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2022-11-24张思扬
张思扬
(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00)
“双减”是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消除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双减背景下,提高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效率,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协同行动、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但双减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再加上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现阶段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状况不容乐观,依然存在家校共育理念难落实、家校沟通难开展、家校共育路径单一、家校协同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基于该现实背景,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家校共育理念的内涵,积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在学校的支持下完善家校共育平台、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从而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效,助力学生成长。
1.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性
教育是一项漫长、持续、动态变化且复杂、专业的育人工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质量、社会风气、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等,这些因素具有相互关联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家庭则是学生情感港湾、良好学习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获得认知机制、思维机制等的均衡发展;在家庭内接受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良好家庭氛围的带动下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尚的道德品质、对生活及生命的热爱之情、高度责任意识等。由此可见,在教育中,家庭与学校是两项不可或缺的要素,且二者具有互补性的特点,学校教育侧重于影响学生的认知、思维,偏重理性;家庭教育侧重于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等,偏重感性。历史作为一门具备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既需要学生以史为鉴,具备史料论证、揭示历史真相的逻辑思维,又需要从历史演进中汲取前行动力,扎实推进初中历史家校共育,便是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作用的有效途径。
1.2 有助于为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情感支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家长陪伴、重视及关心的初中生会产生“依恋缺口”,为补偿自己的“依恋缺口”,大部分初中生都会采取错误的方式方法,如逃课、早恋等,通过这些方式以寻求家长的关注,表达对家长陪伴缺失的不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仅从教师处获取人文关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托学生与家长间天然的亲缘关系,有效补偿学生的“依恋缺口”,让学生获得来自家长、教师的充分关注、尊重、信任、赞赏、鼓励、支持、关爱,有效避免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而初中历史家校共育是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必备条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勤加沟通、了解学生内在诉求,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内在感受、内心体验等精选教学方式、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请家长参与至历史教学中,通过陪伴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其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感受,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幸福感,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并获得对自己生活、认知世界有帮助的历史知识、方法论,能够让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历史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行为约束能力[1]。
1.3 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追求高效率、高质量,既需要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得历史知识、习得史料论证及历史分析技巧,又需要对学生文化理念、历史观念、理性精神、辩证思想、道德品质等产生综合效益。而达到该目标的前提条件为切实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好初中生历史学习基础、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对历史本质的把握等。初中历史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信息共享提供支持。在学情分析阶段,教师可参照的资料不再局限于课堂检测结果、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还涉及到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及策略、自主学习意识、作业完成情况、感兴趣的事物等,通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学情分析,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且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结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全面获取学生信息,与家长合作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方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凸显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个性化、精准化。不仅如此,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还能转变家长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并反哺历史教学,实现历史教学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完善的历史学习环境[2]。
2.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家校共育理念难落实
家校共育以共同责任理论为依据,即将教育视作系统性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教育系统内不可或缺的子系统,需要家校双方在教化育人上达成共识,采取协同行动,助推家校共育目标的达成。但现阶段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内家校双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提升;但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较为滞后,将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孩子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且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历史学科。此种教育理念的分歧导致教育共识难以达成,制约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同时,家校共育需要家校双方积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对于此,学校历史教学拥有较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方案,但受到家长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尚未意识到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责任,将历史教学视作教师的分内职责,缺乏配合教师开展历史相关活动、丰富历史教育资源的意识及能力,使得家校共育理念难落实,家校共育活动难组织[3]。
2.2 家校平等沟通难开展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家校双方建立平等、和谐且持续的沟通关系。家校沟通不仅可以共享学生信息,为家校共育方案的制定及优化改进提供依据,而且能够相互传递优秀的家庭与学校教育经验,分享家校共育资源,让家校双方达成教育共识。但当前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存在家校平等沟通难开展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在历史考试结束后进行家校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滞后的沟通时机、单一的沟通内容无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历史学习情况、主要的历史学习内容、阶段性的历史学习目标,导致家长无法切实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并且会降低家长对历史教学的认同感、信任度;另一方面,当前初中历史家校共育中家校沟通以家访为主,通常依靠声讯电话等传统媒介,沟通的实效性明显不足,且以教师为沟通主体,倾向于由教师向家长单向传输学生在校期间的历史学习信息,忽视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习问题的反映,导致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把握不够全面、客观与深入,会影响家校共育方向选择[4]。
