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演奏随谈
2022-11-24陈耿
陈 耿
引 言
唢呐,一种独特的民族吹管乐,截至目前的文献综述来看,关于起源,人们赞同其发源地不在中国,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历经千百年来唢呐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承与发展、进化与演变,我们可以说,现在所演奏的唢呐,是一件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看其历史,在明代,唢呐便已经广泛使用,尤其在军队中;到清代,唢呐在婚嫁、丧葬、节日、庙会等多种民俗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时至今日,婚丧嫁娶等事宜中依然不可或缺的便是唢呐的身影,这也只是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来看。
我们从一些专业或职业的艺术门类来看,仍可发现唢呐的重要性。中国的戏曲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之一,在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等戏曲种类中都运用了唢呐来演奏一些曲牌。在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中,唢呐更是尤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再或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唢呐声部亦是不可缺少的主体部分。此外,在专业类院校及综合类大学中,唢呐也是艺术类的专业课之一;很多优秀的演奏家、独奏演员,都由此而产生。
一、唢呐演奏论述
唢呐由哨片、气盘、芯子、杆、碗,五部分组成。通常气盘安装于芯子上,尤其在民间所用的多种唢呐上,气盘与芯子是用金属小链条连接在一起。因此,在本文中暂且将气盘与芯子看作一个整体,故而将唢呐的构成部分分为:哨、芯、杆、碗,四个部分。在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以及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不同追求,唢呐在材质、调式、音色等方面有所区别;如新疆木唢呐、东北大杆、陕北民间大唢呐、晋北民间唢呐、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等。这些地域性的唢呐与专业演奏所用的唢呐有一些形态、音色、音质方面的区别,但无一例外都是由哨、芯、杆、碗组成。
唢呐音色独特,以专业独奏类的唢呐来说,小唢呐清脆嘹亮,大唢呐低沉沧桑,不同调式的唢呐所体现出的音乐性格不同;同一调式的唢呐,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展现不同的音乐情绪,亦欢快,亦或忧愁与悲伤,而这些变化主要决定于演奏者的技术。我们通过气息作用于哨片使唢呐产生音响,通过舌头、嘴唇、手指的运用来改变音符的时值与高低,以及不同的音符连接。由此可见,气吸、舌头、嘴唇、手指,是演奏唢呐的最基本与最重要的人体器官,也是唢呐在吹奏时能不断变化的艺术根源。诚然,在一些特殊的乐曲演奏中也用到一些特殊的技法,比如《正月十五闹雪灯》中的“齿音”技法,现代作品或流行音乐伴奏中所用的“喉音”技法等,这些都属于少见且独特的技巧演奏。因此,我们可以将唢呐吹奏的主要人体器官运用归结为:气、舌、唇、指。
通过上述陈述,笔者尝试对唢呐演奏进行一个总结性的陈述,概括为:唢呐演奏是演奏者运用气、舌、唇、指,作用于哨、芯、杆、碗,借助音符的高、低、长、短,控制旋律的轻、重、急、缓,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诉说人生的酸、甜、苦、辣,描绘人间的春、秋、冬、夏。
二、演奏要点陈述
气、舌、唇、指,是唢呐演奏的最主要手段,这四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演奏出千变万化的美妙乐曲。对于初学者或喜爱唢呐演奏的人来说,从根源上需要对这四要素有清晰的认知,才能使唢呐演奏之路越走越长。基于此,我们分别从气、舌、唇、指,这四个方面对演奏时的一些基本要领进行阐述。
(一)气
气息是唢呐演奏的生命源泉,唢呐的哨片如同人的声带一样,是声音的来源;而只有气息作用于哨片时才能产生声音。气息经过哨片,带动哨面的震动产生的声音,便是唢呐的声音。
首先,吸气时通过横膈膜的下压,让气息的力量沉于腰腹,即“气沉丹田”。吹奏时,通过腰腹部肌肉的运动,使横膈膜上抬而推动气息作用于哨片,进而吹响唢呐。这样的气息运动方式,对于人自身是一种保护,胸式呼吸法吹奏时间稍长会引起人身体不适;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深的气息才能产生通畅饱满的音色。
