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与他者*
——从弗洛姆的视角切入

2022-11-24林劲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弗洛姆认同感个体

林劲博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有关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讨论来源已久,尤其是在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各项制度迅速发展,其促使人们开始离开祖祖辈辈赖以栖居的土地和共同体,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依照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论,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被打破,社会形态转变为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们之间的交流建立在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之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逐渐被映照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人的个体独立性进一步深化,这促进了人们的个性形成,成为了自由个性实现路上的必要环节。而弗洛姆则试图通过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反思现代社会的不足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套关于人性、人学以及人与社会的学说,试图促使“原子化的个人”逐步回复到与社会的联系当中,通过构建一个人与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却又保持各自独立的人道化社会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弗洛姆对个人与社会的看法

弗洛姆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冷战时期,在这漫长的数十年间,西方的旧有统治体系走向崩溃,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他则试图以理论创作抚慰人们的内心,帮助个人在社会中找到慰藉,使个人与社会的相处更为融洽。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推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试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寻找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长期保持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来帮助理解人与社会的现实联系。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社会生理学当中,对人以及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改造,弗洛姆反对黑格尔等人将人观念化、抽象化的观点,而是将人看作是生存于某种特定环境之中,与环境有所联系的有机体。人的出现,“有几分神性,又有几分动物性”[2],人有自我意识的宣扬,有个性的挥洒,但也必须回到社会与自然当中寻找栖身之地。

但在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弗洛姆也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向前再推进一步,他认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指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要结论,但在论述的时候似乎没有详细论述由经济基础转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为了使这一结论更加可靠,使论证更加清晰,弗洛姆在其中掺入了精神分析的元素,来说明经济状况怎样通过人本身转变为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论述过程中,他提出了两个可能性的纽带:一是社会无意识;二是社会性格。而这两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社会无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

社会意识在弗洛姆之前便有诸多思想家曾经进行过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观点,社会意识会随着历史阶段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转变,其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来自于社会,并忠实地作为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

弗洛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上述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将意识划分为三类:无意识、潜意识以及意识,其中“社会无意识”可以说是一次重要创新,从“非理性”的角度寻找被传统意识理论忽视的空白。他指出人们身上本身带有一种非理性的欲望,但是在社会意识的束缚下,这种欲望被压抑,无法完全地显露出来。最终这种欲望便表现为一种社会无意识。

而对于社会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弗洛姆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着手分别进行了阐释。一方面,从个体心理的作用机制上来说,弗洛姆也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本身便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个人对孤独与焦虑具有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将会抑制其他的个人本能,使个人本身接受社会意识,并被其掌控。“对排斥的惧怕便意味着对失去同一性的恐惧,两者的结合才构成一种十分强大的压抑的动力。”[3]为了逃避这种孤独感,人们往往选择接受社会意识的影响,在道路上与社会整体或者大部分保持一致。“我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同一性恰恰植根于他们与社会的陈腐思想的一致性之中。”[3]

而从社会方面,社会无意识可以通过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每个社会都将通过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文化来对个人的意识进行筛选与过滤,将与社会意识本身不相适应与融洽的观念逐渐过滤掉。对于语言而言,弗洛姆认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一个意识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词汇、语法以及使用特点,对于个人来说,其天生地只能接受这一种语言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结构与话语体系,而逐步放弃掉自我意识中不符合语言系统的部分,最终这些信念便会被压制成一种无意识。而逻辑也是一种先天存在的系统,其特点便是影响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在笔者看来,这种逻辑的控制力比语言更甚,甚至可能是最强的。因为无论是前文的语言,还是后文将要提到的社会禁忌,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还具有一定的互相学习、补充的可能性,但是逻辑系统在全世界似乎都具有同质性,其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区别可以说是相对较小的。也因此,逻辑对于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禁忌则是直接鲜明地指向那些被压抑、被控制甚至不被社会认可的部分。在社会禁忌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本能中的部分行为将被视为无理与不合规的。而如果做出这些行为,人们则将陷入被孤立的风险,出于对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对孤独的恐惧感,人们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一些行为,将既定的社会观点与社会禁忌视作普遍真理,最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无意识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一种“无形的手”的控制,社会的各种影响似乎无孔不入,使个人在“无意识”之中便受到影响,不自觉地就“加入”了社会。

(二)社会性格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

弗洛姆在推动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的一个重要进步,便是将性格分析推广到了社会层面,提出了社会性格的重要理论。社会性格所指的便是一个特定群体中大部分人所共有的那种性格结构,是在共同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方式下逐步产生,并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结构。

要了解这种社会性格,弗洛姆认为要先弄清楚人的生存情境。人类自拥有理性起,便表现出了与动物的不同,试图通过理性去理解世界,并改变世界。同时也因为有了理性,人类在每个生存阶段都试图追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寻找“完美”,出现了自身现状与理想未来之间的裂痕,如何弥补这一裂痕,满足自身对生存情境改善的进一步追求,不同的人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并且,这种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一定的社会群体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性格,提出与自身性格相契合的改善生活的方法。这也是弗洛姆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进步,不再局限于孤立的个人,而是将这种理论逐步推广到社会体系当中,作为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

