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在安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启示*

2022-11-24王亚雯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恽代英宣城安徽

王亚雯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 宣城 242000)

作为中共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和理论家,恽代英也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1920年11月,恽代英应章伯钧邀请从湖北来到安徽宣城。以他开始在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宣城四师)任教为契机,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革命活动的核心地转移到安徽。在安徽任职期间,他积极开拓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足迹遍布宣城、芜湖、黄山等地。梳理并探讨恽代英在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历史贡献及启示,具有丰富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在安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一)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的一两年,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恽代英也不例外。他早期对无政府主义、日本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代表作有《未来之梦》。1919年10月,恽代英在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后,新世界观开始萌芽。1920年底,恽代英在安徽收到了陈独秀对他的《未来之梦》提出的深刻批评:“在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没有单独改造的余地,试问福利耶以来的新村运动,像北京工读互助团及恽君的未来之梦等类,是否真是痴人说梦?”[1]1921年林育南也发表通信批评《未来之梦》,这些都对恽代英触动很大。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帮助和各种思想的碰撞下,恽代英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在翻译《阶级斗争》过程中,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宣传渠道

宣城四师位于皖南文化中心之一的宣城,当地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新旧思想碰撞激烈,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恽代英以点带面,以宣城为中心在安徽展开活动,探索利用课堂授课、谈话交流、公开讲演、翻译文本、撰写文章等多样化的途径宣传新文化和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1.以课堂为阵地。恽代英在宣城四师负责给学生教授国文和修身课,为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恽代英一边自编讲义,一边在课堂上穿插着给学生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等发展情况。他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惨痛经历和朝鲜的亡国始末,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赤诚之心,要学生记住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鼓励青年学生关心政治,提升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尊严感,希望青年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2.和学生亲切交流。恽代英经常和学生开展“晚谈”,“晚谈”是他利用傍晚时间和学生开展的一种不拘形式的交流谈话,打破师生界限,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修养及新文化运动等,言传身教的教导学生要树立新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3.公开讲演。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宣城一地和学校场域,他在安徽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演说,宣传五四运动,宣传新文化,抨击时弊。1921年春,恽代英应安徽芜湖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的邀请到芜湖给五中、二甲农校等校给师生做讲演,他讲演的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1921年5月9日,适逢宣城四师举行国耻纪念大会,恽代英用朝鲜的例子类比中国腐败的政府,教育青年自强不息,振兴中华。1925年4月23日,作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代表的恽代英应邀赴芜湖参加追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再次在五中等校讲演。以追悼活动为掩护,恽代英又一次在安徽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传播。

4.翻译文本。在宣城四师任教期间,恽代英翻译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阶级争斗》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极大。1920年10月,恽代英利用教学之余“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分章节,在《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九期上发表,翻译时题为《英哲尔士论国家的起源》。”[2]他在此书的《译者志》中对作者恩格斯做了专门介绍,提高了当时国人对马恩生平和思想的认识。1921年1月,他受陈独秀委托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刊发于《新青年》杂志。这本书中准确阐明了马克思发现的重要理论——阶级斗争学说,一经面世对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称这本书是改变其政治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三本书之一,李汉俊也推荐说,想要准确了解阶级斗争理论就一定要阅读这本著作。《阶级争斗》这本书让恽代英自己和许多人明确:要推翻黑暗统治,阶级斗争具有不可避免性,必须用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5.撰写文章。恽代英在《新青年》《少年中国》《中华教育界》《芜湖》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与进步青年来往书信,讨论问题,解答困惑。还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写文章并印发给学生,其中包括《我的人生观》、《死的修养》等文章,既作范文,又给学生以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重视启迪青年觉悟,为安徽革命积蓄了重要的青年力量

(一)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恽代英在安徽的时间虽然短暂,自1920年秋天在宣城四师任职,至1921年6月结束离开,1925年又再次到芜湖进行革命活动。但恽代英以学校为阵地,引导、教育了许多先进青年,激发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的觉醒,他在安徽工作和生活期间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喜爱,使得大批进步青年发自内心地认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成为了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宣城,恽代英对旌德学生梅大栋的引领影响了他一生,1924年,梅大栋在江西安源煤矿职工俱乐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芜湖,恽代英结识了刘希平、沈泽民、高语罕等人,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青年中很多人后期都成长为安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青年学生们如淮南籍曹蕴真等人在听了恽代英的“反对帝国主义”“青年运动的道路”等演讲后,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参与抗税、罢工、募捐等革命活动,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帮助青年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念

