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通、互联、互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应链构建*

2022-11-24李静雨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供给节点供应链

李静雨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供应链”,据此,有学者将其与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并加以应用。如马永红整合了高等教育和企业供应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研究,以此来明确高等教育供应链功能和形态的特殊性[1]。赵浚将目标缩小至思想政治教育,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置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形成的必然性,描述其具有的协同效应、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需求拉动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如创建供需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科网络教育集群、打造全育人信息云平台等[2]。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进行构建,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以更好地满足高校输送人才和大学生高效成长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通过一条生产经营链条,将供应、生产、销售和用户等环节进行串联并实现有机结合,使得生产销售具有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类似于一条简单的供应链,在这条供应链中,供应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团委干部等;生产制造商是高等院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用户,是符合时代命题、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与产品的生产过程供应链相似,简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串联过程应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特点

1.精准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特点之一是精准化。首先是教育对象识别的精准化,高校大学生固然有其群体性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思想共性,但是个体之间又存在需求差异,因此精准识别不同需求的教育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适配性的教育供给。其次是教育方法选取的精准化,根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所记录下来的学生日常学习数据信息,对个体的学习方式、兴趣偏好等做出预测,尽可能科学地研判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回应学生的教育诉求,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当前,高校学生个性特征愈发鲜明,教育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主体通过精准识别实现精准供给,达到供需平衡。这里的供需平衡只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两者不断变化,又不断进行适配,二者的有效契合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规划。

2.产学研相结合

供应链上各节点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连接和无缝化交互,在任何环节中都能够通过系统数据了解到学生之前和当前的对比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中,不单单只是高校和学生参与其中,用人单位也能够参与进来,与高校共同根据人才的培养计划商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用人单位的助力,高校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当下人才要求的变动情况。教师综合考量培养目标与学生需求,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差异化。教育和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波动监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和问题,及时了解并制定相应政策予以疏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结合有利于打破教学壁垒,极大地提高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构建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作用于学生个人成长,更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构建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严守网络阵地筑上厚实的防火墙,以确保在当前各种网络意识形态交汇与碰撞的情况下能够占领高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这种积极的需求拉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互利合作的双赢局面。

二、基于供需冲突现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深度构建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有利于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合力育人的作用[2]。供应链实际上也是供需链[2],因此可以从供需角度去分析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与需存在不同维度的供需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供应方的主导式供给和接受方的多元化需求冲突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作为供给主体担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作为培育对象的学生却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多元化的需求,自上而下式的供给一方面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又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制,因此极易引发冲突与矛盾。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碰撞期,面对思潮涌汇和文化冲击,其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仍略显不足,这时就需要供给主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存在的意义。然而,经年累月的主导式供给,这种单向输出往往不能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提出的多重需求。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供给与以个人需求为目的的需求冲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根据社会整体需求来设定目标,需要充分考虑时代性、社会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主体更“侧重于学生能掌握的为社会现实发展所需要服务的工具性技能以及政治性觉悟”[3],注重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与之相悖的是,高校大学生大多从自身发展出发,更看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方缺乏对大学生个体性功能的关照,一方忽视社会性功能的实现,这就产生了矛盾。当前,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的追求目标通常源于自身实际情况,主要集中于实现自身价值。如此说来,在目标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表现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冲突,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构建时应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陈旧的供给内容和簇新的需求内容的冲突

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核心[4],供给内容能否被高校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之一。高校大学生年纪轻、思想新、胆子大,普遍热衷于发现和研究新事物、新观念,常常与较为陈旧的思想文化脱轨,但极能接受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供给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局的转变,许多新政策和新思想应运而生,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课程协同效应”等“思政热词”不断涌现,这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更能引起高校学生对簇新内容的渴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能将新思想融入教学过程,或者仅仅是通过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将新内容灌输给内容接收方,未能将新鲜的思想和内容进行良好的转化,导致接收方并不能及时或者精准地将新思想吸收甚至消化,无法迸发价值共识。

(四)传统的供给方式和现代化的需求方式的冲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仍然存在着供给方式陈旧、不能跟上现代化技术发展脚步的问题,导致一些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专注度不够。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通过较强学理性的文字和语言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传输,生活气息不浓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离甚远,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照本宣科,未能将新思想与旧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引起大学生的认知需求。

