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研究

2022-11-24欧阳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潮文学作品文学

欧阳帆

(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文学,是生活的再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影响, 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从世界视角来看,各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都有其独特的缘由, 也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对这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更进一步走近世界文学。在世界重点的文学现象中,日本的物哀思潮就是较为典型的体现。 这种在日本独特地域特色和兼收并蓄文化发展历程影响下产生的文学思潮, 是世界众多文学思潮中普通但又特殊的现象, 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学历程和文学规律。当然,对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的研究, 也是为了更深地了解日本文学,掌握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的影响。

1 物哀思潮概述

对物哀思潮概念的把握先要从研究“物哀”一词的内涵入手。在探讨日语语境下的“物哀”内涵之前,有必要对中文语境下物哀内涵理解的偏差分析进行解释说明。在中文语境下,读者之所以会对“物哀”产生较大的理解偏差甚至错误,主要就在于“哀”字上。因为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环境下,“哀” 字经常被认为是悲哀、悲伤的意思,那么“物哀”就被理解成为诸如睹物思情、观物伤怀的意思。加之部分日本文学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含有悲伤之情的内容,导致读者和观众会将“物哀”理解为不好的词汇。实际上,“物哀”一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翻译的因素。 在日语语境下,“物哀”对应的日文是“もののあわれ”,这其中“もの”翻译为汉字就是“物”,“あわれ”翻译为汉字则是“哀”字,故而就产生了“もののあわれ”=“物哀”的认知[1]。

关于“物哀”含义的把握,需要回归到日语语境下, 合理的途径就是从日语著作中寻求答案。 在这里,可以借鉴本居宣长撰写的《源氏物语》(《源氏物语玉の小栉》) 注释进行参考。 在该书中, 作者将“哀”(あわれ)的原意解释为:听到、看到或遇到某种情况时,人因为心有所感而发出的一种叹息声,类似于汉语语境中的“啊! ”“哦! ”“呜呼”之类的感叹词。例如,当人们看到美丽的花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啊,好美啊!”的感叹,这里“啊”就是“あ”。根据这部书中对“あわれ”一词的解读,可以将“物哀”理解为有感而发的一种心情或者语气, 指的是人被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或者正在经历的现象所打动、触动。

在理解了“物哀”并不是一种悲伤的词汇后,就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进行理解和把握[2]。当然,关于“物哀”,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日本江户时代萌发的一种文学理念,主要指的是“真情流露”,也可以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这里对“物哀”的理解就近似于汉语语境中“哀”的意思。 “物哀”也就可以理解为当人接触到外界事物时, 自然而然所产生幽深玄静的情感就是“物哀”。 其中,“物”指的是具有客观性的“物”,而非指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具体的“物”,“哀”则是指看到客观性的“物”后来自内心的一种叹息,“物哀”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人之感动”,这有别于个人看到事物时的一种主观感触。

2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产生的原因

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文学中之所以产生物哀思潮, 主要得益于日本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兼容并蓄的思想和生活习俗。 同时, 在长期文化发展中对世界范围内先进文化的吸收,也是日本物哀思潮产生的重要原因所在。根据这些情况, 可以将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3 点。

2.1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世界其他文学流派或思想,但日本文学在产生之初,主要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而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到了日本文学的产生。一方面,日本的自然景观丰富。从地理状况来看,日本虽然国土面积较为狭小,但海岸线较长,海岛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国拥有广阔的海洋视线,能够观望四周的海景。 同时,该国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 使得各个海岛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广,岛上火山纵横交错,且存在较多因为水汽蒸腾而形成的温泉, 使得人们生活在长年雾霭环绕、视觉朦胧的景色之中。 另一方面,日本的自然灾害威胁较多[3]。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长期以来经常遭受地震的威胁,加之临海的情况,很容易因为地震而引发海啸。同时,临海的情况也容易频繁遭遇台风的袭击。因此,日本人内心有一种焦虑感和恐惧感, 担心突然而来的自然灾害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抵御的创伤。在上述两种情况中,丰富的自然景观使得日本人具备较为独特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审美情趣和观念,而面临较多的自然灾害威胁,致使日本人的头脑中普遍持有朝不保夕的悲凉感, 这两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思想使得人们在内心存在较强的“物哀”思想。

2.2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作为日本重要的邻国, 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关史料显示,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与中国产生正式的交往。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就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予其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的印绶。到了唐朝,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就更加密切。相关史料显示,唐朝的200年间,日本正式派遣的遣唐使来中国就有12 次之多,另有6 次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的情况。 这种频繁的交往,使得日本有机会接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教化和熏陶。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对日本物哀思潮产生影响比较大的应当是道家思想。在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将道家的相关哲学思想作品带回本国, 使道家思想在日本得以被认识、接受和推广。 在文化领域,道家思想除了直接影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创作思想和行为外, 还对日本的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改变了文学领域的文化环境,使道家提倡的玄学文化等文化内容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遵循[4]。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社会发展中开始强调人格至上,尊重人的发展,随之形成了明显的以发挥自身个性、 表达艺术思想为特点的文学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作家开始通过文学创作行为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感触和理解,以细微的笔法描绘自己所感知、认识的现实社会,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源于现实社会,又超脱于现实社会的文学行为中,日本部分作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物哀思想、 注重自我直观感受的文学作品表达。 当然,除了道家的思想以外,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关于生命短暂和道路坎坷的感慨悲凉之情也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也许正是中国古代文人通过文字表达个人悲哀、凄凉、无奈之情的行为和现象, 启发了日本人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想法与灵感。