2.3 家校共育路径较单一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家校共育依托多样化的路径,而传统的家校共育途径为家长会,教师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则处于被动地位并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身份,此种初中历史家校共育路径会弱化家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内历史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不利于家校共育资源的挖掘,将会导致家校合作渠道不畅。与此同时,当前初中历史家校共育长效机制不健全,家校共育路径与历史课程、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的契合度较低,未能将家校共育理念贯穿于历史教学全过程,存在家校共育内容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历史家校共育延伸性不足,难以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确历史观念及辩证看待历史与的当下的思维,不利于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当前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家校共育目标不明确、实践过于粗糙,尚未形成家校共育方案、执行计划,尤其是在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时随意性、盲目性较大,未能挖掘历史学科内的教育要素以确立家校共育项目,侧重于以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历史技能,难以对学生核心素养产生综合效益,削弱了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价值。
2.4 家校评价体系不完善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增强历史学科与学生生活、所处社会环境的联系性,不断优化改进家校共育策略,显著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及质量。教学评价是初中历史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逐步改进、完善并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优化改进家校共育策略及方案提供依据,实现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但现阶段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策略中家校协同评价体系不完善,未能将家长转化为历史教学评价主体,家长参与历史教学评价的途径十分有限,教师忽视对家长合理化建议的采纳,未能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综合反映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学习成效及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导致历史教学评价深刻性、客观性、科学性与全面性较低,无法为历史家校共育提供依据。同时,在教学评价内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环节缺失,难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不利于学生自我发展,最终导致初中历史家校协同评价流于形式,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实施困难。
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策略
3.1 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家校共育理念
双减背景下,落实家校共育理念是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之一。首先需要夯实学校历史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历史课程,在课堂上向学生高效率传授历史知识、教授学生历史分析方法,并且将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至学生的家庭生活当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实践实现对历史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以此整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空间,以高质量的学校历史教育引领家校共育;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转变家长落后、僵化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历史学习对孩子终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使家长初步感知当前世界格局及社会环境对人才正确历史观念、国际视野、辩证思维的要求,增强家长对历史教学的认同感,让家长主动配合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并能够为历史家校共育献言献策;最后,明确划分初中历史家校共育中的教化育人责任,在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前提下引领家长发挥自身监督、引导、指导、示范的教育职能,激发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逐步达成家校共识、形成家校教育合力[5]。
3.2 依托互联网积极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家校共育离不开家校双方持续、稳定的沟通。为解决家校平等沟通难开展的问题,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在学校支持下借助互联网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找准家校沟通良好时机、注重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双向传递。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依托学校内的视频监控体系,截取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活动、与同伴合作探讨历史问题的画面,利用社交媒体发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历史学习情况,请家长从家庭教育角度思考、分析、明确孩子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专注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合作意识淡薄等。通过向家长展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可以多角度发现学生历史学习短板,教师再结合家长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如针对学生专注力不足问题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聆听能力;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问题,积极开展集体讨论活动;针对学生合作意识淡薄问题,经常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等,都能够发挥家校共育优势,让历史教学更具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总结家长反映的问题,如学生在家时学习态度不佳、无法按时保质地完成作业等,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为其提供教育指导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效反哺历史教学,让初中历史家校共育有效开展。
3.3 积极探索初中历史家校共育新路径
双减背景下,若想有效提升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实效性,初中历史教师便需要积极探索家校共育创新路径,转变以家长会为单一渠道的家校共育策略,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当前历史学科注重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而部分家长从事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相关工作,充分挖掘家长优势、特色资源,将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转化为家校共育“项目”,在历史家校共育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要素,可以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领略历史魅力,学会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汲取精神动力。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向家长咨询文物保护、历史研究相关工作内容,设置“文物中的历史”项目,在发挥家长资源优势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询问家长、网络搜索、书籍及史料阅读等途径整合本土文物资源,探寻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历史发展脉络、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地位等,引领学生于物质及精神文明成果内深度学习、理解历史,再由家长为学生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文物历史课程,可以有效拓宽学生历史视野,促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
3.4 逐步完善历史家校协同评价体系
家庭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远比教师更加深入、全面。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家校共育需要以建立家校协同评价体系为着力点。首先,教师与家长在历史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历史家校共育方案及实施计划,细化各个阶段的家校共育目标、活动形式、教育内容及预期教育效果,并将实施计划中的内容转化为评价指标,涉及到对学生历史学习态度、历史学习成效、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其次,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档案为家校协同评价载体,整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作品”,包含课堂检测结果、历史考试成绩、所完成的作业、实践活动记录等,由学生自评、互评课堂学习效率及质量,由教师点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程度,由家长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态度等,从而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最后,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向学生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历史作业,增强历史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并指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安静学习环境、监督孩子历史学习过程等,请家长评价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教师则根据家长的评价结果改进作业形式、教学方法,以此通过家校协同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6]。
结论
双减背景下,积极实行家校共育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家校共育理念的内涵及本质属性,找准现阶段历史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落实家校共育理念、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创新家校共育路径、完善家校协同评价体系以提升初中历史家校共育实效性,与家长共谱历史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