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2022-11-24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中国共产党

孔 庚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具体来看,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迥异于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全新政党范式,并且优势明显、独具特色,为世界政治文明进步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国内学界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内涵、理论渊源、制度优势、基本经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但在历史性考察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拓展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以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生成逻辑为切入点,以发展演变脉络为支撑,管中窥豹、探幽发微,试图从历史演变中揭橥新型政党制度的递嬗规律及基本经验。

一、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政党制度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继续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团结社会各方力量,表现出了同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共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诚意和决心。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从制度确立、党际关系、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以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展开了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召开新政协,确立新型政党制度

在现代民主政治语境中,政党制度是由政党、国家政权、社会生活等要素所构成,是政党掌握、影响国家政权,干涉社会生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包括党际关系模式、政党自身管理模式在内的一整套运作方式的总和,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建立政治秩序、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9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发出了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组建联合政府,团结一致合作建国的提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同年9月2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此次大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纪年法等重大决议,颁布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规章制度。此次大会,社会各界代表放弃了“第三条道路”,并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会议,共同讨论建国事项,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同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商国是、共襄盛举的新纪元。可以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多党合作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扩大统一战线、发展协商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础,揭开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二)构建党际间友好合作关系

规范合理的党际关系是保证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稳定运行,使之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因素,为此,中国共产党做了以下努力:一是颁布《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经济政策、军事制度以及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等内容。各民主党派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共同纲领》,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由历史所形成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制度层面上得以确定下来。二是创新多党合作理论。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一封信中明确把党派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来理解,规定民主党派是作为在人民范畴中的政治派别而继续存在,并且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这样一来,在对待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党派之间团结合作的关系作出了理论上的明确界定。三是制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就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到:“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八字方针”正式作为处理党派关系的方针而被提出。“八字方针”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党在继承民主革命时期党际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统一战线,实施协商民主的结果。“八字方针”这一正确原则,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平等合作的友党关系,这不仅打消了民主党派对自身前途的疑虑,而且增进了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信心,为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帮助民主党派进行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帮助民主党派进行自身建设,是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帮助民主党派进行自身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民主党派进行思想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共出现了三次对于民主党派存废问题的争论。“寿终正寝”“一群麻烦”“鸟尽弓藏”等论调屡见不鲜,民主党派内部也出现了是继续存在还是应当解散的争论。为廓清思想迷雾,毛泽东在接见民盟中央代表时,从可以孤立敌人、齐心协力共建大厦两方面阐明多党共存的重大意义,他还用“飞鸟尽,良弓转”“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比喻来帮助人们厘清心中疑惑。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理论上作出了多党共存优于一党独存的论断,强调了民主党派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二是帮助民主党派进行组织建设。由于受到国民党长期压制与限制发展等历史原因,民主党派人数多则数千,少则数百。根据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从三个方面开始协助民主党派发展组织。第一,直接选派政治觉悟高、作风良好的党员、团员加入民主党派。第二,由国家财政拨款,帮助民主党派解决在机关行政经费上的一些具体困难。第三,划定民主党派各自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及重点。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教育、敦劝和感召下,逐步廓清了党内外关于民主党派去留的思想迷雾。中国民主促进会表示本会“有继续存在和加强组织的必要”[4],并且要继续作为统一战线中一支重要组织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工作。其他民主党派也逐渐打消了自我解散的想法,主动宣布要继续与中共加强合作,表示要再接再厉。