2.3 日本文化的影响

虽然日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日本没有本土文化。恰恰相反,在多种外来文化的融合影响下,日本形成了更为开放的文化,这可以通过日本历史上的几次改革看出。在众多文化,以及日本本土自然、人文因素的影响下,日本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的文化观念, 认为人类应当尊重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要在内心怀有敬畏自然的态度,以亲近的感情对待自然万物。 同时,除了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外,日本人还深受佛教中关于生命的观念影响, 逐步形成了悲悯的情怀和观念, 对待苦难往往会显露出悲伤空寂的情感。日本的这种对待生命和自然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认知, 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折射到文学领域,就是敬畏自然和珍惜当下的物哀思想[5]。

3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日本物哀思想的产生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且这种作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渗透、逐步融合。 也正因如此,日本物哀思潮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具体来说,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哀”向“物哀”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1 “哀”思想的形成阶段

“哀”思想,是物哀思潮的特点和核心,其真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与平安时期。 虽然在这一时期之前,日本的美学领域已经出现了“哀”的审美理念, 但当时所对应的思想主要是关于太阳神与自然神的内容, 即人在太阳神与自然神的感知下逐步形成的“哀”理念,是人的一种原始感知。 并且,这种情况下的“哀”理念是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产生的,与现代广泛采纳的“哀”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

关于“哀”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借助日本文学中的《万叶集》进行求证。 该作品主要收录了公元7 世纪后期到公元8 世纪初叶70年间日本出现的典型诗歌。 这一时期,受国家制度改革的影响,日本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作品和名家辈出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万叶歌的表达方式也逐渐从之前的注重客观叙述转变为以主观抒情为主, 文学作品中也逐渐出现了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感伤的语言。 例如,《哀世间难住歌》中就写道:“世间烦恼多,何事令人莫奈何? 最是时难住,岁月流如东逝波。 人生已苦短,紧逼又有数波折;生老复病死,忧愁种种相缠磨。”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管窥到创作者对生命曲折的悲悯之情。

3.2 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演变阶段

如果将“哀”思想理解为人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话,“物哀”则进一步细化了人“哀”的原因和对象,即“物”,并且,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自然物。 当然,从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阶段和过程。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物”上,文学艺术领域也开始以物语论为中心,这促使前期形成的“哀”思想向“物哀”思想演变。 例如,在作品《源氏物语》中,将《万叶集》中所蕴含的“哀” 思想融入了自然物的描述和感情表达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物”的思想感知内容,使“物”与赞赏、爱怜、同情、共鸣、哀伤、悲悯等与人的情感相关的词语关联起来,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文学思想[6]。

3.3 “物哀”思想确立和成熟阶段

在经历平安时代中期的发展之后,日本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物哀”的思想观念,而这一观念在随后的镰仓、南北朝、室町而至江户时代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发展, 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物哀思潮。对这一阶段的掌握,可以以《源氏物语》为参照。 《源氏物语》是以日本平安王朝超全盛时期为背景对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进行的描写,虽然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无常感和宿命思想,但其真正表达的是小说中潜藏的“哀”思想。 当然,《源氏物语》作为一部小说作品,其中并没有直接对“物哀”的思想进行明确的解说,而只是含蓄地进行了表达。在后来的江户时代,文学批评家本居宣长从理论的角度对“物哀” 思想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界定,“物哀”也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美学理念。而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中的“哀”并非仅仅代表一种“悲哀”情感,而是指人的多种心绪,包括喜怒哀乐悲恨等,即人对自然及人生世相丰富的情感体验观点, 也成为感知和研究“物哀”思想的重要依据。 伴随着“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逐步应用, 这一思想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潮, 成为众多文学创作者遵循和吸收的创作思想和手法。

4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发展的影响

经历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转变,再到“物哀”思潮发展,逐渐成为日本文学领域的一种典型性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对日本文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下面就分别从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两个层面对物哀思潮的影响进行剖析。

4.1 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日本文学思想风格

通过对物哀思潮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 物哀思潮是伴随着日本较长一段时期的文化发展的, 是从文化发展中逐步发展和独立出来的一项内容。在这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中,独特的自然风土、民族文化,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引入和吸收,使得日本的文学思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对应到物哀思潮之中,就是从无到“哀”思想,从“哀”思想到“物哀”思想,再从“物哀思想”到“物哀”思潮的发展。 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后,这种“物哀” 思潮逐渐成为日本文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点,并衍生出了诸如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气质。以《源氏物语》为例,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该小说被视为日本“物哀”思潮的代表作。全书中出现的“哀”字达到1 000 余次,而“物哀”一词也出现了14 次,这种在文学作品中频繁提及的词汇充分表明了平安时代起,日本文学领域出现的物哀思潮及其对日本文学思想的影响。当然,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物哀思潮也成为日本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力量象征[7]。

4.2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文学审美体系

除了通过“如何创作”来影响文学创作者作品创作的思想和行为以外,物哀思潮还对文学作品读者的文学审美认知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如何审视一部文学作品”。 关于如何审视的问题,本居宣长给出了从“物哀”角度入手的看法,即注重真情实感,提倡人们按照自己内心的真正感触来理解触碰到的、听闻到的、观察到的外界事物(主要是自然物)。 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通过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法进行的内容描述,具有含蓄性和抽象性,而物哀思潮给出的文学作品审美方法就是关注作品中的“物”,以“物”为线索来把握人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作品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显然,这也构建了日本文学领域较为完善的审美体系, 使读者在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能够把握重点,掌握要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 物哀思潮作为日本文学领域中的一种典型思想和理念, 是在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学观念,以及吸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美学理念。在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这一思潮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局部到体系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程中, 物哀思潮也逐渐从一种简单的思想演变为重要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思想。 对于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的研究, 为我们准确把握日本文学中的要义和主线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使日本文学研究尤其是物哀思潮的研究有了更为翔实的信息参照。

猜你喜欢

思潮文学作品文学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文学作品与数学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