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课内外融合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22-11-24孙洁琳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笔者融合文本

孙洁琳

一、课内外融合教学的需求和不足

当前,单纯基于小学英语课内教材的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1]由于教材注重结构化的语言知识,但语境缺少真实性和鲜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课外材料进行补充和拓展,开展课内外融合教学。课内外融合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培养阅读素养。

然而不少教师在实践课内外融合教学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主题的契合和深化,缺失对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要素的关注,主题融合牵强、融合形式单一、活动开展单调等因素,导致融合教学缺少融合实质,课内外学习呈现出“貌合神离”的样态。

二、学习活动观对优化课内外融合的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时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要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教学理念,创设真实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2]教师要在学习活动观的指引下,坚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和学创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融合实效。

三、优化融合的策略实践和思考

笔者将以一堂课内外融合教学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学习活动观的视域下,以主题为引领,通过挖掘文化融合点、巧用文本差异、推进读写创新等策略,组织不同层次的融合活动,从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多方面促进课内外学习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首先是挖掘文化融合点,提升主题融合度。教师以文化视角挖掘主题内涵,巧妙设计融合点,既是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也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本节课所用材料是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话题是中国传统节日,主题为人与社会范畴,属于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为了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笔者选择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龙节的语篇。这既是对课内主题的延续,更是文化知识的拓展和文化意识的培育。

为了提高融合度,笔者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共通点——龙,并以龙为媒介,通过展示龙舟、龙灯、舞龙表演、九龙壁等包含龙形象的照片,以视觉激发学生想象,巧妙链接课内外文本。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时间临近端午节的实际,引导学生从探讨端午节开始,过渡到探讨龙在中国的地位,体验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再链接到向龙祈福的节日——春龙节,使学生通过对春龙节的了解,不仅丰富了节日知识,更深刻体验到中国人对龙的深厚情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是巧用文本差异,活化融合形式。课外文本文体类型丰富多样,语言结构更具生活化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比较、分析课内外语篇的文体结构,巧用两者差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内外融合形式。

一是依托文本类型差异,多维度解读文本。本节课选取的课外文本来自英语期刊,是一篇文化类的说明文。笔者从期刊类文本图文并茂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先读图,猜测节日名称,以图解文,培养了学生的图文联想能力;再引导学生注意期刊章节分明的特点,通过大小标题梳理文本脉络,培养期刊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二是聚焦结构化语用,深层次内化知识。在本课例中,学生已经掌握从日期、食物和活动三个角度介绍节日的表达方式。笔者在课外语篇中增加了一个表达的层面——寓意,引导学生把课内的结构化知识应用到课外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主发现并构建思维图,将课内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深度内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通过多样化融合,笔者将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和阅读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学生在分析文本、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信息提取、概括、提炼、比较、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过程,通过学用结合提升了思维品质,培养了学习能力。

再次是推进读写创新,拓展融合深度。课内外融合教学是一个整合、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写作是语言的一种深层次输出的形式,是语言创新运用的一种表现。译林版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有与写有关的学习活动,小学中年级占比30%左右,小学高年级占比100%。[3]所以在课内外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推进写作活动实现学用结合。在创设写作活动时,教师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语境,重构写作任务,注重写作指导,科学地开展写作创新。

一是创设真实写作情境。本单元的课内写作活动缺失语境,学生缺乏参与热情。笔者因而增创了Wang Bing给网友Peter写电子邮件,介绍最喜爱的中国节日这一写作情境,使语境更具真实性和生活性,同时也暗含了向外国友人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的意图,为最后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是创新写作内容。笔者融合课文内容,创新原有的写作形式和结构。将原来固定的写作方式改成对邮件主题的填空形式。学生在浏览不完整的邮件内容后,猜测和填写邮件主题,这种方法是将写和读有机结合,既增加了写作的开放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内容上,笔者还增加了课外文本中的语言知识,构建了更丰满的语言支架,促进学生实现对主题的个性化表达。

三是加强写作指导。小学五年级是英语写作的起始阶段,学生需要教师加强写作指导。因此,笔者根据课外文本内容,改编了原有写作中的配图,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内容结构,提炼段落核心词,为学生创新写作内容打好基础。

通过创新读写活动,教师可以提升课内外融合深度,不仅实现语言层面的融合输出,更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此外,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可以实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4]因此,适度推进写作创新为课内外融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课内外融合不是无序堆积课内外知识,而是注重英语学习的整合性和实践性,突出英语学习的创新性。学生在课内外融合中巩固、拓展相关知识,学会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比较和鉴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英语课内外融合教学是文本和文本、文本和生活的对话,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样态。笔者通过挖掘文化融合点、巧用文本差异和推进读写创新等策略,搭建课内外语言的链接点、探寻运用的生长点、激活思维的发展点,落实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让课内外融合课充满新鲜感,更有实效性,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笔者融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融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破次元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