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琵琶创作与演奏的创新表现与思考

2022-11-24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演奏者琵琶技法

杨 婧

一、当代琵琶创作与演奏的创新背景

当代琵琶创作与演奏的创新,并非凭空而至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从历史角度而言,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兴盛,有着极为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不断的积淀和发展,给当代琵琶的创新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更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的空间。其次,从社会角度而言,新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均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引领包含琵琶在内的各种音乐艺术都上了一条相对无规则、无界限的新道路,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通过更加主观化和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理解和感受,使当代琵琶艺术也融入了多元化的新时代。再次,从受众需求角度而言。当代,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追求个性化审美体验方面尤为突出,如果仍然是传统类型的琵琶创作和演奏,则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也成了当代琵琶的创作和演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最后,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电子音乐、乐器制造、舞台科技等多方面的变化,都为琵琶创演和演奏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很多创作者和演奏者通过尝试和探索后,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代琵琶创作和演奏的创新,既受到了多重原因的影响,也是琵琶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当代琵琶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创新表现

(一)创作创新表现

创作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琵琶创作也呈现出了全面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群体的扩展。以往的琵琶创作群体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民间创作者,一种是学院派创作者。但是在当代,这个群体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比如外国作曲家特里·瑞里。当中国演奏家吴蛮让琵琶在美国舞台大放异彩后,琵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美国作曲家的认可。美国著名极简派作曲家特里·瑞里,曾专门为吴蛮和旧金山的克罗诺斯乐团创作了《琵琶弦乐五重奏》,获得了中外观众的普遍认可。加拿大作曲家梅丽萨惠创作的《冲》、美国作曲家波可夫斯基创作的《难解难分》、日本的三亩埝创作的《凤凰三连》等,都对这门乐器的海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如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琵琶创作,《落花无言》《逸笔草草》《飞天涅槃》等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使传统琵琶创作理念得到了现代化的深化和扩展。除了专业作曲家外,很多琵琶爱好者的创作也十分丰富。如“墨名棋妙”乐队,曾先后创作出了《哪吒》《雨》《故梦》等,通过电子音乐的加入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还有素有台湾琵琶小王子的俊豪,自由派音乐人林海,他们的一系列创作和不同角度的创新,都推动着当代琵琶创作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其次是创作风格的丰富。虽然琵琶是一门传统艺术,但是并不意味着其风格是单一的。反之,在当代,琵琶创作在风格呈现方面更加丰富和多元。第一是地域文化风格。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几乎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这也成了当代创作者的重要表现对象。如王惠然深入云南地区,行走在茶马古道上创作的《彝族舞曲》、以中原戏曲为主要素材创作而成的《河南曲子风》、以西北民歌和民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渭水情》,都像是一幅幅清丽的山水画,将该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予以了精准和生动的描绘。第二是融合化风格。当代诸多琵琶创作者多有过系统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经历,所以也在创作中予以了灵活运用。比如在《渭水情》中,作者就使用了西方音乐中最常见的三部曲式结构。《楼兰姑娘》则在变奏上做文章。《彝族舞曲》中则大量使用了空四度和空五度,旨在突出立体化的和声效果。创作者们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点,也让作品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新风格。第三是流行文化风格。为了拉近琵琶这门艺术和当代人之间的距离,有一些创作者将很多流行歌曲改编为了琵琶曲。如《因为爱情》《我相信》《青花瓷》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都以琵琶的形式重新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再次是创作体裁的扩展。琵琶在历史发展中,其体裁形式主要以独奏曲为主。但是也当代有了突出了的变化。一方面是独奏曲的继续发展。以单人为主,长度在十分钟左右的独奏曲仍然佳作频出。如《渭水情》《新翻羽调绿腰》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体裁的涌现。以唐建平创作的琵琶协奏曲《春秋》为例,作为新时期琵琶协奏曲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社会变革景象的描绘,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凸显出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一些创作者在室内乐方面做文章。如林石城改编的《行街四合》、阎惠昌创作的《黎寨行》以及黄秋远创作的《关山月》等,都通过琵琶对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除了与中国乐器的融合外,当代琵琶创作也与西方乐器展开了良好的互动。如《云想·花想》中,就先后通过钢琴实现了对梆笛以及其他多种拉弦乐器的模仿,呈现出了全新的听觉审美效果,也极大扩展了琵琶艺术的音乐表现力。

