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五步”教学法浅析

2022-11-24毛淑贤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五步小猴子想象

毛淑贤

(陇西县民族小学 甘肃 陇西 748104)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学习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逐步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表达能力。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平常交流交往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文字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通过他的阐述,我们更加明白地了解到:听和说可称之为“语”,但又重于口头语言;读和写可称之为“文”,但又重于书面语言。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而不断地出现诸如语言不规范、汉语基础薄弱、写作水平低下等问题。写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就要从写好一句话开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练习写作的方法就是看图写话,如何写好看图写话也就成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焦点、难点和关键点。低年级要做好看图写话教学,教师应把握“五步”教学法,即“一看二想三说四写五积累”。

1.巧看

看到一幅图,首先要明确它所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围绕中心思想写出一段完整的话。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的。那么到底该如何“看”懂一幅图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按一定顺序看

看图写话,第一步就是看图。让孩子看清图上有哪些事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教师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有限、方法单一,观察时总是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经常会看见什么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鉴于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把自己看到的内容一一说出来,等把图片上的要素全部描述完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看到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中间到两边等。根据图片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做到目的明确,观察到位。

(2)全面仔细地看

看图时除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外,还要做到全面仔细地进行观察。孩子在拿到图片后,不但要能说出图上的具体内容,还要能根据看到的事物说明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情景,以及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周围的环境、天气怎样等,都要进行细致观察。比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雪了》一课教学时,就需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首先引导学生看懂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情景;再来观察有哪些人物(可以给他们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他们在干什么;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哪些游戏、是怎么玩的,如: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滚雪球等;还可以观察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打雪仗、滚雪球时的动作,堆雪人的方法、过程;最后观察他们的表情是否高兴愉快,还要说出他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完整连贯的串联起来,一篇乐翻天的雪趣图便会跃然纸上。

(3)抓住重点来看

在按顺序、全面仔细观察的前提下,要使写话条理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还需要在观察的时候要有所侧重,描写时要详略得当。同样以《下雪了》为例,比如在写小朋友堆雪人的过程时,详细描写出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手分别是用什么做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2]。再比如写小朋友打雪仗时,重点写清他们的动作、打法、表情是怎样的。这样既兼顾整体,又体现细节、突出重点地观察,会使同学们的写话与众不同。

2.善想

看图写话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石,老师精心设计准备的问题,像中心圆点一样,能够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由看到的事物牵引出与之相关的其他许多事物。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能让学生看懂图画的内容,能更清楚地理解图与图之间的顺序、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潜能,开发智力,为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看图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要注意两方面情况。

(1)找准切入点,合理想象

在描述图片内容的同时,引导孩子合理丰富的想象,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写话形象生动、精彩纷呈。二年级《小猴子摘苹果》一文的写作中,首先要按顺序观察,对素材有了大致了解后就要着手进行想象的引导,如:小猴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了哪些动作?心里是怎样想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该深入思考“小猴子和小刺猬会说些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小刺猬看到愁眉苦脸的小猴子,问道:“小猴子,你怎么了,遇到了什么困难?”想象:小猴子难过地说:“我今天摘的果子太多了,你瞧,地上还有那么多,都装不下了。”小刺猬帮小猴子想出了怎样的办法?接下来想象小猴子会怎样感谢小刺猬?这样描述出来的写话才会更加精彩。

(2)及时引导,适时鼓励

孩子想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想象。想象的内容不能过于单一死板,而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此时,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孩子的想象,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3.能说

3.1 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把话说完整

针对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说话不完整,用词不恰当等现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因地制宜,恰当利用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3]。例如:通过师生一问一答,学生尝试提问,填空等形式练习把一句话说完整;再通过老师指导、订正,学生互相补充等形式把话说清楚、说动听。当然,不能忽视从小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

3.2 把要写的先说出来

看图写话是习作教学的初始阶段,要做到有话可写、胸有成竹,就需要孩子在写话之前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先说出来。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接力说话”。在学生看完图后,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明确说话要求,开展“接力说话”。

日常生活更是孩子说话练习的大课堂。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耐心的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注意话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4.会写

在孩子具备一定的观察、想象、说话能力后,水到渠成便进入到写话的正轨了。对于低年级孩子,只要孩子能把图片内容表达出来,句子完整,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大致过程等要素写清楚就很好了。

4.1 学用好词佳句

要使习作生动、耐看、吸引人,就要求孩子在日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些好词好句。写作中多用一些形容词来描写,如:美丽的、灿烂的、可爱的等。还可以学习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让孩子记住一些句型:“……好像……”、“……有的……有的……还有的……”。

4.2 正确书写学过的字词

写作过程还应注意把孩子头脑中要表达的话,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实际上,学过的字会写了,但不一定会用。比如想写:今天天气很好,孩子想写“好”,这个字也的确在语文课上学过,但是要写出来,孩子可能想不起来。

5.勤积累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平时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写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学好写作,最重要的是积累,积累可以分为课前积累、课内积累、课后积累。

5.1 课前积累

课前积累应打破时空限制,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只要是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潜意识的积累下来。去超市购物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或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名称记下来,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家长或导购员。积累可以用分类记忆的方法来进行,如牙刷、沙发垫等生活用品,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笔袋、三角尺、书本等学习用品,白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走在街上时可以有意识的记一些街道店铺名称、交通标识名称、广告宣传句子;去朋友家串门,可以记记朋友收藏的书名及小区名称等。通过生活中接触事物的积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而且可以拓展思维,丰富生活常识的积累量,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5.2 课内积累

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加强积累,每一篇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语应用、场景描写、写作方法都是值得积累的好东西。如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中通篇都是优美的词句,熟记了这些,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四季物候的初步认识,在以后要是遇到与四季有关的习作时可以借鉴使用,如:春天,冰消雪融,草长莺飞,麦苗吐绿,桑叶肥嫩;夏天,养蚕插秧,起早贪黑,农事繁忙;秋天,稻谷金黄,丰收在望;冬天,瑞雪纷飞,欢天喜地等。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优美的词句,并记录下来。如《日月潭》一文中“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蒙蒙细雨”、“隐隐约约”等词都是描写景物的成语,学习课文时把他们摘抄下来,说话写话时恰当运用这些成语,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5.3 课后积累

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词,还能拓宽孩子视野,陶冶情操,也是课后积累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要精心挑选并推荐给学生不同类型的阅读书籍[4]。可以从少儿画报、绘本阅读开始,再到少儿百科、童话寓言故事,碰到诗词经典时孩子自然会爱不释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看图写话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中高年级写作文时自然会水到渠成、顺手拈来。

综上所述,从学生角度来说“巧看、善想、能说、会写、勤积累”是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有效写作技巧。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做生活的小主人,把自己真实的感受,独到的见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

猜你喜欢

五步小猴子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猴子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五步”+“三力”,强化小组管理
现代散文“五步”快速阅读法
小猴子
挪穷窝 斩穷根“五步”搬迁保脱贫
考场议论文“五步”作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