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11-2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思政

温 弘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用32个字总结了伟大的建党精神,那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党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贯穿于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征程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卓越的实践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动能,也是激励青年一代接续奋斗的思想伟力。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特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源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经验的升华提炼,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执政的思想之因,是全党全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基本遵循。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容体系完整、逻辑严密、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髓,更是提升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升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解放事业和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的真理、科学的信仰,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最高目标。因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践行初心使命不是靠喊口号,靠的是组织能力、是执行能力、是实践能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人民武装、开展土地革命、从一穷二白开始恢复国民经济进而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我们靠的不是空谈而是实干,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3]因此,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仅是全党坚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性。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

顽强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中建立在革命中成长的,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从反腐败斗争到脱贫攻坚斗争,从抗击新冠疫情斗争到反击贸易摩擦斗争,无数革命先驱、英雄模范以生命和安全为代价赢得了一场又一场革命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新时代我们还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还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更需要全党始终保持执政党的革命性和警惕性,继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人民属性。同时,对党忠诚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入党之时就对组织许下的庄严承诺,每一位党员都是基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而被吸纳到党组织的队伍中,行为处事都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党员。因此,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属性的最佳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集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于一体,并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脉,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伟大建党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层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4]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理论的坚定不移和对伟大事业的崇高追求。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丰富真理、发展真理,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更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教学上既要重视价值引导,更要着眼于提升思政课授课的理论深度,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政课堂,着力做到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二)政治层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高度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就是政治引导功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5]不难看出,提升思政课的政治高度,已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终身奋斗的不悔初心,是我们可以用来提升思政课教学政治高度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因此,牢记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贯穿于我们党百年奋斗过程中最鲜明的一条政治主线。从建国初期解决了全体农民的土地问题,到改革开放带领全体人民走上致富道路,从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开发到振兴东北,从温饱不足到全民脱贫,从阻击非典到抗击新冠,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因此,我们讲思政课必须把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卓越贡献讲透彻,在讲历史、讲故事、讲理论的过程中诠释好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来源和既往取得的成绩;在讲时代、讲形势、讲变化的过程中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未来还要继续坚守初心使命的具体要求,以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站位。

(三)精神层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温度

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一样,是一门科学。但这门课和其他课不一样的是,高校思政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有温度的科学。这门科学的温度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更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意志品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6]据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里,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人。[7]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有超过1800名党员模范牺牲在实现脱贫的第一线。在疫情肆虐期间,无数党员干部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用自己的臂膀筑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在中印边境冲突的那一刻,一名战士也敢以血肉之躯抵挡万千重围。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慷慨就义还是新时代的攻坚克难,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用生命诠释了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每一个鲜活高尚的灵魂,都以平凡之躯铸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用坚决的斗争换来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凭着这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成就了今天最有温度的鲜活教材,成就了今天有血有肉有境界有气概的思政课堂。

(四)价值层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尺度

思政课从根本上看,关键还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5]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尺度也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环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8个字描述了自己在当选中国国家元首时刻的心境。这8个字饱含了总书记崇高的爱民情怀,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在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面前,共产党人是“无我”的。对党忠诚要求全体共产党人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忠诚于党、永葆清正廉洁;不负人民则要求全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准则,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的实践准则。一百年来,我们涌现出像李大钊先生一样为民族解放舍生取义的先驱,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楷模,像钟南山院士一样为中国和世界建立不世之功的典范,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价值尺度,成为激励全党继续前进的先锋楷模。高校思政课要提高教学的价值尺度,决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以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功载千秋的忠诚实践打动学生,要讲好一百年来无数党员严守纪律的忠诚品质,讲好一百年来无数党员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属性、人民属性,以崇高的价值尺度严于律己、砥砺奋进。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一)着力优化教材

伟大建党精神首要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深度,因此教学理论必须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8]所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依托,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优化教材的主攻方向。要组织力量对教材和教辅书籍定期优化升级,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与教材知识体系进一步结合起来,配套抓好教辅、教案的更新、解读,组织专家学者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统一指导。一方面,教材优化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准确性、发展性;另一方面教材优化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教材语言的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还要结合一线教师授课的反馈意见,在提高理论深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学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在理论学习中自觉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巩固信仰。

(二)着力培育师资

在优化教材的基础上,想要更好的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课程的政治高度和科学温度,还必须要抓好使用教材传授知识的人,也就是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思政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培训,不断深化一线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贯彻,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打造起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一线教师队伍,以期更好的把握课程内容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一线教师教学技能的锻炼和提升,严格杜绝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好专题式、体验式教学,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感人故事,塑造广大青年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着力营造氛围

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除了夯实理论体系基础,打造过硬素质的教师队伍,更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用伟大建党精神提升思政课的价值尺度,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以外,要全力营造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文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近期热播的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就是很好的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产品,此外,通过一些国潮文化服饰、红色旅游场馆、甚至通过一些国际体育赛事都可以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感召力。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全渠道全接触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人民的理想紧密结合,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磨砺意志,树立忠诚于党和国家、根植和奉献人民的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思政
建党百年礼赞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