恽代英提倡力行,反对空谈,主张先进青年在理论学习之外应该经常开展社会实践,增长见识,做有学问有能力的人。“社会主义不是从学理上产生的,是从事实上产生的。”[3]恽代英提倡组织各种学社,在他的指导下,宣城四师教职工和学生中成立了许多社团组织,如“新知社”“互治学社”“醒群社”“新少年社”“新文化促进会”等,这些团体既是青年思想修养和自助团体,也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这些团体定期组织活动,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合作研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部分社团学会还办有指导本社团开展活动的半月刊和月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给了交流平台。

恽代英尤其鼓励广大青年利用假期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疾苦。“我所以主张到乡里去,……(在城市)唯物史观、劳农主义,都会只成功为文章或谈话资料,那里真还肯为劳动者谋革命?”[4]1921年暑假,恽代英亲自带领李求实、梅大栋等学生到安庆、宣城、黄山、九华山等地做实地调查,沿途访问学校和农家,深入农村生活,通过对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租佃关系、剥削关系的调查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农村生活的窘迫和农民政治经济上受压迫的事实。

(三)引导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祖国投身革命

恽代英充分了解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具有时代先锋作用。来到安徽后,他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进化史》、《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向导》等马克思主义著述和进步书报,举办读书会,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与日志,谈论时政。由于恽代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恽代英自己的文章在安徽进步青年间传阅,许多先进青年还开始自发向周围推介,大量宣传进步书刊,由此,迅速开辟了一大片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红色领域。

通过与刘仁静的书信可以发现,这段时期恽代英开始认识到进步青年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投身到改造社会的伟大革命事业中去。“1921年离开芜湖前夕,恽代英为‘和含学会’的会刊撰写序言”[5],他在序言中寄语和含学会成为进步青年与中国乡土运动结合的一个模范团体,改造乡土,乃至改造中国。

三、注重开启民智,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群众基础

(一)推动了安徽群众运动的高涨

恽代英认为无产阶级蕴藏着巨大力量,他有意识的面向工人和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搭建桥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的结合。恽代英掌握群众心理和思想活动,他很早就认识到公开讲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他用极富感染力的革命讲演,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安徽广大群众在感情上认同、理性上认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点燃向往革命的热情。1921年初,恽代英的演说激发了芜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高潮。1921年5月,宣城四师的国耻纪念大会后,在恽代英的领导下,爱国学生成立抵制日货委员会,走上街头,开展抵制日货运动。1925年,恽代英在芜湖的革命活动为之后纪念“五四”“五九”,声援五卅运动等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有数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在恽代英的教育下部分学生还利用每学期节假日返乡时间,跟自己的长辈亲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有先进青年创办了“义务夜校”、“工读学校”、补习学校,招收人力车夫、纱厂工人、商店店员、学徒和失学青年等,向群众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群众基础。

(二)促进了安徽早期党团组织的相继创立

安徽早期党团组织的相继创立也离不开恽代英的启发,他培养出来的进步青年陆续成为领导安徽地区革命活动的核心力量。1923年,安徽首个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创设;1925年,皖南农村地区首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创立,这些安徽早期的党团组织的领导者绝大多数都是听过恽代英讲演的进步青年,他们一直积极进行党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这些党团组织的接连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也为后期在安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四、恽代英在安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

中国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遇,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同当时的其他先进分子一样,恽代英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安徽工作生活期间,特别是他在皖南地区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工农群众中去,使他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得解决中国当时的困境。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契合了救亡运动的社会需要,能够指导改造社会,拯救中国,所以它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并不断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一定要根据社会需要,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相统一,才能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力度,进而扩大传播影响。

(二)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青年

恽代英根据当时青年发展的实际状况,一方面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青年,言传身教的启迪青年成长,帮助和引导青年找到正确的革命方向;另一方面,倡导青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郭沫若曾指出“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6]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面对多元价值冲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要重视青年,加强对青年思想的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努力提升理论宣传的通俗化水平

恽代英在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坚决摒弃纯理论的教条式灌输,而是从进步青年和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出发。无论是通信还是“晚谈”,无论是演讲还是组建社团,恽代英都用通俗生活的语言交流,他从大家关注的具体问题出发,如个人修养、择业、恋爱、家庭等,从现实层层推进到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用科学的理论征服大众,唤起大家的爱国救国热情。可以看出,注重理论宣传的通俗化生活化,才能让理论深入人心,提升传播效果。因此,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必须贴近人民大众,根据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因地制宜,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家学习和讨论理论的热情。

猜你喜欢

恽代英宣城安徽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发展方向浅谈
《安徽医学》稿约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宣城以外看宣城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