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1-2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甘肃思政红色

丁 岚

(兰州财经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甘肃 兰州 730101)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生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00后、90后,特殊的成长背景使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具有特有优点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诸多问题,导致高校思政工作面临较多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难以保证。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丰富大学生精神内涵,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甘肃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内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无价之宝,将其融入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观念,如何做活、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保障起着重要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期间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在需要

反思过去的思政理论教学,多数是大班形式开展,学生们专业背景不同、兴趣方向不同、对思政教学关注度不同,大多数同学往往没有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为学分、绩点而学。课堂教学很容易变成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台下只能单向被输入、被接受,与教师无互动、无思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或面无表情,甚至昏昏欲睡,或低头玩手机,沉浸于网络世界。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提起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且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将甘肃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中,用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贴近身边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同时可以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进一步讲清楚,讲明白思政课要讲的道理。首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为熟悉的,将其作为辅助资料引入思政教学中进行理论论证,更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同时,地方红色历史文化人物、红色文化遗迹、历史事件等在讲解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关注与兴趣,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有选择地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能够把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具体化,将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历史材料去认识、思考革命前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经历从而增强理论说服力。

(三)甘肃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支持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献,也包括无数革命前辈和陇原儿女不畏艰辛,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赞歌,缔造的革命精神。据统计全省共有各类遗址720处,其中革命遗址有682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26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2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34处,烈士墓59处,纪念设施135处。[2]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质及精神载体。根据民主革命时期党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划分,甘肃红色文化可以划分为“大革命文化”“根据地文化”“长征文化”“抗日文化”“解放区文化”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经久传唱的“南梁精神”“西路军精神”“会师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犹如一面面旗帜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甘肃这片广袤土地上不断地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上砥砺奋进。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历史事实不容改变,绝不允许篡改历史的行为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解释也应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绝不能停留在某一认识层次上,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融合时代元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新形势,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以大学生的“关注点”为出发点,对红色文化保护和更新的同时,做好红色文化“落地”和“翻译”的思想引领工作,深挖红色文化的传统内涵,在历史与创新结合的过程中,增强红色文化记忆的时代魅力。深入落实红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自我品格,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甘肃历史悠久,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思政教学大有裨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每一个甘肃红色文化知识点。作为思政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我们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其需求,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兴趣的教学素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实际教学效果。例如,甘肃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十一个省份之一,又是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之地,红军长征经过了甘肃40多个县区,这些县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3]在讲解中可重点穿插突出各民族、各阶级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斗争精神。例如,抗日战争期间,回、藏、汉、土、东乡、撒拉等各族群众联合发动甘南农民起义,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4]通过有的放矢地选取教学教材,在课堂呈现中结合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将甘肃本土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建构过程中仅靠课堂知识灌输,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规律,合理划分红色文化资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吸收消化红色精髓,变被动学习为生活中的主动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内容不断内化为自我认知,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转变。

三、甘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参与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学者和受教者双向互动、交互影响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与大学生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同时落实到大学生思想认同上,要贯彻“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建立“平等式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夯实“第一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灵活应用学生熟悉、亲近的,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素材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改进教学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时,除了普遍采用的课堂讲解、视频播放及图片展示等直观途径,亦可邀请来自不同地市的同学上台讲解家乡的巨变,自己的成长经历等。又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可穿插讲解甘肃省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同时,可让学生小组讨论身边的革命英雄,派代表陈述事迹报告,使学生产生“历史就在身边”的亲切感。这种灵活使用甘肃红色文化的参与式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兴趣,教学成效显著。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慕课、微课及雨课堂等,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利用“互联网+”和VR-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开放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技术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体验和心理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探究式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对真理、科学容易接受,对形象化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符合时代特征的榜样容易接受,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施教容易接受,等等。[5]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单向输入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设置能够让其亲身参与、感应、体验的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提高身心素质。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只是组织学生去革命英雄纪念馆等地走一走,看一看,回校后写感想,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思考。高校要适应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利用甘肃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挖掘搜集相关资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化、探究红色文化、学习理解红色文化。如前往哈达铺和腊子口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影视资料,参观物品,相互交流探讨,重温老一代革命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事迹,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反思现实,常补红色营养,强化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并外化为为祖国未来发展而不断奋斗的不竭动力,在实际行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又如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拜访本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轻松的访谈交流中回到历史现场,重温老一代革命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事迹,激励学生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再如组织学生观看本土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甘肃省近年来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硕果累累,相继推出了《淬火成钢》《大会师》《太阳河》《柴生芳》等一批体现甘肃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在内容选取、情节设计上独具匠心,教师可在观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回忆中,在欣赏中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在整体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效果,要注重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教育手段。一方面以感性诱导入手,从感动到感悟,从感悟到心动,从心动到行动;另一方面,以理性说服深化,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讲述红色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真理性,以红色文化的魅力影响学生、征服学生。

