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的“江阴实践”
2022-11-24缪敏洁
缪敏洁
新时代大思政教育要求将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如何落实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理念、促进“三全育人”落地见效,是当前所有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江苏省江阴市教育局从课程设计、路径拓展、品牌培育等三个角度探索区域推进新时代大思政教育。
一、塑形:基于大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
1.以红色课程推进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遍布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角落,涵盖工、商、农、医等各行各业。如果能整合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课程,就能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方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
江阴市红色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发力。社会层面,整合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江阴博物馆、黄山炮台等场馆资源,建设江阴市红色教育基地,举行每学期一次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家庭层面,以举办“亲子活动”为载体,红色家庭参与互动,将红色资源渗透于活动中;学校层面,打造校史馆、校博馆、文化景观亭等校园文化场馆,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思政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开发实施“红色”校本课程。例如,江阴市澄西中学在校园内建设革命烈士纪念园、陈毅雕像、革命烈士事迹展示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弘毅”文化广场等校史育人实体,让学生受到红色资源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思政课程优化全程育人
思政课是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命,需要与时俱进地重塑形态,需要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就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而言,教学目标需要统一,教学内容需要贯通,教学要求需要协同。
江阴市思政课程设计与开发,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着眼于小学(道德启蒙和情感培育)、初中(强化时代新人、合格接班人意识)、高中(培养政治认同、制度自信)整体布局、协同发力;着力于开发并推广“有意义”“有意思”“有温度”的区域思政课程。例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通过开设“体验式”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拉近政策、理论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理解思政。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开设项目制思政课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江阴的社会发展状况、地理资源、乡土文化、历史人物等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以融合课程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思政教育是指在所有课程中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系统、科学地讲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活动。为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目标,江阴市探索开发融合课程,深度挖掘语文、音乐、地理、历史等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在非思政课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实现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联合江苏省长泾中学,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阴市教育科研资金项目“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跨学科融合学习研究”,围绕“红色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大发现”研学活动,追寻红色足迹,拜访革命老区英雄,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自主学习感悟中,实现政治认同、制度自信。
二、赋能:丰富大思政教育的路径拓展
1.优选思政教育内容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孕育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品质。“红色基因”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的江阴实践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传承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志向远大的人;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做自立自强的人;传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勇于担当的人;传承甘于奉献的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帮助学生汲取红色基因中的养分和力量,促进学生自觉做到修身修为、锤炼品格,激发使命担当、心怀“国之大者”,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阴市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中,组织教师、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全员育人,整合地方红色资源,挖掘其背后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培养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育人育才等三者合而为一。
二是凝聚江阴特色。江阴是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独特的风土民情、人文哲理。江阴市深挖本地人文、自然资源中思政“活素材”,整合校内外乡土化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使学生不仅感觉亲切自然、喜闻乐见,而且兴趣浓厚、主动参与,较好地赋能大思政教育。例如,江阴长泾小学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智慧”主题式思政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传承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江阴市徐霞客中学以“霞客少年研学课程”为蓝本开展“重走霞客路”研学活动,探索徐霞客文化生成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霞客文化精髓。
三是追踪时事热点。思政教育需要创设与时俱进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专题思政教学。当前,江阴市结合“二十大”这个重大时政热点,开展“青春心向党,献礼二十大”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四个自信,深化爱国之情。江阴市实验小学将冬奥的鲜活案例融入教学活动,讲好“思政大课”,将浓厚的家国情怀、坚毅的冬奥精神注入师生心中。江阴市璜塘中学结合疫情防控,把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转化为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传递“抗疫”正能量。
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一是同伴教育,在创作中成长。江阴市通过组织开展红色主题诵读、书画长卷、“我心中的思政课”主题征文、“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长知识、增阅历,坚定理想信念。例如,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学生手绘党史,用小报、连环画等方式再现党的历史事件等;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参演全市青年原创情景音诗画剧《要塞记忆》。
二是协同教育,在体验中成长。全市各小学协同并进,成立红领巾宣讲员团队。红领巾宣讲员走进每一所小学,讲述红色故事,播撒红色种子,弘扬红色精神。各校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行知识竞赛、祭奠英烈、探望孤寡老人、包粽子、做元宵等活动,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协同,促成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立体教育,在实践中成长。江阴市通过演绎生动鲜活的红色经典人物事迹和瞻仰实物实境的红色遗迹、红色场馆,以理论学习、情感培育和主题实践等方式厚植红色底蕴,教育引导学生对标对表革命先烈、英雄楷模的榜样示范,主动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结合落实“双减”政策,深度融合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例如,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开展生态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藕塘湿地开展观鸟研学活动,树立爱护野生动植物新风尚,做新时代的文明人。
3.优化思政教育样态
一是“多方联通”践行全员育人。江阴市联通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线上线下各方资源,凝聚思政工作合力。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少先队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宣讲报告、沙龙讨论、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自发、有序地开展思政大课堂学习。江阴市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家长志愿者、道德模范、行业楷模等进学校上好开学“思政第一课”。
二是“多元融合”践行全课程育人。江阴市实验小学构建以美育为先导的思政模式,打造“儿童得美学院”,让美育融入课堂,创新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江阴市璜土中学立足“三园”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江阴第二中学以女足为特色项目,积极探索体育与思政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和阳光心态。江阴市夏港中学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使思政教育回归生活、关爱生命。
三是“学段融通”践行全程育人。江阴市打通学段区隔,通过区域内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构思政联盟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培训、示范巡讲、教师技能比拼等活动,实现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对接与联动,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思政育人格局。
三、增效:深化大思政教育的品牌培育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江阴市经过精心打造、长期凝练,培育了诸多具有江阴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既开辟了协同育人的新途径,又构筑了“三全育人”新高地。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推动江阴新时代大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党建+思政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帮助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江阴市在区域内实施“百年百课”活动(“建党百年”“百位学校党支部书记讲党课”),通过社会评价、教育局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以评促讲,以评促建,打造精品思政党课,形成系列精品思政党课案例,编入“红色课程”。例如,江阴高级中学与市融媒体中心签订“青春向党,勤学修德——青年领跑者”特色党建品牌项目共建协议,将爱党、爱国、正直、无私等“道德人格”植入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为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能量。
2.品格提升工程+思政
为了帮助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全市青少年品格素养,江阴市教育局努力做好“江阴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该工程既有专项资金支持,又有相关技术指导;既有外显实体形象,又有内隐丰富内涵。例如,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枫杨少年’励实明责”先锋行动,结合学校特有的先锋校史,融合党史、国史、地方史等,培养具有求真、笃行、创新品格的“枫杨少年”。江阴市初级中学“渡江第一船”涵育有成少年的领航行动,以“渡江第一船”资源为有力载体,筑牢学生信仰信念,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有成少年”。
3.法治+思政
学校法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江阴市开展宪法、民法典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市中小学均配备法治副校长,每个学校配备2—3 名法治副校长;鼓励各校主动与当地司法局(所)、公安局(派出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开展共建活动。例如,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依托校内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红领巾法学院”,开展实践式、互动式教学,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江阴思政教育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在时间上无时不有、空间上无处不在、效果上直抵人心,构建起新时代大思政教育新格局、新机制、新生态,为区域推进新时代大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