(四)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有效实施

新型政党制度一经确立,就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实施。在这一时期,提升新型政党制度实施力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各级政权建设。广泛吸收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职务是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有效实施的第一步。在对待民主人士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网罗各方民主人士,给与他们有职有权的工作,并且要在每一战略区域、省、大中城市中着力培养一支与党亲密合作且有威望的民主人士队伍。据资料显示,在首届中央政府委员中共有民主人士26人,占总人数的46%;6位国家副主席中有3人是民主人士;在政务院副总理中非中共人士2人。此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还在各地方人民政府中的多个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二是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商讨国家要事、国内外形势,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要方式。参政议政的形式不仅限于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还有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最高国务会议,等等。三是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们党领导开展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中,民主党派都发挥了自己的特殊作用。例如,民革中央要求其成员学习并宣传土地改革法,参与土改运动;在三大改造运动中,民建中央号召其组织成员参加公私合营运动,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等等。可以说,民主党派都能够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并支援了新中国建设各项事业,有效地提升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实施力度。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新型政党制度的复苏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等各项工作重回正轨。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协助下,停止活动十余年之久的民主党派恢复并重建了组织,开始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展开活动。同时,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着手,对新型政党制度展开了新的探索,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休戚与共、精诚合作的新阶段。

(一)多党合作理论深入发展,为新型政党制度夯实理论根基

新时期,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党在理论层面上对新型政党制度做了新的探索。一是科学界定民主党派性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全会把民主党派界定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此后,又出现了亲密友党、重要力量等提法。在198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对民主党派地位作了更为全面和规范的表述,明确民主党派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党的政党性质和地位经过几次重大转变得以确立。二是制定“十六字方针”。中共中央以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为基础来界定党际关系,代替了用阶级关系来确定党际关系的旧思路。党的十二大首次将“长期并存、互相监督”连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提,从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党同民主党派之间是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友好合作关系。“十六字方针”的提出为保持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原则,是多党合作在理论方面的新发展。三是阐述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特点和意义。例如,江泽民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论述了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并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概括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胡锦涛提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质,等等。多党合作理论的重大创新不仅使各民主党派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而且为新型政党制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引导新型政党制度向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展

政党制度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新时期,我们党引导新型政党制度实现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制度评价标准。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运行效果离不开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邓小平提出要以国家政局稳定、增进人民内部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生产力持续发展为评价基准。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从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民主、保持国家政局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完整地提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衡量标准。二是明确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规定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主要机构。四是紧锣密鼓地制定各项规章细则。例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对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遵循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作了部署,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等等。五是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党的十四大、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党的十五大分别把新型政党制度写入党章、宪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从此,新型政党制度上升到了党和国家意志高度,获得了政治保障。可以看出,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特别重视发挥制度的重要作用,突出制度的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地把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的优良传统进行制度化表达的同时又进行了科学构建。面向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发展使新型政党制度总体更加趋于理性,结构更加稳定,有效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进步。

(三)不断增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民主党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参政议政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提高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制度优势的一项重要抓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开始积极帮助民主党派进行自身建设。为方便民主党派独立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民主党派撤出我党人员问题的报告》,决定在民主党派中不再发展中共党员,民主党派中的中共党员必须撤出。各民主党派还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各自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发展成员的重点和范围。在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5年《意见》”)中,中共中央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彰显政治联盟优势、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了帮助民主党派完成自身建设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民主党派成员需要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巩固和发展团结合作关系奠定思想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中共中央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三个为主”、保持特色的原则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教育培训、轮岗交流等方式,做好成员和机关干部培养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运行制度、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2005年《意见》还特别提到了党委要特别关心并支持办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在中共中央多方帮助下,各民主党派将自身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政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为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不断提高新型政党制度实施力度

政党制度的效能需要体现在高效的制度执行力上,否则再科学合理的制度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事业不断推进,中共中央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参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举措,逐步巩固和完善了新型政党制度,调动了民主党派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经济建设方面,民建和工商联组织召开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培养就业能力”,主张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办集体企业来扩大城镇青年就业。通过兴办和整顿集体企业、合办集体企业、自办集体企业三种形式,共办集体企业1 200多个,安置待业青年近十万人。在科技教育方面,在1978年后的十多年间,民主党派累计兴办各种业余学校多达1 000多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办学内容涉及中小学、幼教师资、成人教育等,共培养各类人才140余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扶贫方面,民主党派派遣专家学者到“老、少、边”地区讲学,提供各类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智力支边扶贫,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的现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对外联络方面,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背景下,民主党派在政府和外籍工商界人士之间架桥铺路、穿针引线,创造性地把海外联谊同引进外资、人才、技术、设备统一起来,促成项目1 500余项,投资金额高达19.6亿美元。这一时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都能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有知识、有人才、联系广的优势,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十八大以来新型政党制度的日臻完善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多党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同时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开拓创新,“出新招、见实效”[5],在论述制度优势、完善规章制度、拓宽参政党建设理论视野、提升制度效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启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新阶段。

