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育人理念导向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为例

2022-11-24闫楠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思政育人

闫楠楠

(淮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前言

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之后[1],教育部于2017年倡导在“课程思政”导向下,改革课程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教育部更是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各项思政教育政策的相继推出表明: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国家对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管齐下,显隐并重已是必然趋势。因此,“综合商务英语”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探索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教育三重目标,提升课程的育人育才价值已是势在必行。

二、“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提和依据

1.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摇篮和输出基地,高等院校肩负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担和使命。随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不断深化,急需外语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话语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具备在国际平台传递中国声音、宣传中国元素的语言人才。此外,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当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高校的立身之本,德育成效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时[3],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权重,切实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改革专业课堂教学,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也是为了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从专业建设要求的角度来看,最新修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不仅对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商务知识,具备从事涉外领域工作的商务实践能力),也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中国情怀与人文与科学素养等”[4]49。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和尊重国际差异,掌握商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树立文化自信,以语言为媒介,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改进课程教学现状,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可以发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面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新要求,教师教学思想转变准备不足。现阶段,授课教师尚未做好教学思维从“语言知识+商务技能”到“语言知识+商务技能+思政教育”转变的准备。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不少任课教师偏重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和商务知识的累积,关于学生思政教育重视不足,对于课程内容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研究不深。(2)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都未能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目前,“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然聚焦于学生语言和商务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选择和设计对于思政元素挖掘较浅;终结性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方式,考核内容和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如果课堂思政教育未能引起教育接收者的重视,即便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完善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环节,思政教育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3)教学团队的协作和支持不足。正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只有依靠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只有通过教学团队协同合作,对“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整理和归纳,思政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能。

3.“综合商务英语”的课程性质与思政教育要求具有一致性

以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商务英语”为例。该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横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受专业性质的影响,该课程旨在通过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以及不同国家商业文化等内容讲授,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商务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商务思维。课程教学内容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充斥着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碰撞与冲突。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传递和交流思想的功能,也会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5]。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和认同,而是应该通过客观对比,建立对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自信[6]。此外,本门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又能够保证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综上所述,“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其独特的课程优势。

三、“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

鉴于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向标,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手段,教学考核和评价则是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反馈,为了实现“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想效果,应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出发,增设“育人”课程目标,以“知识+能力+育人”三重目标为导向;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模式,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以三重目标为导向,借助三重改革路径,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最佳成效。

1.完善课程教学目标,以“知识+能力+育人”三重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和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7]。因此,为了解决以往课程目标重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轻思政育人的问题,一方面,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和理念,借助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依据学科特色,将“德育”目标纳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即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设文明互鉴、价值塑造、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德育目标。此外,作为商务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德育目标的设立还应结合专业特色,如商业伦理与道德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和道德、国际视野等。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在讲授课文The Drawback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文化全球化的弊端)时,授课团队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句描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和原因;(2)学生能够结合家乡文化特色,构思如何在全球化商务背景下输出家乡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故事;(3)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方文化传播方式差异,认识到提防文化渗透,坚守文化自信,守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上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对于学生语言知识和商务能力的要求,也融合了“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的德育目标。通过以“知识+能力+育人”三重目标为导向,授课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2.重整课程教学内容,深挖隐融思政元素

与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注重“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8],即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深挖蕴含其中的思政要素,潜移默化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育人价值。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和依据。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为此,授课教师应:(1)课前准备阶段,授课团队应集中备课,精心筛选教学单元,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明确单元思政教育主题。(2)依靠团队力量广泛搜集教学内容相关资料,增加与主题相关的热点时事、中外交往、文明成就等思政素材,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3)鉴于外语学科的学科属性和“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性质,教学内容通常围绕语言表达(词汇、句法、语法)、篇章框架结构、文章内涵理解展开。为了贯彻“思政寓于课程”的教育理念,授课教师可以在词汇、语法或文本的讲解中隐性融入思政元素,避免学生对于脱离教学内容、生硬式的思政教育的反感。以语言类课程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单词讲解为例。如在讲解生词“initial”时,教师可借助词义拓展,有意识地使用例句:First, we need to foster greater synergy betwee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ASEAN development plans(一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9],从而在帮助学生熟悉“initial”的名词用法(倡议)的同时,借助例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在课堂的常规内容讲解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3.重建教学模式,助力课程思政教学

在融合了德育教学目标和重整思政教学内容后,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以“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授课教师以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为基础,重建驱动、促成和评价循环的教学流程;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在产出导向法中,文秋芳教授将教学流程分为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并且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设计和支架等中介作用[10]。在驱动阶段,教师通过呈现问题情境、明确产出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现有不足,激发学生的产出欲望和内在学习动力。在促成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差异,搭建恰当的“脚手架”,借助师生互动学习,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评价阶段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借助师生合作共评巩固学习效果。基于以上理论原则,在“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授课教师将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驱动、课中促成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1)在课前驱动阶段,授课教师明确产出任务和目标(语言、商务和思政),借助超星学习通、微信、钉钉等线上平台,呈现学习资源和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开展以语言、文本背景知识和思政资源输入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并借助平台反馈的自学结果调整课堂教学。(2)在课中促成阶段,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促成产出中需要的主要内容:文本词、句法分析(语言促成);语篇框架分解(方法促成);文本阅读理解(内容促成);主题拓展(思政促成)。在此过程中,除了依靠教师支架外,可以通过小组展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思维导图构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3)在课后评价阶段,通过教师评价、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多种评价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能更好地反馈产出任务的完成度。此外,教师在共享学习资源、发放学习任务和反馈学习评价时,也要考虑到学习者接触、获取信息的途径和特点,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多种网络渠道(如QQ、微信、钉钉、B站等)丰富教学内容的载体以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形式。

4.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作为教师观察和反思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课程评价同样应该做到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导向,将“育德效果”的观测纳入到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中。虽然“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构成,但是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评价构成比例不平衡:重终结,轻形成。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检验标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重视不足。(2)从课程考核内容来看,以往的课程考核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语言和商务知识的掌握,考试模式与英语语言水平测试和商务类技能测试保持一致,但难以考查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授课教师应:(1)调整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比例,提高形成性评价占比。相较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形成性评价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表现和变化,也能够帮助教师透过学生的实时反应,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思政资源使用等,获得学生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应提高思政主题活动或任务,如思政资源的观看时长记录、投票问卷、线上主题讨论,小组展示任务等所占比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环节中。同时,授课教师也可以借助超星等线上教学平台完成更为详细的评价指标设置和数据收集,帮助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2)调整考核内容,将思政教学内容作为命题基础和依据,以确保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之间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在课程终结性评价中,如最常见的结课考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教学环节中突出过的思政元素相贴合的文章或写作主题作为考核材料,调整常用题型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为问答或开放式观点论述题。通过要求学生对主题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点评,既考查了学生的篇章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又能够通过学生的“实际输出”获得思政教学效果更为真实、客观的反馈。此外,在学期课程结束前,授课教师也可以自主利用在线平台对本学期的课程思政教育板块进行匿名投票和问卷调查。通过回收的数据帮助教师完成课程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外语教育新的内涵,高校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权重。此外,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坚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增设育人目标维度,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学习过程和结果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中,确保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进而帮助授课教师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帮助学生实现“做事”能力(语言+商务技能)和“做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