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店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书店的定位

2022-11-24叶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实体书店空间

叶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图书馆,湖北武汉 430073)

高校校园书店是大学的文化地标, 也是重塑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 与高校图书馆一起滋养千万学子的内心世界。 20 世纪90年代,以北京大学风入松书店、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书店、 武大三联书店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校园书店风靡校园, 成为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21 世纪以后,高校校园书店不再继续曾经的辉煌,甚至陷入了生存困境,不少书店在一番挣扎后从高校的文化版图中黯然退场。 高校校园书店的没落令人唏嘘,但是也揭露了一个事实:传统的校园书店业态过于单一, 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型校园书店要想重续辉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而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校园书店更新发展理念,重新明确自身定位,在寻求跨界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多业态、全品类经营模式。

1 馆店融合的背景

馆店融合,即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融合发展,这种融合是深层次、多方位的,可使图书馆与实体书店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机构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推进, 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开始尝试跨界合作, 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如内蒙古图书馆与新华书店集团合作的“彩云服务”,安徽铜陵市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书店为一体的“馆店一体”模式等,在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为高校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宝贵的参考价值, 高校校园书店作为二者融合发展的平台, 其发展策略反映出馆店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 图书馆与实体书店作为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都面临着实现自身转型与创造性发展的问题,都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形式与内容,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向全社会提供更有效率和效益的文化服务, 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 自21 世纪初期开始,随着网上书店的快速发展和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实体书店陷入步履维艰的生存局面, 高校校园内及其周边的实体书店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很多校园书店纷纷倒闭。要想促进高校校园书店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发展,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7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 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在地方政府层面,2017年《河南省“实体书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出台,2019年《湖北校园实体书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国家与地方层面政策的部署为校园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与湖北省内的高校合作,成立了多家新华书店·倍阅校园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多所高校合作,建成了10 余家“独秀书房”,这些新型校园书店的出现为高校校园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中央政策的指导和部署,各地地方政府、 高校及出版发行集团等相关各方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既是促进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也为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了落地的外部条件。

馆店融合不仅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推动, 还有图书馆转型升级和实体书店生存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社会外部环境的快速发展及高校自身改革的压力,使得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优化资源结构、 创新服务内容与模式、 最大化合理利用馆舍空间和建设高素质馆员队伍等多方面的压力,转型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实体书店的建设,一时间,校园实体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有的校园书店门庭若市,有的校园书店却“门前冷落鞍马稀”。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新型校园书店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仅仅依靠网红的装修风格吸引人群,虽然前来参观的人和“蹭书族”络绎不绝,但庞大的人流量并没有转换成实实在在的销量和经济效益, 使得部分校园书店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 校园书店亟待探寻“书店+”模式,通过跨界合作,来寻求新生。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只有秉承着开放与合作的态度,接受并合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 与校园书店融合发展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转型契机。

2 高校校园书店的定位

在过去,高校校园书店以卖书为主要业务,根据所处高校的学科特色,以专业类教材教辅、考试用书和二手教材为主打,附带一些畅销书和经典名著。进入21 世纪以后,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书店迅速崛起,以优惠的价格、便捷的选书购书方式对实体书店产生降维打击, 物流业的发展使网络书店的发展如虎添翼。 2010年,京东图书以强势的姿态进入已被当当网、 卓越网和淘宝网占领、 瓜分的图书电商市场,并吸引了庞大的读者流量[1],实体书店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面临的不仅是市场被瓜分,更是自身生存危机。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实体书店和校园书店的发展,但是高校校园书店要想在重重困境下赢得新生, 还需要重新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所在。

2.1 温馨舒适的阅读体验中心

实惠的价格和便捷的物流是网上书店的优势,但实体书店可以提供的阅读体验是网上书店无法替代的,因此,高校校园书店首先应将自身定位为温馨舒适的阅读体验中心。以往,高校校园书店以图书营销为主,店内书架排列密集,桌椅相对较少,基本上没有阅读环境可言,读者的阅读体验差。网上书店的冲击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高校校园书店发展举步维艰的表层原因,究其根本,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读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2]。因此,新环境下,高校校园书店应该以阅读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书店进行空间改造和重新布局,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兴趣、爱好和感受,思考如何从读者的角度来陈列图书,对书店空间进行分区,设置图书展示区和读者阅读区,让读者在选书购书时,拥有一个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环境。

新型高校校园书店应将自己定位为阅读体验中心,将书店的大部分空间作为图书展示与阅览空间,并在装修风格中融入具有中国特色或者是校园特色的元素, 让读者更自在地在书店寻觅好书, 品味书香。例如,商务印书馆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其定位就是“浸润式阅读体验中心”,书店内有500 余m2的图书展出与阅览空间,展出国内近百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精品图书近3 万册[3]。作为新华书店在湖北省高校创建的第一家校园书店, 华中师范大学·倍阅书店在装修风格中融入了华师元素,书店中有镂刻着华师精神的立柱和绘有华师标志建筑的文化墙[4],浓浓的“华师风格”让学校师生更有归属感, 从而增加了用户黏性。 网上书店在图书市场“抢”走的读者,新型高校校园书店就要通过差异化定位,为读者提供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以强烈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吸引读者回归,达到将读者“抢”回来的目的。

