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策略研究
2022-11-24范慧娟郑晓静
范慧娟 郑晓静
(中国人民大学)
一、前言
“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国制造业要以服务型制造模式,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连续11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业在研发环节的技术、生产环节的盈利和效率及销售环节的品牌仍旧相对落后。为了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要求,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型制造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从国际上来看,自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制造企业均面临一方面市场需求萎缩、产值下降,另一方面客户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交货期缩短等问题,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加大,进而倒逼着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转型成为当前制造企业的主要改革方式。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融合了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优势的工业互联网,对于制造业服务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各国纷纷出台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战略,以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来确保其在未来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工业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步入了规模化扩张期。
从国内来看,制造企业服务转型属于较为新兴的领域,但是已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已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向服务转型的发展战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中国制造2025》指出“中国制造要向服务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2016 年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明确指出“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发展面临多方压力,但同时,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也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机遇。中国制造业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二、制造企业转型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价值链理论。1985 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看成一个集合体,需要其在产品从设计到配送中的全过程进行商业活动,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这些活动,这些活动都在企业内部进行,所以这个价值链也可以称之为企业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通过价值链上的活动得以实现。”当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其他制造企业建立联系时,就会在企业外部建立一个价值链,即企业外部价值链。因为内外两个价值链的存在,所以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仅要了解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清楚地认知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只有在内外价值链中都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随着经济发展。在企业价值链基础上又先后发展出了产业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前一种理论认为多数情况下一定的产品和服务是由多家企业联合生产提供,这些企业以各自的核心技术或者流程组建成一个企业体系。简而言之,价值创造活动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后一种理论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加上了地域国家的概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把其定义为:为实现商品或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连接参与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的组织,包含了所有参与各种增值活动的参与者。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基于宏碁集团转型升级,提出微笑曲线竞争战略,该曲线展示了产品从生产到创造价值的全过程,它表明企业若想要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获得利润,必须将企业的业务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即向业务工序的上游及下游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
服务型制造理论。服务型制造理论是基于实践发展的。孙林岩等(2007)认为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通过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整合,实现高效创新,最终促进价值链中每个利益主体的价值增值。林文进等(2009)认为服务制造是制造企业为实现服务与制造之间的双向拓展和渗透,借助网络化协作,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系统”。王晓萍(2019)认为服务型制造,是指产品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和服务优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在价值增值中比重反向变化,前者不断下降,后者不断上升。余东华(2019)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产业升级为导向的,制造企业以产品为载体,通过构建以数据智能化生产模式为一体的高级产业形态为促进企业,改变传统的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服务转型的过程。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服务型制造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它强调客户全程参与,企业间通过生产+服务的融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要满足的产品,因而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服务型制造以产品和服务为依托实现价值;二是通过有效整合价值链上的资源,实现个性化生产服务需求,提高全价值链的价值;三是强调主动性服务,将用户引入到产品的生产、应用过程中。
三、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技术是影响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外部因素。工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制造企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这需要制造企业用户战略随之变化,而用户战略的变化又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人才战略、资源的组织方式进行变革,实现由上自下的转型;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制造企业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互联网对于制造企业转型的影响方式,本研究认为制造企业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的实质就是制造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组织结构、资源组织方式和人才管理模式创新,使其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转型新的用户战略目标,实现向“产品+服务”转型升级,最终使企业成为服务型制造企业。
根据微笑理论,制造企业转型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业务线,提高附加价值。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的微笑曲线将会被拉平。信息技术会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构。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在企业外部,制造企业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供应商实现资源协同配置,使得原材料从模块化到标准化供货;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智能云共享平台和创客平台等,了解客户诉求、服务感知和价值体验,通过用户全流程参与,实现个性化需求定制生产。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互联网在企业内部会变革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通过内外部价值链联通,改变全价值链价值创造模式,使得企业的业务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根据均衡理论,实现不同服务接触点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均衡,这种均衡是服务效用上的均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生产者、用户和竞争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消费习惯不断变化,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强调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进一步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服务转型,提供自身的服务竞争能力。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与用户和竞争者三者之间的服务均衡,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自身能力。综上所述,不同于传统的转型,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是制造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变革组织结构、资源组织方式和人才管理战略,使其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转型新的用户战略目标,实现向“产品+服务”转型升级,最终使企业成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用户服务需求与企业服务能力均衡的一个过程。
