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2-11-24杨杰施进发冯飞飞上官林建王丽君
杨杰,施进发,冯飞飞,上官林建,王丽君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机械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02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到20世纪中叶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才开始正规化。自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等不断加剧,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时刻,迫切需要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造成理论学术人才缺乏实践,无法快速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在高校内部,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而学术型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培养,人数远多于专业型研究生,即使专业学位在扩招的情况下也只占据了约为30%的比例[1]。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实现学术理论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而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培养理念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2]。因此,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观念和模式必须进行转变,而且高等教育的转变应以社会需求和研究生的就业为导向。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期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培养模式。当前我国对于研究生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仅应用于各大高校,而且各种职业院校也选择这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多方共赢,还培养出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3]。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之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校企合作必将成为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特别是培养专业研究生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硕士研究生经过本科教育的洗涤,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合作,丰富了企业的知识储备和创意资源[4-5]。
本文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分析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为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提出策略与方案,不断推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采用的是“校企契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组织等共同签订协议,企业和学校从而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6]。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英国政府投资了4.2亿英镑,对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企业提供科研经费[7]158。在培养理念的发展方面,教育家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教育”理念,指出高校—企业—政府组成的“三重螺旋(体)”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292-131;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联合培养理念,认为企业应该与高校以及其他企业等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史诗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期整合内外创新要素而达到创造新价值的目的[9]43-56。
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起步较晚。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对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我国首个专业硕士学位由此诞生。并于次年开始招生,但此时专业学位的学生,只有学位证而无毕业证[10]。直至2009年,我国才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在完成学业后,同时授予其学位证和毕业证。在2013年底,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政策[11],强调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12],指出了联合培养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截至目前,我国的校企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质量和考核评价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大高校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胆地尝试与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传统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主要用于国内各高校专业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六种培养模式[13]:一是基于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二是以校企联合共建的实践基地培养;三是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四是校企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五是建立大学科技园,校企联合培养;六是以合作共建的经济实体为依托进行培养。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逐渐成熟,但依然存在多个不足[14]。
一是联合培养具有不可持续性。联合培养是基于双方的合作项目,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联系紧密。当在项目结题后,合作培养的主体消失,虽然后续可能会有其他更加紧密合作,但企业考虑自身发展以及行业大环境等因素,使得联合培养具有不可持续性[15]。
二是依托于共建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当双方的出发点和目的性都不同时,合作双方就无法做到“殊途同归”。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高校的要求是培养研究生,当两者之间的需求不一致时,双方的合作就不会紧密。这种合作就不会牢靠,无法达到合作共赢。
三是实践内容具有局限性。选择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企业,主要依托于合作项目,研究生的实践内容往往与企业的工作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同时企业也无法提供企业工作内容以外的实践,故实践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是“双导师”制度表里不一。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双导师”制度能够多方位地培养自己,校内导师培养自己的理论知识,校外导师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但这种制度仍有很大的缺陷[16]。在企业实习时,一方面,由于企业导师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指导;同时,对于培养研究生而言,企业导师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工作,没有合理的经济激励,无法做到尽心尽责。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企业实习,对于具体的实践内容,校内导师也不甚了解,故无法做到正确的指导。
五是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权问题。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关系到企业、学校以及研究生本人的利益,是由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归属权的问题上,涉及各方的最根本利益,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解决[17-18]。
因此,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三、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等变化,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各企业均需要新血液来促进企业自身的改革。研究生经过本科教育的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企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研究上,成为即时战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创新能力。
机遇必然伴随着挑战。一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一致[19]。当前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求的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而我国的教育培养模式虽然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这就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此外,学生在企业的时间有限,企业也不愿花费大量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团队。“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方面达不到理想要求,校内导师重理论,校外导师重实践,在培养研究生的具体行动中,两者无法做到完美互补,在一个问题上,常常会出现分歧,使得学生内心发生矛盾。目前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团队,无法培养出理论、实践并重的学生。三是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虽然已有十多年,但却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合作方式较为传统,校企合作大部分是以学校为主,企业的参与度不足;而且校企合作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四、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经济体制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我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方法等与国外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如今各个行业均面临转型期,这就为国内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研究生多方共赢。
(一)加强校企业合作交流,形成深度互补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和企业双方要积极发挥彼此的优势,以形成双方互利的新局面。学校应邀请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0]。在合作过程中,若双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那么这种合作必然不会长久,无法做到合作共赢,这也是以往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双师型的导师,既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若双师型团队建设不力、缺乏双师型人才,则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会降低,继而影响科学研究的进展,导致校企合作的紧密度降低。故学校和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以加强双师型团队的建设。
(三)健全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一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双向打通人才交流渠道[21]。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鼓励企业的技术高管人员与学校的专业老师进行换岗交流,一方面提高学校老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二是推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工作。通过数据共享,一方面学校可以了解到企业具体需求何种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只有两者同时取得足够的利益,才能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作共赢。三是共建科技研发平台。以科研项目合作为驱动,共建科技研发平台,打通校企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交流。
五、结语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发展已有十几年之久,有很多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实际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各种规章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双赢前景和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高校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而言,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实验平台,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