此,微交流的议题设置要与其日常生活和思想相联系,要接近学情,贴近地气,引发大学生对于议题的持久讨论和广泛关注,增进思想认识,迸发价值共识[13]。
2.与微传播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价值追求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以及晦涩难懂的问题,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入微传播的内容,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包括在微环境下,借助微信、微博等构建微平台,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优秀及感人事迹、优秀社会实践成果等发布到微平台之上,在微平台的内容方面配备丰富、可读性较强的图片,通过以上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活动、交际交往中,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提高[14]。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微”传播
1.丰富思政教育方式,增加学生接受度
微环境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微环境下微博、微信、微直播等各类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引入微课、微直播、微视频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多样化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同时借用微课、微直播、微视频等方式能够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地点等的局限,学生自由度提高,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提高[15]。
2.紧密与微传播结合,增加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而大学生正处于海量接受、掌握知识的阶段,单纯的大水漫灌式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微环境下微信、微博等能够及时互动的优势,包括可以在课堂对某项政治事件就其价值观取向展开投票、留言互动等形式,同时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号,定期推送文章,统计大学生点赞、转赞的数量,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中,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16]。
四、结语
微环境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受到来自微环境的挑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微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战,更新思想观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实现“微”更新、“微”改革,更好地顺应微环境的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