(一)阐述新型政党制度独特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新型政党制度是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相契合的制度化表征。深刻把握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是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提高制度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必然之义。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表述为“新型政党制度”,并从利益代表、共同目标、合作机制三个层面论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一是能够真实代表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规避旧式政党制度只能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弊端。二是能够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为共同目标奋斗,有效避免因轮流坐庄或监督缺失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三是通过制度化流程来统筹各方意见和建议,能够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具体而言,从语义上讲,新型政党制度中“新”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性质上改变得更好或使变成新的。而“型”的本义是“铸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叫模,用竹做叫范,用土做叫型。引申为典型、式样”[6]。现代释义则为“式样、类型、模型”。由此观之,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性质(结构、功能)上变得更加完善的政党制度模式(式样、模型)。这种更加完善体现在新型政党制度能够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方式进行广泛协商,最大程度整合各方资源,保证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心同德、同向而行、通力合作,能够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其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制度流程能够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可以说,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实现了对西方政党理论话语体系的创造性突破”[7],而且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

(二)合理谋划运行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增进政治创制能力,使政治的新结构趋于制度化,从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的过程。制度化至关重要,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进程”[8]。十八大以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战略部署”[9],先后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体系日益健全,环节趋于完整,运行机制更加合理。例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探索政党协商形式方面,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直接提出建议的制度,跟进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要建立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协商反馈机制等具体协商保障机制。《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层面对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作了详细规定,提出要加快完善包括政协全体会议协商制度、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同时,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实施协商民主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十九次主席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规则》,提出要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为委员建言献策、平等协商、增进共识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做到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以上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多党合作在内容、形式、保障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的深入发展,为新时期进一步和谐党际关系、实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三)纵深拓宽参政党建设理论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历史关节点上,相比于以往任何时期,参政党任务日益繁重,责任愈加重大,需要“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10]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性质界定、政党职能、能力建设层面着手,对参政党建设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提出了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一是科学阐释民主党派地位和性质。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2015年《条例》”)明确提出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民主党派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奋发有为,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概念正式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民主党派历史功绩的高度认可,是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二是拓宽民主党派职能。2015年《条例》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两项职能基础上,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纳为民主党派第三项基本职能,并对职能履行的内容、程序、方式作了详细规定。参加政治协商作为民主党派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路径和方式,是巩固民主党派政治地位,发挥参政党职能的新举措。三是提出“五种能力”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相互激荡、同步交织,既给我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也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冲击”[11],为切实增强民主党派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作为民主党派提高自身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参政党建设在理论上获得了空前进步,不仅有利于各民主党派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职能力,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而且对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制度效能,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是否完善,主要通过治理行为与效能来检验。”[1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促进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大课题。在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织者、领航者和掌舵者,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帮手、好参谋、好同事,通过建诤言、献良策,起到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没有例外”[13]。发挥制度优势,使之转化为治理效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据资料显示,仅2015年全年,为广泛听取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先后召开或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4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参加的协商座谈会4次。在政党协商形式方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调研协商座谈会”,专门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召开,对各民主党派考察调研的成果及建议展开协商。同时,各民主党派聚焦重大问题深入展开调研,积极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报送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多项意见和建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此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的要求下,各民主党派为脱贫攻坚工作搭建平台、提出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民主党派同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外防输入等核心议题,献言献策,报送建议多达3 600篇,为党的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可以看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格局中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起到了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汇集智慧的作用,有效保证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是维护国家秩序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牢固保障。