弗洛姆在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化动物的观点前提下,认为人必须与外界与社会建立某种联系,或者是以某种方式去与社会进行同化,这样的一个过程便是同化过程;又或者通过一些方法使自己与外在产生联系,这种过程则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用以诱导人的能量的(较固定)方式。”[4]这些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精神诱导,使人在发展过程中会根据这些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这便是社会性格。人的行为也会受到这种社会性格的影响,在做判断的时候更加迅速干脆,使生活更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弗洛姆对自我与他者联系的剖析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确认人与人的关系之后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弗洛姆始终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性格分析理论逐步推广至社会层面,试图从生理学上对人的本性进行分析和解说,而同时其也较为推崇马克思的一系列社会研究方法。在这种推进个人到社会的认识的过程当中,如何认知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联系,认识人自身的潜在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联性

前文已经多次提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可否认的是,在谈及人的社会性时,首先要分析其与他人之间的关联。从生理学上来讲,其在自然界当中作为个体的战斗力是较弱的,难以抵御其他生物的攻击,并且为自己寻找到谋生的方式。因此,人长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其以个体之间的相互聚集来加强作为群体的力量,也由此消遣自己的孤独感与焦虑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影响下,人们又一次被割除了和自然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如同在圈地运动当中被驱赶出来的农民,当他们被抛入现代社会的洪流当中时,渺小与孤立成为其难以绕过的坎。为了挣脱这种孤立感与焦虑感,其试图去营造与他人的联系与交流。人们渴望与同类、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

这种关联性是多种方式的,一种是附庸的方式,其在前现代社会更为明显。而这种附庸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强调个人对于他人的臣服,如弗洛姆所指出的,人类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想要归属于比自我更加强大的人或者群体,通过臣服于某个人(如皇帝等)、某个团体或统治机构(如政党等),成为这些人或物的一部分来消除自身的孤立感和隔离感。同样的,在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试图去使他人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创立一个团体吸纳他人的归入来消除孤立感。但是这种方式是具有较强附庸性质的,依附性比较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通过彼此依赖来满足个人与世界的联合欲望,这样一来,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就会丧失。如此一来,也有可能有对自身身份和自我确定性产生新的迷惑与不解。

而另外的一种关联方式,则更加倾向于软性的联系,其会更加依靠爱、情感等进行联系。人们保持自身的一定独立性和完整性,不以互相依附或依赖来构建各个个体之前的联系。这些情感是具有多方面要素的,即关心、尊重、负责、理解等双向的情感联系,是一种爱的能力。而这也是弗洛姆要进行探讨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二)自我所具有的寻根性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即使是动物也会有较为深厚的对根的依恋。对于根的追逐与寻觅也是动物性中一种依恋感的存在。寻根的意义在于使自己的生命当中有一种更加基实的依托。而人作为动物当中一种自我意识更为浓烈,具有更多的意识行动的物种,其本身也会有更强烈的寻找精神依托的欲望。人类被抛掷在自然之中,割断了与自然的原始纽带之后,只能通过与人之间的联系来使自己脱离孤立无援的境地。人类渴望联系和沟通,而从生理学上来说,人在幼年时期经历的种种联系和文化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当中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人在一生当中似乎总是对自己的来处充满兴趣,总愿意去寻找自己的根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确证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对于单个个体而言,其在生活中是习惯于表现出对自身根源的眷恋,例如可能表现为对母亲的依恋。对于个体而言,生命的起点在于母体,而母亲的爱也总会满足人们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在此时,母爱便意味着安全感,母亲便是“根基”。

而上升到人类整体的层面,人类也是在寻找“根”,人类总是爱思考人从何处而来,故而东方有女娲造人,西方有上帝创世,人类过于孤独的经历让他们想要寻找一个共同的出处,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话语。而在精神上人们更是想要找寻共同的终极,因此,各种宗教、各种哲学也试图从不同的方面来为人们开解孤独,寻找根基。人们对不同层次的根基的需求,促使他们去寻找与自己的同胞之间的联结。通过情感的相互依赖来逐步达到对内心的安抚,找到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依托。弗洛姆也指出了现代人“面对创造物体现着的他的自己的力量,他同自己离异开来。他被他所造的物控制着,失掉了自控能力。”[5],人们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迷失更加明显,在时代的冲击下,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恐慌进一步加深,孤独感也更加深刻明显,也因此对寻根的需求也更加凸显,试图摆脱这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这样一来,人们就需要寻找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来源,像在前现代社会依恋土地一样,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根的需求和依附。而具有相同“根源”的一群人则更加容易进行交流,从而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根源的联系。