相较于传统的转型,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也会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用户的全流程参与。制造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打通各类资源整合平台的连接,使得用户通过交互或服务化延伸平台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全价值链流程中。企业平台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是价值创造链上的关键节点,需要其借助互联网,构建各类资源整合平台,来保障资源的有效流通。而要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又会推动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构建平台型企业。因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转型将会呈现平台化的特点。价值链一体化。制造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联通价值链上各利益相关主体和资源,在这种模式下,价值创造既沿着传统的价值实现方式,从价值链的上游向价值链的下游推进,也会通过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推进价值创造从用户端发起,向价值链的上游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不仅仅是产品价值实现的终点,也可能是产品价值创造的起点,新的需求可能带来价值创造链新的一轮循环,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整个价值链价值创造实现一体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
1.深化互联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企业转型,首先要提高互联网技术与企业内部业务的融合水平。互联网在制造企业服务化价值创造体系中起职能作用,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制造企业可以跨地区、行业和企业实现资源的整合和聚集,与各主体构建具有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系统服务功能的一体化价值创造体系,实现“产品+服务”转型升级,是互联网背景下企转型的要求。为此,这需要制造企业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水平,加强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能力。深化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制造企业可以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在企业内部,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实现生产过程和业务过程的重组优化,实现IT 和OT的融合;在企业外部,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连接价值链上下游协同平台。最后,通过内外部互动平台,构建价值链一体化价值共创共享体系。
2.优化组织结构,构建平台企业
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转型呈现出企业平台化的特点,为此,必须推着企业组织模式向平台化的方向发展。不同于科层制组织结构,企业平台化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的相对封闭型,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开放,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基于企业平台构建创业生态圈。与此同时,平台化企业减少了管理层级,缩短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时间,同时也会促使营销模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构建平台型企业,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制造企业向平台化转型,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联通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使得价值链上资源有效整合流通,形成价值链共创生态圈,如通过与用户的交互平台和与价值链上游各利益方的协同平台,实现实时的需求和生产材料获取;通过智能工厂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定制化柔性生产;通过企业销售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产品的销售与配送的实时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向平台化转型需要根据战略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组织模式,缩短组织层级,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
3.激发主体活力,提高创新能力
激发主体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的全流程参与、价值链的一体化协同,需要企业以创新驱动价值创造,满足用户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也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创新平台,激发各主体的活力,实现全价值链的创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用户交互平台,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中来。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不仅仅是价值链的终点,也可能是价值创造的起点,让其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往往能够使得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更贴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构建企业创客平台,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的员工范围不再仅仅是指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可以是价值链各个主体。制造企业通过创客平台聚集价值链上的创新资源,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创新能力。
4.拓展生产性服务,延伸价值链
制造企业转型是制造企业从产品生产者向提供与价值链相关服务领域拓展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实现价值与竞争力的提升,一般可以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转型。而且,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作为价值创造链上关键的一环,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也是产品价值创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部分。因而,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必须拓展生产性服务,延伸企业价值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价值链上游,进行生产性服务拓展。向价值链上游拓展,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构建创新研发共享平台,提高研发、设计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选择构建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产业协同平台,向上游拓展生产性服务范围,以实现制造企业投入服务化的优化。向价值链下游拓展,提升营销、售后服务能力。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自有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售后体系,或者构建战略联盟等策略,实现向价值链下游延伸的服务转型。向价值链上下游拓展,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制造企业可以选择同时向上游、下游进行转型,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上下游资源的联通,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使企业的服务范围能够覆盖到全价值链。综上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通过采取以上策略进行转型,与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企业转型融合过程是一致的,在企业内部融合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其实质就是“互联网+产品”阶段的具体落实。企业平台化策略、延伸生产性服务策略和提高创新活力策略就是“互联网+产品+服务”阶段的推进落实。而全部策略推进实施,将会推动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五、结语
根据“十四五”规划对深化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布局,中国制造企业应积极布局于互联网产业,推进自身的转型,以此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向高质量制造转型。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不仅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智能化生产,在外部实现价值链上资源的有效协同;而且还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内外资源的协同,构建全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生态圈,从而为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