2.2 全天候的阅读与学术空间

2014年4月23日开业的“三联韬奋24 小时书店”,是北京首家夜间不打烊书店,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全民阅读的生动实践。24 小时书店是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创意之举, 高校校园书店面对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学生, 学生因为学习压力需要足够安静与长久的自习空间,对于24 小时不打烊的阅读与学习空间有很大的需求。 作为高校中为学生提供阅读和学习空间的另一个机构,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受制于管理等因素,无法为学生提供24 小时不间断的阅读和学习空间,校园书店恰好可以来弥补校园内24 小时阅读学习空间的缺失, 将自己定位为全天候的阅读与学术空间。 与24 小时自习室相比,实行全天候开放的校园书店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学术空间的需求,书店温馨舒适的环境和展示的图书,还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图书馆以外的更为优质的阅读空间。

全天候的开放不仅是增加了夜间的几个小时营业时间,为了确保夜间读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书店要增加夜间值班人员并提升安保服务水平, 为了提供舒适温馨的阅读与学术空间, 就要解决书店内的夜间照明等问题。 虽然全天候阅读与学术空间的实现需要大学校园书店做出很多规划,但是,目前已经有大学校园书店在探索实践。 201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开业的 “华东师大出版社24 小时阅读空间”,在建设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全天候的阅读与学术空间,实行24 小时开放[5]。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中心在多部门协调配合下, 全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增加监控设备,实现书店内24 小时360°无死角监控,在2019年实现了24 小时开放[6]。 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的道路上,全天候阅读与学术空间为其点亮了一盏深夜的明灯。

2.3 自由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

空间服务是高校校园书店的优势所在, 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阅读的学习场所, 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和知识创新的重要空间,因此,高校校园书店还可以将自己定位为自由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文化讲座、 阅读分享会和读书沙龙等途径来挖掘与延伸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例如,举办文化讲座或学术讲座,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校区之间的师生聚集在一起,参加活动的读者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迸发灵感、获取新知识、产生新价值。邺架轩阅读体验中心就通过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知名出版社或知名学者,合作举办“邺架轩·作者面对面”系列活动,将书店打造成为连接读者、作者、专家学者、出版社与图书馆的文化交流平台。

高校校园书店还可以借助身处高校这一天然优势,成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就曾以大夏书店为平台,开展心理学经典导读活动,将校园书店打造成高校的“第二课堂”[7]。每一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书店还可以邀请大学生团队,制作带有本校元素的校园文创产品,相较于校外的设计团队,本校大学生设计的产品更贴近师生需求, 既有助于吸引读者,提高营业额,还有助于传播校园文化,增加师生和校友的归属感。华中师范大学·倍阅书店与校内创业学院合作, 专门在店内设置了校园文创专区,用来展示和售卖学生们的创业成果、产品[8],获得在校师生和校友的广泛好评。

2.4 “互联网+”的超实体书店

传统实体店拥抱线上、 拥抱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高校校园书店作为实体书店,拥有可供读者阅览学习的物理空间和大量看得见、 摸得着的展示图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增加网上购书的功能,实现店内自取或者送书上门的服务,将自己定位为集传统书店、网上书店与图书定制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超实体书店。 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已经开始探索“实体书店+互联网”(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提供“网订店取”,为师生提供线上营销、线下体验、交易方式多样化的服务[9]。

在技术日渐发达, 个人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的时代, 为读者提供图书个性化定制也是高校校园书店实现自身服务价值的切入点之一, 书店可以探索尝试开展POD (按需印刷,Print on-demand)模式。在政策的支持指导下,一座座新型的大学校园书店陆续出现,这些书店往往是由出版社、大型书城或新华书店等出版发行单位与高校合作开办的,因此,书店可以依托其背后的出版发行力量, 尝试在店内开展按需印刷服务等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依托2017年华理社与当纳利合作的关于绝版、断版图书按需印刷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可按照读者的需求印刷绝版书和断版书, 就是按需印刷的实践。

3 结语

根据国家政策中“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的要求,在未来数年间,我国高校校园书店的建设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期,但是,校园书店存在的明显短板,如经营收入难以平衡过高的人力成本, 大部分书店除了店面收入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校园书店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校园书店要想迎来重生与新生, 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克服“短板”,弥补不足,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指导转型升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探寻跨界合作。在国家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相信高校校园书店会与阅读的空间一起, 重新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进而重塑辉煌。

猜你喜欢

实体书店空间
知识图谱的候选实体搜索与排序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最美书店
在书店
关于推动实体书店经营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