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统一”视阈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2-11-24吴阗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灌输思政课维度

吴阗甜,杨 贺

(1.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八个统一”原则,而“八个统一”虽然视角不同,但从质的规定上看,蕴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即课程价值论、课程建设原则、教学方法论,按照这三个维度去进一步梳理和理解“八个统一”,[2]对中共百年党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价值论维度

“八个统一”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都是课程价值论的范畴,既体现了思政课的本质性特征,也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政治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在融入中共百年党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3]所以,在讲授党史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题主线,分清主流、认清本质,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尤其是富有争议的要讲清楚、讲明白。同时,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要以理服人,用缜密的历史逻辑,深刻的历史哲理让学生学懂弄通,真正了解我们党百年来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尤其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政坛上大约活跃着300余个政党,但是大浪淘沙,最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到最后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一直以人民至上为根本行动指南。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4]正是这样的爱民情怀让我们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走到了今天。因此,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用科学而严谨的学理,尤其是长时段的历史观察来征服学生,使学生真懂真信。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于党史中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党史教育,要让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这样才能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厚重使命。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诞生了无数革命英雄人物,遗留了遍布全国的革命遗址,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是思政教育的大素材库,体现了较强的知识性特征。但是,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搞拿来主义,首先思政课的课堂时间,包括实践课时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下,我们无法将浩如烟海的红色故事都讲给同学们听,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而我们筛选的核心标准就是价值性,要选取最具价值引领意味的党史故事,革命事迹等融入思政课堂,当然这种具备价值性的党史知识并非也不应全部为正面形象,也需要负面典型,也就是我们既需要董存瑞、邱少云,也需要刘青山、张子善,二者从价值引领角度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知识性的价值性就是无源之水,生硬枯燥,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而缺乏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危害性会更大,会使学生建立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所以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寓正确历史观引导于党史知识传授之中。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旗帜鲜明、论证有力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建设性即坚持传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从党的立场、国家的立场来评价问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从幼年而壮年,从幼稚而成熟,其成长必然伴随着各种弯路、错路,崎岖小路,在高校思政课的讲授中,不能片面夸大这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而忽视我们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要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全面的视角看待党的百年历史,实事求是,讲透每次错误的原因,突出我们党知错能改,知错必改的政治品格,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校园舆情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突出建设性不意味着放弃批判性,批判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勇于亮剑,旗帜鲜明,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斗争。正如习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诸如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地位问题,如果单纯从牺牲将领数量、大型战役数量等很容易得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更加重要的结论,但是当我们对问题进行细致解剖,从国共两党军衔体制完善程度、从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思想的指导作用、从抗日战争中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战场转换等角度分析就会发现我们党才是抗日战争中真正的中流砥柱。所以,面对此类问题一定要旗帜鲜明、论证有力。相反,如果讲授类似问题时,寥寥数语带过,无法解决学生的种种困惑,就可能使学生被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所蛊惑。所以,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既弘扬主流价值观,又直面错误观点和思潮,这样才能做好党史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

二、课程建设原则维度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都属于课程建设范畴,二者也具有更为普遍性的意义,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原则,[5]他们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本身就是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共同向前发展的伟大历程,所以在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实践,二者齐头并进、缺一不可。首先,党史教育坚持理论性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以来所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党的制度、党的优良作风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重大理论贡献。一百年以来,党的数次危机都根源于指导理论的错误,我党建立之初,因为缺乏经验,盲目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伤害。相反,大凡我们党的理论正确,方向正确的历史阶段,我们的革命事业都会向前发展,不断创造辉煌。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党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新冠疫情的重大挑战下,“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其次,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不谈实践,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实践活动,把学校的“小课堂”扩展成社会的“大课堂”,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式创新。

(二)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习近平在思政课座谈会上指出,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这就是要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6]针对党史教育而言,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主要立场和基调要紧跟中央精神,不能妄加断言,对一些重大事件主要依据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个重要文件,并时刻服从新时期党的宣传纪律,这是关乎意识形态安全的大事,不能有丝毫含糊。另外,在统一性原则的统领性,也要因地、因时、因材而为。因地,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好党史教育的地方化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到革命遗址中去学党史,到老战士家中听党史,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因时,就是突出思政课的时效性,落到党史上就是要根据党中央的宣传主题,将重大党史事件,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因材,就是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平面化,以达到提高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论维度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三者更加侧重具体的、微观的教学方法范畴。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讲方法、讲技巧,不能单纯的忆苦思甜,也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将教学活动庸俗化、娱乐化,所以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灌输与启发、显性与隐性这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针对二者地位、作用的探讨,古往今来,从未停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7]这是新时代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科学认识和精辟总结。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思政课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党史知识来感染学生,用高超的教学技艺、巧妙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引导他们学好党的历史,从党史中汲取养分,汲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力量。同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检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党史教育的融入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讨式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上同频共振,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各得其所”,并在自身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各有所为”,二者有机耦合,形成合力,可以最大程度提升思政课堂的实效性。

(二)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党史教育要“立方严谨、组方灵活”

灌输性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是无法获得丰富的党史知识的,所以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吸收新知识,但是这种“灌输”不是大水漫灌,不是填鸭式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尤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青少年受自身阅历、知识量的局限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这就需要把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史实“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弄懂弄通,由通而信,这就是“立方严谨”,也就是我们要“灌输”的东西必须是严肃的、科学的历史真相、历史规律、历史理论。但是,严肃科学不代表单调乏味,历史是鲜活的,不能把鲜活的历史讲得死气沉沉,所以要“组方灵活”,也就是党史教育要富于启发性。启发性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恰当而富于技巧的“灌输”完成主流价值观的自主建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断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证据确凿的历史史实,以及足以调动其积极性的启发方式。在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灌输性与启发性是辩证统一的,灌输性强调“由外而内”,启发性则突出“由内而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灌输的启发,学生就无法全面地、客观地看待问题,启发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各种社会思潮更加容易获得的今天,而没有启发,单纯地灌输,则会使教育过程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何谈立德树人使命的完成。

(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旗帜鲜明也要润物无声

显性教育,即“看得见”的教育,常规的思政课教学都属于显性教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材等课程要素,而且思政课为党育人的办学宗旨也要求我们要“显”,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把党一百年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把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以及先进文化“灌输”给学生。但是光有显性教育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单一的显性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恰当的“显”、过度的“显”,反倒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隐性教育就十分必要,要把党史教育拓展到课程教学以外的教育领域,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等多种方式使党史知识“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既要旗帜鲜明也要润物无声,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以上三个维度,课程价值论维度是核心,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根本原则,决定着课程建设原则维度、教学方法论维度的宏观走向,而课程建设原则维度、教学方法论维度又是课程价值论维度的具体体现和细化,是课程价值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结构。在中共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在三个维度的框架下,坚持“八个统一”原则,一方面要吃透每个统一的科学内涵,学懂弄通,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灵活运用,学思践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使学生从党史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灌输思政课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