(三)自我发展所需的认同感

由关联性与寻根性进一步延伸,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人类性格当中的认同感。人们寻找自身物质和精神的来源,建立和其他同胞之间的联系,而这一切也都是为了使自身有所依托和信赖,也由此阐发出对一个个人或集体的认同感。

人在生活当中由于其自我意识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与个体,但也会有归属于群体的需要,而认同感则是归属一个群体,并在群体中建立深厚联系和情感的必要纽带。人们寻找对群体的认同感,一方面出自于物质、生理层面的考量,如国家的建立在洛克和卢梭等人看来便是个人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以换取等额的新的权利的保障。针对个人而言,一些小的权利并不能对自身产生较大的收益,而如果将其让渡给国家,经过整合之后则将成为一个较为行之有效并为每一个个体带来较大收益的公权力。这样一来,个体对国家在物质和生理上的依恋会进一步加深,形成一定的认同感。而精神上的认同感也更为普遍,最为典型的便是宗教,人们对于一个特殊的具有共同精神生活的集体总是会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依恋感,在这样的一群人当中才能进一步确证自己思想的正确与合群。也在这样的一种认同感的建构中,自我与他者之间再次建立了一种联系。

认同感由关联性和寻根性作为基础,逐步发展到归属感,并最终形成认同,实现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认同感。人们在这其中让渡了一定的个人意识和个人权利,放弃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意识,力求获得群体的认可而成为群体的一员。

归根到底,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对身份认知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的更深层次的需求。

三、对自我与他者的思考

针对自我与他者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为明显,从弗洛姆的相关理论来看,其也意识到,人们的原子化和对立化在当代社会愈发明显,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思考能力应当得到一定的肯定和认识,但同时,如何摆脱对立和冲突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的自我与联系的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更是人区分于其他所有动物的特点。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各种思潮都在促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自愿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几百年间,这种情况愈发明显。在商品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是逐步减弱的,人们开始习惯于通过商品贸易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刨除了情感和人身依附,个体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

每个人之间的联系被逐渐淡化,社会的意识形态更加促进人们考虑自己而非他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微妙和单薄。但是过于独立的自我在如今的话语体系下,也非常容易导致对立和冲突,如何避免这种对立与冲突也便是我们注意的重点。

在每个个体之间,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带来的对抗导致社会的动荡,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社会连接来说,如弗洛姆所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又注意其不合适的对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习惯于互相依赖通过附庸的方式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对抗外界的种种挑战。而在宣扬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原子化和自由化进一步加剧,相互之间的对抗进一步激烈,跳出这样的悖论和冲突的必要性也逐步加强。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在生产上,大生产需要人们之间的紧密合作;在生活上,人们也逐渐厌倦了过分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求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在新的语境下,个体之间的联系应当超脱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附庸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原子化特点,通过一种全面解放、互相信任的方式,平等地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

弗洛姆的学说指出,人们不仅具有个体性格,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统一的社会性格,这种社会性格在潜意识上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其作为一个社会和团体的实践结果发展起来,也在本质上说明了人们重新走向统一和谅解的可能性。人们在从小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当中逐步接受了社会性格的熏陶,这也可能影响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和判断,也会促进一个社会和共同体的形成。

(二)构建人与人新的联系的可能思路

对于弗洛姆的学说,其始终强调爱的重要性,把爱作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试图通过爱来帮助人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这里的爱指的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等精神的综合,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其中有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冷漠的反思,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希望能够通过爱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其强调的爱不是狭义的情侣的爱,而是包括父母子女,包括朋友亲人的广博的爱。这对真挚情感的呼唤也会唤起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反思。

但是在这其中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夸大人的精神主观作用的特点。我们在考察吸纳其中的合理性,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抬升时,也要注意其中过于主观的一些观点,将客观实际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更好地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对弗洛姆相关思想的反思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与沟壑进一步加深,人的个体独立性愈发明显,似乎在这种现代社会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完全独立于其他个体而存在的可能。但是深受马克思思想影响的弗洛姆在仔细考察了现代社会之后,敏锐地指出,即使在个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的现代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也存在着难以切割的联系,这样的一种联系是多方面和维度的。作为个体的个人通过多种路径和联系方式,将自身与他人联结起来,这也正说明人本身具有难以割舍的社会性。

弗洛姆基于这样一种难以割舍的联系与社会性,提出了自己关于促进这种联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弗洛姆的学说,其始终强调爱的重要性,把爱作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试图通过爱来帮助人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这里的爱指的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等精神的综合,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其中有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冷漠的反思,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希望能够通过爱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其强调的爱不是狭义的情侣的爱,而是包括父母子女,包括朋友亲人的广博的爱。这对真挚情感的呼唤也会唤起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反思。

但是在这其中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夸大人的精神主观作用的特点。我们在考察吸纳其中的合理性,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抬升时,也要注意其中过于主观的一些观点,将客观实际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更好地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猜你喜欢

弗洛姆认同感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爱之人:弗洛姆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不乐多冤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