(二)演奏创新表现

演奏是沟通作品和观众的桥梁,也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所以当创作呈现出创新色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动演奏的创新。对此表现在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演奏技法方面,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乐音演奏技法。是指通过触弦部位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音响效果。如上弦音、手掌根部扫弦、弱音、提弦、大指琶音、泛音等。如上弦音,是使用左手中指、无名指或小指按住弦后,食指在按弦上方拨弦发音。左手食指可用指肉面拨弦,也可用指甲面拨弦。音量较小,但音色特别,具有金属色彩。手掌根部扫弦又称为“肉扫”,是指用手掌大指根部扫弦,虽然不如传统扫弦音量宏大,爆发力强,但是音色却十分浑厚。弱音是指用小指抵住弦,以减少琴弦的震动,继而达到弱音的效果。第二是非乐音演奏技法,旨在获得一些奇特的音响效果。如松弦。通过琴弦的松动,使之与琴面和其他琴弦产生无规律的碰撞,可以获得新奇的音响效果。又如特殊音效的装饰音。在演奏时,大指按住音,小指用指尖端在主音约高五度处,则可以发出轻微而细密的“刺刺”声。第三类是传统技法的创新。琵琶演奏需要求变求新,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而求新求变的根基在哪里?就在“传统”这个后厚实的基础上。当代诸多演奏者也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和创新的有机融合。传统演奏技法中的挑、提、摭、轮等,都在当今的演奏中得到了创新运用。第四类是新型组合技法。比如在传统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多使用弹挑交替,但是在当下的演奏中却可以加入中指或无名指,从而减轻了快速交替的负担,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演奏视觉美感。正反弹的组合中,既可以用单个手指进行,也可以用两个、三个和多个手指进行,可以根据演奏需要灵活选择。轮指的运用中,琵琶是点为基音的,多个点连起来构成了线,也就构成了乐音。传统轮指虽然有三指轮、半轮、长轮等划分,但是由于演奏者个人情况不同,作品形式和内容不同,所以对时值的掌握更多是凭感觉,难免会出现不准确、不流畅的状况。针对这一情况,当代演奏者则尝试对轮指进行严格的量化,通过精准设计后形成了六点轮、七点轮、八点轮等。如同量体裁衣一般精确与契合,继而将轮指这一技法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挥,最终的演奏效果也是从容舒展,自然和谐。上述演奏技法的创新,在更加准确诠释的作品,也使琵琶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

其次是演奏形式方面。传统的琵琶演奏中,多是一人或多人坐在舞台上演奏,但是在当代,这种传统却得到了全面的打破。在女子十二乐坊、女子水晶乐坊的演奏中,都采用了站立演奏的形式。演奏者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布景和灯光的映衬下,或静或动,或弹或唱,甚至与在场观众进行互动。全面展示出了包含琵琶在内的中国民乐的新风采。同时,演奏形式的变化,也是与演奏环境的变化相契合的。得益于现代舞台呈现技术的高度发达,全息投影技术、舞台装置技术等,都与琵琶演奏有过成功的互动。近年来兴起的山水实景演出,则将舞台搬到了山水之间,传统琵琶演奏所追求的意境美感和天人合一再次呈现在了当代观众面前。而在琵琶形制方面,既有水晶的琵琶的问世,也有的制作周期长达半年、耗资十余万元的古代复刻琵琶。这一系列创新无疑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有效丰富了当代琵琶音乐的音响构成,一系列新奇音响效果的出现,既满足了作品的表现需要,也展示出了琵琶新的音乐表现力。而在乐器形制、演奏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则从审美形态方面进行了扩展,将原本以听为主变成了视听结合,观众不仅能听到悦耳的琵琶声,更可以获得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都让观众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成了当地琵琶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

三、新时期琵琶创作和演奏创新思考评析

任何一门艺术若不能求新求变,止步于从前和当下,那么无论其以往多么辉煌,未来也只能是博物馆中的古董。反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代琵琶创作和演奏的创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一步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时代发展。所谓时代化,就是指将琵琶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用琵琶作品扬时代新风,展时代新貌。让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若干年后,人们可以通过琵琶作品对某一个时代发展进行复现,从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时代化创作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及时通过作品展示出来,这就从本质上拉近了琵琶和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对其传播和普及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和时代相接轨,同时也体现出当代创作者历史和文化责任感。

其次是尊重琵琶艺术规律。近年来,伴随着琵琶创作和演奏的创新,在推进琵琶艺术整体大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比如一些创作者为了创新而创新,盲目使用一些新理念、新技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观众的审美需要。一些演奏者为了获得更加炫目的现场演奏效果,频频在乐器形制、舞美设计等方面做文章,而忽视了作品和演奏本身,虽然能够给观众一时的视觉震撼,但是很快便会遗忘。所以还是需要当代创作者和演奏者能够沉心静气。琵琶经过数千年发展传承至今实属不易,当代人则一定要珍惜,一方面对已有的成果予以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则在尊重琵琶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树立起对琵琶的敬畏意识和自身的责任,而不是被名利迷失了双眼,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这门古老艺术的新发展,体现出当代人的独特贡献。

结 语

综上所述,回顾琵琶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或者说琵琶艺术之所以可以传承至今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一直走在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上,每一次创新都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在当代的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当代的人类社会,正值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所以当代琵琶创作与演奏的创新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对此,一方面要对诸多创新予以充分肯定,一方面则需要坚守琵琶的基本艺术规律,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使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发挥,体现出当代人对这门古老艺术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猜你喜欢

演奏者琵琶技法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手绘技法表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作品一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秀秀台
“琵琶”和“枇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