四、基本经验与启示

通过梳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变迁是世情国情党情,历史与现实等多个因素在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下共同催生的结果,其基本经验与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七十多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之一。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政党理论方面所作出的理论探索,新型政党制度就会缺乏理论根基;如果缺乏发展眼光,不能使之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那么也不会对民主形式有任何真正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这表明,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同各民主党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下,对政党制度所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追根溯源,在巩固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领导权、争取民主、领导方法等层面提出了多党合作理论。主要包括:根本利益同政治目标一致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需要牢牢掌握革命运动领导权;共产党需要同其他政党结成广泛联盟。列宁在考虑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之后,提出要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共产党可以同小资产阶级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多党合作要坚持求同存异、团结与斗争相结合的原则,等等。但对于在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进一步界定和维护党际关系,如何进一步将党际关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上升为制度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做过多阐释。将多党合作理论契合于实际的成功典范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从发展协商民主到提高参政党自身建设,从不断完善制度运行的体制机制到提高制度治理效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走向成熟,这无疑是在充分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基础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维护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是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政党关系是左右政党制度生成的重要因素。正如英国学者艾伦·韦尔所言:“党际关系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政党制度的动力会因党际关系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14]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政党制度都是政党关系的总和”[15]。政党关系是指在国家内部,不同政党之间以政治实力为基础,在夺取、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政治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本质是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关系的反应。而政党制度就是在经过政治力量对比、政治角逐之后,政党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固化。可以说,有何种利益关系、政党关系就有何种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关系“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所无法比拟的”[16]。这是因为,新型政党关系在利益一致、利益和谐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又秉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合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等价值取向和政治智慧,使得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关系并非为相互掣肘、恶性竞争、零和博弈,而是长期合作的相互增益关系。这种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反映到制度层面,必然会体现为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避免内耗、聚集政治共识、深化党际合作、提高制度效能、促进社会稳定、加快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以及“既充分容忍多元分歧,又充分整合多方意志”[17]的优势。因此,只有坚持维护与发展党际之间以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为基调的良好关系,才能不断促进新型政党制度的繁荣与进步。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演化发展需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同频共振

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与演化,总是“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并且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内部环境”[18]。换言之,制度的发展演进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根据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而对既有体制模式进行的调整。于政党制度而言,“没有任何政党组织能够脱离社会”[19],政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时刻受社会阶级、社会组织、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诸种因素制约。而政党制度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认同与合法性的增强,都需要适应社会的持续变迁,有目的地、积极地适应新社会目标,并且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对制度补充进新内容,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不断调适和修正。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能够具有强大生命力,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立足实际,始终扎根中国土壤,其演化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同频共振。例如,党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换而对民主党派自身性质和定位作出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后利益格局的调整加速了社会分化,要求拓宽统一战线对象来增进民主党派自身社会基础;党从经济、政治、人民福祉三个层面提出要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稳定国家政局、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衡量标准,等等。这证明了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新型政党制度并非为外国政党制度的翻版,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结果,其发展演化始终与我国社会变迁同频共振。始终坚持新型政党制度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才会促成新型政党制度范式的更迭与进步。

(四)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得以发展完善的坚实保障

政党制度既是长成的,又是做成的。政党制度既是从本国阶级特性以及人们的习惯、本能的现实需要中所催生出的无意识的产物,同时作为人的劳作成果,政党制度又可以根据目的的预先设计来得以确立。政党制度并非可以自发运转,而是需要依赖于现实的人或特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0],中国共产党就是使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持续发展完善,制度效不断提升的创造者、建设者和推动者。具体来看,作为创造者,党的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指南”[21]。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正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能够保证新型政党制度得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并以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价值准则来为政党制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设计与擘画。作为建设者,中国共产党在党际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等问题上,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民主党派贡献自身力量,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作为推动者,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无论是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实施“一国两制”方针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在党的统一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民主党派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积极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保证了各项任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可以说,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为新型政党制度的行稳致远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加强民主党派监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