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述评

2022-11-24朱周卓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二语话语学习者

朱周卓玛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100)

1 研究背景

中介语和石化的定义,“中介语”由美籍现代语言学者Selinker 在1972年首先提出,而“石化”则是指话语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后, 学习能力和话语技术水平都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后退的语言学习现象[1]。这一现象在二语习得及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且普遍存在,包括成人以及儿童的二语学习。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们审视二语习得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极大地推动了二语研究的发展。

本文整合前人的研究, 梳理了有关于石化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包括对石化的不同定义、研究不同角度及目的,拟探讨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2 研究现状

2.1 研究内容日臻成熟

2.1.1 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趋于完善

语言学家Selinker 对石化现象的阐释应用最为广泛,也不乏其他语言学家对石化进行描述。如后续科德在1971年提出“个人特意方言”、后来的“学习者方言”、奈姆瑟1971年提出“近似系统”等,都是对石化现象的笼统描述[2]。

后来的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做出解释,《朗文现代话语知识教育与运用话语学辞典》中认为“石化”指的是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学习者不适当的话语特性在话语知识教育过程中逐渐固定僵化, 最后永久地变成了学习者讲或写某种话语的方法的话语知识教育现象[3]。

朱淑华、陶桂凤[4-5]综合前人定义,对话语石化现象也做出了广义界定, 指出话语石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学习者学习进度的停顿不前, 又或外语学习水准的回落;另一方面,也体现为一些较不地道的目的语以语言形态反复或阶段性发生, 并界定了石化现象普遍存在、持续而排他等5 个基本特征。

2.1.2 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理论不断更新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应用最为普遍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如下5 种:

一是,Selinker(1972)归纳的5 个过程:(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笼统化。 二是,Ellis(1999)在Selinker 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的内因说和外因说;三是,Krashen 和Ellis 根据语言习得过程,概括出5 类:(1)输入的数量不足;(2)目的语质量不合适;(3)感觉过滤效果;(4)对目的语输出过滤;(5) 目的语变异的习得。 四是,Vigil 和Oller 提出“交互作用说”,试图从人类交际反馈的视角来理解石化现象的形成。 闫娅文(2013)及Schumann 提出文化适应模式, 从学习者的情感如态度、动机进行解释,强调文化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五是, Krashen 的“语言输入理论”。

除以上5 类前人总结的理论依据, 后起研究学者们对石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也日益深入。

赵萱[6]认为语言因素、发展因素、场景因素等因素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会导致语言成分变异从而产生石化。

李刚[7]列举了生物学模型、社会交际模式和文化适应性模式三种模型的理论依据, 并指出了第二语言石化现象主要是受生物学、 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因素输入缺失、语言环境缺失、人文疏远因素、文化适应性缺失以及自身的情感因素等影响而产生。

张超锋(2011)从形成石化现象的内在原因来剖析, 认为石化形成的具体原因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相关,主要是分为年龄、动机及能力三个方面。

李晓岚[8]、肖惜(2012)认为除了理论模式还可从文化解释及语言的变化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文化解释方面, 他们认为是否具备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是决定学习者能否掌握目的语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指语言本身在不断更新, 而大多二语习得者受学习环境制约, 无法切身接触到目的语的实际运用状况, 导致语言习得者所学语和实际母语使用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发生偏移,出现石化现象。

杨连瑞[9]、纪璐及李绍鹏(2015)围绕中国石化研究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Han(2009)提出的选择性石化假设(SFH)和界面假设,并以此对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因素做出预测和说明。

张志荣[10]认为,中介语言的石化现象受其内在原因影响的同时又受外界原因控制, 所以语际转移与语内迁移也是学者们在探究语言石化的原因时必须考察的主要原因。

季雨薇(2020)认为,教学者的教学策略单一也是导致出现石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传统二语课程中,大量单向而枯燥的“填鸭式”输入使学生缺乏复习的兴趣, 也因而促进了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2.1.3 对二语教学的启示逐渐完善

按照中介语的主要研究脉络, 学者们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师如何防止石化、有关石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两个角度。 如欧阳琨(2011)、季雨薇[11]等提出教育中要把握外语言教学的关键期, 要面向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普及和推进外语教学,并提出了具体的语言学习目标;丽娜(2012)则认为, 培养正确对待中介语和学习者的错误的心态,更有利于对教学者石化现状的处理。

除此之外,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创新性建议,郭梅[12]提出将石化的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石化, 增加学习者的敏感度。 王丽欣(2016)则认为文化因素影响二语习得,为学习者延伸文化知识十分有必要。

还有学者从测试、教材、有关部门等角度给出建议。 束定芳[13]认为对外语测试制度进行改革是防止语言石化现象的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朱秀芝[14]和姜晓雯(2013)则看重语言测试改革,认为,只有出题方式和考查方法等多样化的测试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口语掌握能力和口语水平, 缓解语言石化现象的出现。 黄春蕾(2011)则从对外课程中所采用的课程写作与课程设计视角,提出:一方面课程写作必须强调课程语言的真实性和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设计应当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有利于老师进行课堂教学。 欧阳琨(2011)则建议有关部门应对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等进行严格考核,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筛选选派工作,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高层次水平, 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保障。