另外,虽然各大高校正积极探索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但是如何将融合实践得更加彻底,仍是颇为困难的课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体系虽然尝试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发声,但从其所获得的评论量和点赞量来看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短视频的兴起与爆火,离不开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但由于监管不力,许多短视频中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或是存在诈骗等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乱象丛生。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形成较高的媒介素养,免受不良价值观的侵害。但是,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略显不足,加上供给主体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受媒介素养和技术水平所限,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现代化需求。

以上四重维度的供需冲突阻滞了我国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能够将供给方、供给物和需求方三者串联,有助于破除供需对接壁垒,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势在必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应链构建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建立在各环节信息流畅通的条件之下,它保证了主体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和谐联系,并允许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让每个节点都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处理,尽可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一)互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1.构建供应链节点共同体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必须将各节点置于一个共同体内,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同体各节点的主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交互和传播互通有无,主体的交互性使得供应链链接得更加紧密。现代化背景下,想要避免出现“供给非所需”或“所需未供给”的局面,就必须加强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共同体的组建,加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信息流转速度,增强了主体之间的联动性。

2.构建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格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以职能分工为标准进行条块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不利于整体的共同进步。构建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格局,一是要横向联合,织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张网。建立并细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对各项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与应用。二是要纵向打通,下好各个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盘棋。通过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各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数据参考,避免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竞争、停滞不前甚至思想倒退的问题。

(二)互通: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壁垒

1.政策沟通,加强大数据应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大数据技术广泛而又科学地深入应用于教学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前提条件,其中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关键。根据教育大数据的展现,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开始显露出来,比如教育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壁垒、数据泄露以及不当应用等问题,导致大数据技术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6]。因此,为了保障数据在采集、存储、应用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性,急需制定相关政策加以科学引导。政府要继续完善和出台制定有关教育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育大数据的实际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地挖掘数据,清晰界定学校、各个教育部门、社会企业的各主体责任,切实增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成效。

此外,大数据技术要广泛应用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过程中也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持。国家和社会应积极提供资金帮助,加快配备供应链构建所需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企业也要将相关先进的前沿技术共享给高校,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进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集结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力量,共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构建的科学有序推进。

2.节点联通,保障运作的协调性和到位性

要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作,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就必须把各节点的行为纳入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高效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各项行为,润滑各节链条。各节点要能够拔高视角,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相互连通、相互信任,通过信息共享、相互激励,组建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保证供应链运转的可持续性。

为了适应供应链的运作要求,高校可以重新设定组织架构,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共享的资源,取长补短,使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合理化,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使得效益不断提升。当然,各节点必定有着符合自身发展追求的利益目标,可能会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相冲突。各节点应当仔细分析供应链整体的目标和自身目标的重合与偏差,尽可能在符合整体发展方向的条件下实现自身效益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管理就是要通过流程中的协调管理进行统一筹划,并对资源进行整合,巩固和优化现有资源储备库,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供应链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不断延伸与进步。

(三)互促: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体系发展离不开测评和激励的督促作用。因此,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得以长久持续地运转,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对各个环节起到督促作用,促进整体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要能切实反映整条供应链的运转状况,明确各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和有效性。首先,要选取一些既能够反映出本周期与上周期供应链运转情况的对比性指标,表现不同周期内供应链内部的变化情况。其次,要选取能够反映本条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关系性的指标,体现各环节之间的粘合程度。另外,也要选取反映单个节点与供应链相关的绩效问题的指标,如针对部分教学模块的影响程度等。在做到重点突出的同时,也要注重整个供应链的未来发展,加强前瞻性和平衡性。

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评估要同时注重有效性与实效性。有效性指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合理程度进行考察,实效性指的是对教育实际与教育目标两者之间的统一程度进行考察。借助大数据可以将以往难以精确估量的学生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信息化存储和交叉分析,精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使评价更加符合客观现实,更加准确和具有说服力。

在建立激励机制时,需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保持长期性的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之间可以采用信息激励模式,如果能向其他节点提供及时且有效的信息,就可以强化整体的牢固性。这种情况下,各节点对有效信息的追求是信息激励模式形成的基础。另外,应关注那些为了整条供应链的集体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的节点,当面临利益分配时,要给以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增强供应链的向心力。

四、结语

供应链思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被应用至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应当积极构建供应链。为此,需要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壁垒、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个角度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和互促,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能融洽链接,并实现共通与共享,以满足全方位需求。

猜你喜欢

供给节点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基于RSSI测距的最大似然估计的节点定位算法
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供给侧”何以流行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