其次,唢呐其实是相对音准的乐器,一个音孔,吹奏时气息的力量小,是一个音高,气息力量的改变音高也会随之改变。可以肯定的是,一个音孔的音高幅度有大二度、小三度甚至更大的音程变化。对于一个好的演奏家来说,除去唢呐音孔本身偏差很大之外的任何唢呐,都可以将音符演奏准确,而这关键性的决定因素便是气息。换言之,气息是唢呐演奏中音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仔细体会吹长音时的感觉,会发现,其实唢呐的每一个音孔所需要的气息感觉不同。相邻音孔之间的感觉不是很明显,但吹奏筒音的长音之后,再吹第八孔音,就会明显感觉气息的力量和方向感差异很大。同一个音孔,在吹高低音的变化时,也会感觉到所需要的气息力量和方向感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在唢呐演奏中,尤其是在唢呐学习中,要仔细体会每一个音孔的气息感觉,这是能否保证演奏音准的基础所在。用一种气息的力量感觉去吹奏所有的音孔,高音上不去,对于音准也无法达到。此外,不同调式,不同大小的唢呐,吹奏时的气息感也不同,只有放慢速度,仔细体会,才能逐步掌握。
第三,在对乐曲旋律的润色中,气息的作用尤为关键。唢呐演奏中的颤音主要是通过气息控制。气颤音的运用主要是在慢速的演奏中,通过改变气息瞬间的流速与力量,使的声音增添了音乐美的体现,诸如引子、慢板等乐句中,不同情绪、不同意境的音乐在吹奏时所需要的气颤音颤动频率不同。比如在表现由远及近的音乐时,结合强弱的变化,由弱到强的力度,加以由慢到快的气颤音,可让人真切感受到声音由远及近的意境。关于气颤音频率,无法用定量来形容,因为音乐本身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和情绪有着很大的关联。而在一些其他技巧的演奏中,气息也体现出了重要性,比如“气拱音”、“滑音”以及模仿笑声等技巧,需要气息的配合才能将音乐表达得惟妙惟肖。此外,吹奏高低音的气息流速与力量亦不同,这就需要在演奏乐曲时灵活运用,结合舌、唇、指的变化而随时变化,这样才能保证演奏的准确性。
(二)舌
唢呐演奏中,舌头的作用相当于人说话时语言的变化。尤其是在乐句中音符的分连奏和一些技巧运用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乐句中音符之间的分连关系,是通过舌头来区分的。通常在每一个乐句开始时,都需要有“音头”。如果细致体会,会发现,在吹奏一个乐句的开端时,“音头”的演奏不同于乐句中的分奏“单吐音”,气息吹之前,舌尖已经是贴着哨片口了,在发音的一瞬间,结合气息力量而快速后撤,从而形成“音头”。乐句中的分奏则使用“单吐音”。
此外,唢呐演奏中很多技巧都是由舌头来完成。最常见的是乐曲中“三吐音”和“双吐音”。“双吐音”的颗粒性,需要我们保证气息的力量足以使唢呐吹奏准确,舌头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保证“双吐音”的清晰度;最常见的问题存在于,舌头紧而导致“双吐音”不清晰。“三吐音”的演奏主要体现节奏的跳跃性,好比马蹄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三吐音”中,在第一个“吐”音吹响之后,舌头立马去贴在哨口,阻止气息的流动进而使声音断开,其实质是加了一个休止符,在后半拍的准确时值上再吹“吐苦”。只有将前八后十六中第一个音符演奏的短促,才能体现这一节奏型的特色所在。
此外,还有运用广泛的“花舌音”“舌推音”等技巧也都是通过舌头来完成。“花舌音”是在演奏中通过舌尖部位随气息的流动而上下快速运动,从而产生一音多响的效果,不论在独奏曲、歌曲、戏曲的吹奏中都广泛使用。这一技巧的运用,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让单一的音符宛如花瓣一样绽放,也对音乐起到了强调作用,所以常用于乐句的开头处。“舌推音”则是在吹奏过程中,通过舌头从后往前的推力使的气息瞬间的力量增强,进而改变音高,多用于第八孔上,在众多乐曲中运用广泛,比如《百鸟朝凤》中很多鸟叫的模仿。不同于“气拱音”的是,“舌推音”更具有灵活性。
(三)唇
如果说气息是唢呐演奏的生命源泉,嘴唇则是唢呐演奏的声响门槛;嘴唇合拢,才能将气息吹进唢呐之中,进而演奏旋律。那么,在唢呐演奏中的嘴唇运用应该注意些什么。
关于嘴型,这里不能给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人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同时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吹奏唢呐时的嘴唇运用有着各自的理解。但是,无外乎,好的唢呐演奏,需要嘴唇对哨片有着好的控制。笔者结合众多演奏家的嘴型,认为唢呐吹奏时,上下嘴唇应当微包牙齿,并且呈上下竖立感合拢而含住哨片;嘴唇与牙齿之间不能有空隙,这样能保证气息能集中力量作用于哨片上。
