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整合

2022-11-24季慧妍

读写算(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季慧妍

新课改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整合

季慧妍

(启东市陈兆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在强调培养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自我保护以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等。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有重合部分,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农村中学生群体有其教学特殊性,教师在将两者进行整合教学时,需要结合农村中学生心理特征,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将从两者整合意义、策略与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整合策略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当基于新课改内容,重视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将两种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优秀共产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的意义

社会各界对学生教育越来越关注,在初中阶段教育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心理容易因为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为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整合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很多农村中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学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长辈溺爱又不知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心理相对偏激,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因此,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并加以改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方便学生之后的生活与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信息多元化、多样化的今天,初中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都在发生变动,学生触及的信息及其内心世界很多都难以通过一些行动干预和管辖。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发挥心理学知识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多一些认同、多一些支持,即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实效,远比外部直接干涉和管理来得直接和有效。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下全面深入认知与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针对性。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有利于完善初中生人格,健全初中生各项品质。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侧重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内在心理干预度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补充,让育人教育更完整,方可由内而外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和帮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持有健康心理前提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树立正确政治观、人生观、行为观和价值观,可让育人效率事半功倍。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两者之间存在异同点,想要将两者教学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研究。两门课程设立本质相同,都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教学互动具有科学性。

(一)两种课程教学理论不同,社会意义相同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教育中都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都在强调人的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教师利用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影响,使学生思想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教学,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本质存在异同点

两种课程教学本质都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两者教学侧重点不太相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结合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非观,对事物发展进程以辩证目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则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学生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三)教学内容交叉,各有亮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世界发展而展开,侧重于现实中的外在行为,在学生人格发展方面较薄弱,并未包含学生适应学习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学生心理层面,可以协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等。由此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支持与助力,两者的整合可让育人工作相得益彰。

(四)教法各有不同,相互借鉴

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情况下会使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侧重于道德实践和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在学生践行过程中达成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个体辅导、专题讲座、班级团体辅导等教育方法,侧重于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一个是满足学生生活需求,一个是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两种教育缺一不可且各有亮点,两者可以相互借鉴,有利于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新课改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的策略

在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意义及两者关联性后,还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制定严密且周全的整合策略,更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科学落实。笔者提出了以下整合思路。

(一)将生命相关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帮助学生感知生命意义

生命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现阶段与中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伤害事件犯罪率居高不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中学生各方面压力较大,处于敏感阶段,很容易受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影响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专题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极端伤害事件的发生频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让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可以利用真实事件让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感知。教师可以提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学生每个成长阶段发生的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件并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大自己的艰辛,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近些年由于出现心理问题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案例。很多事件发生的原因仅仅是一件小事,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它极其脆弱”。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珍惜生命、强化生命意义的理念。其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深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知。生命意义内涵比较丰富,生命长度是有限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无限的,生命意义需要学生自己感知和创造。教师可以结合“水稻之父”袁隆平、“最美消防员”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交警、环卫工人、医护人员的典型事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的了解,进行互相讨论,进而理解不同行业人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二)将自我认知、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在农村,教育中受传统理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是学生将来唯一出路,家中长辈通常都对学生寄予厚望。殊不知,家长对学生的高期待会让学生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中考和学习压力,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不知怎样缓解焦虑心理,心理容易变得极其敏感和迷茫,不能对自己进行认知,感觉自己没有长处,经常为之后如何工作和学习而苦恼。基于此种现象,教师可以尝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生活。

如,在讲解《做更好的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中学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需要对自己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有明确认知,才能对自己未来学习计划作出合理规划。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每天的努力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为学生创办“这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类似的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同学眼中的你、教师眼中的你、父母眼中的你以及自己眼中的自己,让学生在演讲中对自己进行充分了解。教师在此类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声讲出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要每天朝着梦想努力,这样才能将生命意义体现出来。又如,教师在讲解《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内容时,可以结合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让学生知道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为社会作出哪些贡献,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念和选择未来职业有重大作用。

(三)将管理情绪与社会责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

现阶段农村家庭孩子较少,长辈都比较宠爱。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家长会帮助学生解决,导致学生离开家长独立生活时抗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低。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尝试自我解决。很多学生解决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心理负担,严重者会出现偏激行为,这种现象对学生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因此,教师可以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学生抗压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社会责任具体有哪些不同。

例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情绪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受到不同问题困扰就会出现不同情绪,如喜悦、愤怒、生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情疏导,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如教师在讲解《做情绪的主人》这一章节内容时,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对情绪进行正确认知,了解情绪的常见性,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特定情况下都会出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现时不必慌张”。其次可以为学生讲解情绪调节方法,让学生学会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中学生情绪调节方式有很多,如,将情绪记录到日记中、找人倾诉、运动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找到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阶段的社会责任。教师在讲解《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内容时,可以将不同角色的社会责任书写到黑板上,便于学生对各角色的社会责任进行清晰认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角色与社会责任的故事,如“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受当时时代背景限制,在研究氢弹时没有任何资料,全是从零开始。当时的科学家们不顾世俗偏见,长时间进行推算,最终成功研究出氢弹,结合时代背景,不让国家落后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现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发展自身各项能力,让自己成为优秀人才,为了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而努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能型人才。

(四)促成两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两种教育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发挥两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教育教学质量自可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发扬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将矫正型教育转化为引导型教育,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更要借此机会调节学生情绪和开导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则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如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从心理层面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学一系列原则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及时矫正。在教师巧妙干预及协助下,帮助学生平衡心理及情绪,确保学生可以采用积极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个别教育功能,从而完善学生人格、品格,更借此机会协助学生树立正确做人、做事的标准,在较高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最终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功能。当然,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初中相关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下多下苦心,可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率先罗列出不同教育使用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便于后续的顺利分析和整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学生成长与成才统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将学校中两种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优势,为两者有机融合提供基础条件。教师还要结合时代要求对学生进行整合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两者重合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找出两者有机整合的渗透点,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培养良好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主题、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会生活等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1] 陈芳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23):57-58.

[2] 邓可星.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57-58.

G632

A

1002-7661(2022)27-0007-03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