(三)体验式的校园文化

革命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将校园文化与本土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文化熏陶感染的大环境。[6]要将甘肃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结合,必须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考虑。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场域,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意志、行为、心理施加隐形的影响,受到红色文化的启迪和教育。因此,大学校园建设时,要考虑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党史鲜明时代特点与地域特色实物资源“复制”于校园中,在建筑、雕像、喷绘、壁画上处处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红色文化。例如在校园广场设置甘肃建党创始人“张一悟”英雄雕像,在不断接触中加深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熟悉程度,了解革命英雄为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其次,校园制度文化是红色文化得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建设的保障。通过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能够保障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持续开展,确保红色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每周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学期定期开展唱红歌比赛。再次,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将校史与党史结合,宣传“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等过程中涌现的校园先进人物,塑造红色校园精神,通过宣扬本校优良传统,全力构建学校的“魂”,鼓励、激励大学生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最后,校园行为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通过持续的行为文化又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认同度,反过来大学生又会以自身的行为文化影响、感染身边学生。可组织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校园活动,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传承和发展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例如举办红色文化主题讲座、图片展览、征文比赛活动,在重大节日策划红色文化宣传活动等,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同时,要重视红色文化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着力打造“品牌社团”,发挥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扩大红色优秀社团的文化影响力。校方应为红色文化社团的成长壮大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对活动审批、经费预算、考核评优等优先考虑,重视教师及社团成员的选拔、培养工作,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优势,发挥其特长为社团发展提供指导,推选优秀骨干学生作为成员,积极推动红色精神与文化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利用最简便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助力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建设。

(四)渗透式的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种学习方式拓展了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拓宽了思政教育视野,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但是,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鉴于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提高新媒体素养和政治敏锐性,谨慎对待网络新媒体。需在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社群文化、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等,不断探索工作新方法、新手段、新形式,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无界性、便捷性、多元性、时效性特征,融合红色文化于网络教育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进论坛、进博客、进微信、进微博,进抖音,更加贴近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扩大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红色文化网络教育效果。一是构建强有力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要做到与深谙网络文化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对话交流,就必须了解“青少年喜欢什么样的网络文化”“青少年在网络上做什么”,思政工作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思政工作者自身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文化知识水平。二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迎合大学生思维活跃、认知和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以富有内涵且生动的信息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三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综合开发多种传播手段,将动画、音频、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平台的吸引力。四是构筑互动平台。当代大学生爱动脑、爱参与,思政教育者要注重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以平等的姿态进行红色文化学术交流。

(五)针对式的传承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经费投入,增强红色文化相关的课题申报,并组织专家培训指导,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在传承创新中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一是提高教育者的红色文化素质,重视红色文化思政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强化红色资源与创新精神的理论支持。开展实施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观访学,培养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情怀、自身理论知识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发挥红色文化“科研育人”功能。学校科研处、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牵头做好组织工作,加强红色文化科研团队建设,设置红色文化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申报或参与教师课题。在实践中收集材料、宣传思想、交流心得,弘扬红色文化,在课题研究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双丰收。三是研发本土教材,开设具有甘肃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力量,划拨专项经费,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通过考察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二次创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教材,开设甘肃本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体验到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同时,要推进甘肃地方红色文化向纵深发展,高校要联系企业、社科部门、文化部门、民间学术团体共同做好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实现合作共赢。四是植根学校特色,打造特色文化。例如四川大学近几年充分利用校友文化,以江姐诞辰10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传承弘扬江姐精神,做时代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一个馆、创作一台剧、建设一个班”,全面推动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7]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甘肃也应借鉴其他高校特色活动,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特点,将其与本土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相应制度,在传承创新中打造特色文化。

四、结语

将甘肃红色文化传承好,需要着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任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增强情感体验、心理认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实现甘肃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网络思政教育拓展甘肃红色文化传播途径;通过科研创新传承发展甘肃红色文化,使甘肃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

猜你喜欢

甘肃思政红色
The Italian's prosperous career in China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致敬甘肃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