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实践——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
2022-11-24陆敏明
陆敏明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实践——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
陆敏明
(启东市陈兆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中的史料实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建立起问题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新课改;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史料实证;五四运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逐步地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尝试着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收集丰富的资料、掌握证据、进行独立的思考,开展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价,不断进行历史的反思,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开展有价值的实证教学,从而高效完成初中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大问题。
一、简述史料实证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史料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别和分析,并运用真实性较高的历史资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方法和态度。众所周知,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学生要想认知到真实的历史状况,只有通过现存的历史资料。要想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一定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合、辨析,不断地去伪存真,从而获得真实的历史认知。这就是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而史料教学中史料的来源和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关键。为了史料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考虑从原始史料、故事材料和文学材料中遴选相关的历史素材。此外,史料教学还能够起到有利于形成“有意义学习”、提高阅读能力、有效应对试题等积极作用,使得史料教学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中对史料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其也是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能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对历史的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学生能够逐步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在探寻历史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相关的证据、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形成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评价,并能够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二、新课改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历史教学实践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史料教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立足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史料资源。在教材中,除了具有正文的教学内容,还设置了一些“导言”“插图”“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学习的板块。这些板块内容对正文的学习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有的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有的板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板块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思考等。重视教材板块中的学习是史料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史料实证开展的重要基础。就拿“材料研读”板块来说,该板块主要选取了一些名家的相关论述,或者是史学名著等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对史实了解的视野。这部分史料是史料教学的重要来源,很多史料还需要学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深刻地认知到史料教学的重要价值,要针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问题的设置,或者对不同特点的史料进行科学性、灵活性地运用。这些材料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起到的是辅助教学作用,但实际发挥的作用却远不止于此,因其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和史证的过程中,要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正确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等。
(二)注重搜集历史资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实证教学,也就是要搜集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并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尽量重现历史,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由此可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工具。依照历史研究的流程,史料的解读与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确定任务、搜集史料、解读史料、价值判断和运用史料。在初中实践教学中,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就要开始搜集史料,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考试内容入手,围绕具体的教学主题搜集一些原始的、未经修饰或者改动的史料,也可以是一些典型性的史料,尽量体现史料的多元化特点。如果收集到的史料与教材观点是贴合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而一旦发现史料的教学观点与教材教学内容存在差异,那么教师就可以果断地放弃这样的史料。
(三)充分运用史料设置问题串
初中历史教学中,当历史教师完成了史料的搜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史料的课堂解读,需要依据不同的史料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深刻地获取历史信息,进而在筛选与研究对象关联性和价值有无、价值大小的问题上能够真正地去掉虚假的信息而获得真实的历史真相。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史料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实践。问题串就是一口气设置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其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支起思考、分析、探究史料的架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料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循层次性、目的性、适宜性等原则,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保持问题难度的适宜性,保证能够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及探究,达到认知、了解某一史实以及建构知识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史料实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学习。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促进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深度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中非常注重学生在探索中、反思中以及创造中的积极性,并非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一点与史料实证教学是非常贴合的,同时也与史料价值的判断过程是相统一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深度学习的环境。例如,教师向学生提供有探究价值的史料,并将事先设置好的问题串提供给学生,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针对教师给出的关联性较强的问题串,学生首先要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分析和加工史料,探寻出真实的历史状况,形成对历史叙述的批判性认知,并逐渐形成历史的思维,运用研究历史的方法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注重提高运用史料分析题目的质量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离不开一些题目的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目的考查,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的培养状况,同时也可以检测出学生运用史料能力的高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史料实证思维和史料的运用能力,可以采用两种训练方法,即提供结论让学生用史料证明和提供史料让学生得出结论。经过大量的史料分析题目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知历史人物,体会他们面临的困境、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局势发展的认知等,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揣摩历史人物,验证他们历史行为的合理性,从中进行科学地反思,获得价值取向和成败的核心因素,对培养他们良好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将史料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融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上,史料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形式。在史料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一种“一切皆史”的观念,就是说一切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研究该材料的制作者(或是使用者)的史料。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史料必须有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性质,凸显出了史料实证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事论事。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史料的常见形式有文字史料、补充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图片史料可以是漫画、广告,也可以是文物实拍照片的形式;视频史料既可以是影视片、纪录片的节选,也可以是当时年代的老旧影像资料等,同时也可以是教师自制的短视频、微动画等形式;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以自制出一些相关的道具模型等,或者是将学生引领到户外开展研学旅行等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将多媒体教学形式运用到了实践教学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重点内容以及一些需要反复强调的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更加直观而生动。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有效地提升了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展现出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优势,促使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极大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历史教学实践过程
(一)做好史料的展示
材料1.“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材料2.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供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3.自北京大学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社会遂蒙绝大影响。虽以顽劣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孙中山1920年1月的《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4.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于学生参加的五四运动的大事爆发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先锋作用,但是光靠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群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队伍,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1说明了五四运动时社会各界的反应,材料2说的是北洋政府针对五四运动的看法。材料3讲了五四运动中热血青年革命的决心。材料4表明,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团结起来。
(二)设置问题串
问题串1——问题A:这个材料指的五四运动中的什么事情?问题B: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C:“曹、章、陆”具体指哪三个人?
问题串2——问题A:此材料中“伪说”“此次罢学风潮”指的是什么?问题B:材料中“近因”“远因”分别指的是什么?
问题串3——问题A:孙中山的看法是什么?问题B:其看法是否正确?
问题串4——问题A:毛泽东的看法是什么?问题B:其与孙中山的看法有何异同点?
针对史料和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逐步的探讨。
(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深入的问题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适当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全面整合和梳理,总结五四运动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并概括出五四运动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和社会价值,促使学生逐渐培养出历史思维能力,推动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史料的搜集,再依据教学所需进行问题串的设置,最后围绕问题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史料的分析和验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 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56-57.
[2] 霍桂香.基于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的历史教学实践——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J].教育观察,2019,8(25):23+25.
K871.62
A
1002-7661(2022)27-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