唢呐的高低音、强弱音的变化,都离不开嘴唇的控制力。在吹奏高音时,要通过嘴唇改变哨片的震动面积,加以气息流速和力量的变化,才能从平吹音(低音)变为超吹音(高音)。在嘴唇变化时,下嘴唇的调整主动性要大于上嘴唇,进而调整哨片的震动面积。与高低音的变化相似,强弱音的吹奏也是由嘴唇与气息的配合来完成。强音的吹奏,是哨片震动面积大时候产生的,此时嘴唇对哨片面积的控制较少,同时气息的流速与力量较大;弱音的吹奏,需要将哨片的震动面积减小,同时要减少气息的流速与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弱奏的同时,音准不会受影响。唢呐声音响亮,但好的演奏家可以控制到音量细如发丝、弱似针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嘴唇不控制哨面让其完全震动,也可演奏,在民间音乐艺术中常见,其声音相当洪亮;但从专业独奏曲的演奏角度来讲,这样的唢呐音色不够圆润,缺乏一些温婉的美感。
(四)指
手指是唢呐演奏中音乐进行与变化的操控主体,通过手指控制八个音孔,让音符来回穿梭而吹奏出动听的旋律。关于手指的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手型。如何拿唢呐,是演奏的前提要求,能否演奏灵活,一定程度上与吹奏时手指的形态有很大关系。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手指的长短粗细不相同,因而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求同存异。手指的形态不应绷得太直,也不能弯得太曲,让手指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微弯曲,是较好的演奏手型。同时,上把位以背孔的大拇指指肚为准,下把位以小拇指指肚为准,其他手指要保证自然松弛的状态下调整位置,一定不是都用指头肚来按每个音孔。
第二,发力点。这里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手指的发力点应当是在掌指关节处,以掌指关节处为发力点,手指自然运动。尤其是指颤音,只有在找到正确的发力点以后,才能有速度的提升,并且要注意手指起、落之间时值的等长性以及手指力度的均匀性。
此外,容易忽略的一点,托起唢呐的下把位大拇指应放在唢呐的什么位置?曾有人学习唢呐时,下把位的大拇指在食指下端,这样首先会影响其他手指的灵敏度,其次由于唢呐下重上轻,大拇指越靠上越会感觉唢呐重,从而使得整个下把位手部紧张。我们可以让大拇指位于唢呐杆的下三分之一处,或是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当大拇指于这个位置托起唢呐时,下把位手部最为松弛。
三、思考与总结
唢呐演奏源远流长,无论是专业舞台或是民间乡社,唢呐演奏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其自身独特的声音属性,造就了唢呐的主角光环。唢呐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除了演奏技巧的发展之外,与其自身的发音方式有所关联。人的喜怒哀乐有着不同的呼吸感,而不同情绪下的气息方式作用于唢呐之后又将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可谓淋漓尽致。
关于唢呐演奏中专业与民间的说法,切莫牵涉高雅与否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专业与民间之分,是由唢呐演奏形式的不同、演奏内容的不同、演出场所的不同、服务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的,且不说文化差异还存在地域不同。再者,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唢呐的研究与演奏中,还有很多技艺是专业院校的人们未能掌握的。况且现在我们所谓的专业,也是从民间而来,只是将民间的艺术更规整化、细腻化。
科技的进步,各种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唢呐这一民族乐器被更多的人所喜爱,这无疑对于唢呐自身来说是一种好的发展。资源可以更好地分享,从业者之间能更好地交流,艺术的进步也能更好地推进。我们亦可以将唢呐演奏理解为人和乐器之间的一种熟悉程度,好的演奏家拿着唢呐可以演奏一切想要演奏的内容,这其实也是人与乐器之间高度熟知的体现,反之,可以理解为人对于这件乐器还未熟悉。但无论是专门从事唢呐演奏,或是业余爱好,接触唢呐,便要知道唢呐演奏是怎样一回事,要能够从基础中找细微,才能为今后的演奏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