启示角度也从教的角度延伸到学习者。 朱青菊[15]认为语言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认识到教育内因所起的关键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主动寻求各种途径,通过各种练习吸收目的语语言特征,避免过多地依赖母语或借助体态语言。 陈春华(2015)认为学习者个人要努力消除情感障碍,要正视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调整心态很重要。 刘蓓[16]认为学习者首先要端正外语学习的态度, 认识学习外语的意义以增强学习外语的信心,加大输出训练;其次要培养融合型学习动机, 学会运用有效的策略方法以求有效避免语言石化。

2.2 整体研究方向扩宽

2.2.1 研究角度多样化

丽娜(2012)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维度对中国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的分析展开剖析。 刘蓓(2017)、侯婕(2015)、张晖、刘彦峰(2014)等学者探究语音石化现象的成因, 以及学习者表达错误具有的共性特征,以探讨语音石化的应对策略。 谭凌霞(2012)、李爱琴(2013)研究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原因,以求克服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对策。还有学者以其他为切入点,如覃晓琪(2013)基于心理认知角度对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进行探讨, 探析中介语石化的心理认知基础和过程、 影响石化的心理认知因素,最后提出防止石化的建议。

2.2.2 探讨整理石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有学者回顾了石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关于石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1)运用的理论基础亟待完善。朱淑华和陶桂凤(2012) 对较为广泛阐述的几个理论分别做出评析,首先生物论, 认为该学说只从生物准备的角度对人类第二语言发音的石化现象做出解释, 而对其他方面如词汇、语用等层面的石化现象不能进行解释,不为全面; 其次Shumann 所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和生物论主张石化现象是永恒的相互对立, 所以它只是石化现象形成的诸多因素之一, 而无法解释为其他的石化现象。

谭春(2015)认为随近几十年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今后的研究需考虑要与新近学科进行综合利用,建立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石化研究框架,对语言石化的形成过程做出了说明。

虞甜甜(2016)认为,上述的假设均有其存在的必然合理性,但缺少相应的科学解释力。 她认为schumann 的语言社会历史文化适应假说对一个学习动机很强烈、但热爱目的语社会文化而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就缺少了一些说服力。

(2)研究方法有待加强。 陶桂凤(2004)认为,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分析,如电话访谈录音、话题讨论等,用实证数据对受试者的语言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李晓岚,肖惜(2012)认为,在对20 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中,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对个案的研究和纵向的研究上, 对石化现象的理解则缺乏独立性和全面性。

杨连瑞、纪璐及李绍鹏(2015)认为,纵向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之间的中介语言发展状况有一种动态、长期的认识,纵向研究将具有一定说服力。

左静妮(2016)认为仅重视测试受试者的语法知识是不足的, 而形式上是否准确只是断定某语言结构未石化的一个方面, 因此研究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

3 研究状况的不足

3.1 研究内容有待完善

大多数学者对石化现象的研究方向不平衡,对成因的探析比重较多,对特征和分类的探究较少;以分析石化原因延伸到给出教学启示为多, 而以研究分类和特征作切入点给建议的研究较少。 如,以Selinker (1972)以辐射范围为标准分石化为个人石化现象与群体石化现象为例, 但针对个体石化现象这类石化现象教师该如何应对的探讨较少。 又从化学性质上分成短期性石化和永恒性石化。 那么针对短期性石化、永恒性石化在学习者身上如何判断、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等的研究还较少。

此外谭春(2015)认为,关于语言上的石化是不是只有概念层面固化的外在表现, 而石化又是不是会在其他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上出现,出现时具何种特点又如何解决等问题也值得分析。

3.2 研究目的不够全面

在教学启示上尚有深入和完善的空间。 朱瑶瑶教授(2011)认为母语干扰是语言石化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因此降低母语影响的最好方法是对目的语的大量输入。 张超锋(2011)、陈立丽(2011)、丽娜(2012)及黄春蕾(2011)都认为输入对于学习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帮助学习者接触最优输入对提高学习者二语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但在强调输入量的同时, 输入的质量与数量如何平衡、 在优化课堂语言输入的同时如何兼顾文化导入,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技能课、不同阶段的学习者, 教师又该如何调整输入的量等的相关建议还不够具体,建议是否广泛适用有待考量。 另外,学者如田建林教授(2017)则指出,学习者必须在有意义的话语交流中运用自身丰富的话语知识, 而学习者的输出则在获得更高层次知识中起着关键作用, 输出的问题也需进一步探讨。

4 研究现状思考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的建议侧重点逐渐从“教”转向“学”,从强调教师的作用,到强调学习者自身。但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历时性研究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消解石化的实证研究, 拓宽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实践得出的数据与实验结果作为研究支撑,丰富研究内容。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教学启示上, 应当从更加联系现实、贴近教学实况的角度,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 以及学习阶段两个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将研究建议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细节化。把取得的研究成果落实并反映到课程编写和教学实践上,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课程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化, 以求在未来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有更加明晰的应对方案和更加灵活的思维借鉴方式来应对相关问题。

5 结语

石化现象是外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般现状,认真审视这一现象有助于减缓石化现象的出现。 前人对中介词以及石化的深入研究从它的含义, 特征以及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使用都有了一个普遍而深入的认识, 这对新时代的外语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但它在理论依据与实验分析的研究方面都还存在缺陷,如科研方式上缺少历时性研究,研究工具较为单一等。 所以,在今后的语言学习、教育或科研等工作中,都应进一步关注中介语言的石化现状,对避免石化的可能路径加以探讨, 从而进一步认识中介语言、了解石化现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教学, 乃至防止和减轻语言石化问题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二语话语学习者
画与理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