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战略思考
2022-11-24岳爱武
岳爱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4)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纵深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的观念革新、文化进步,而且为异质性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使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角力更趋激烈,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调控、引领、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困难。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23为此,深入阐释网络空间的话语特征,多方探析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全面把握其建构的立足点和发力点,不仅有利于夯实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一元”指导地位,而且有助于防范、化解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和侵蚀,进而全面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整体安全。
一、网络空间的话语特征
(一)现实性与虚拟性相融渗的话语交织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在网络社会这一虚拟世界中,人们利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社会交流交往活动,形成了表面独立的社会结构与运行系统,但从本质上说,它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是社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需求场域的深度延展,是“包括线上社会和线下社会两个社会空间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2]。 在“线上社会”,通过“人—机—人”的交互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社会一系列或真实或超越或背离的虚拟,而在“线下社会”,社会民众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线上”思维模式和行事行为的浸染。 首先,从网民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向度来看,网民要适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融合递展,必然要了解网络技术的生成逻辑,把握网络技术的发展理路,遵循网络技术的运行规则,通过“技术和符号”出场,是真实的以符号为特征的虚拟实在;其次,从网民与网民间的社会关系向度来看,网民要实现网络上的社会化,必须借助“人—机”模式进行交往实践,通过彼此相宜相通相悦的虚拟平台进行以信息共换、资源共享、精神共通为内容的互动实践。 在这种“人—机—人”交相互动中,网民以现实社会为蓝本、以信息技术作保障、以虚拟交互相融合来施行网络社会化实践,在现实个体和虚拟个体交流、交织和融渗的向度上表达话语样态。
(二)规范性与自由性相割裂的话语失衡
网络活动中,网民能否养成网络社会发展秩序所内蕴的理性自觉、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诉求,是检验网络空间话语成效的重要标尺。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者具有理论知识、政治觉悟和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优势,往往天然充当一种教育主导者的角色。 而网络时代,“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系中脱离出来”[3],并以“时间的虚化”“空间的虚化”“自我的虚化”来摆脱地域和权力等社会关系的束缚以及现实社会规范体系的约束,在一个“没有中心、超越国度的世界,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络空间活动表现出自由、民主、平等的特征”[4]。 这种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无序追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价值规范存在边界冲突。 同时,网络空间中部分网民的道德水平、道德自律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多样社会思潮渗透和多种价值诱导,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虚拟空间发展的秩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内在要求,我行我素,自行其是,常常打破规则,屡屡突破边界,严重危及网络空间安全秩序。
(三)广泛性与碎片化相矛盾的话语分离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公开性使得网络信息的呈现具有理论上的完整度,那么在话语表达上是可以既体现广泛性又避免碎片化的。 但事实上,摆在世人面前一个不争的现象却是:网络话语广泛性与碎片性的矛盾是普遍的真实存在。 “广泛性”意味着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民对于各类信息的获取快速且便捷,同时拥有相当程度的话语自由,因此网络话语包含的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碎片性”是指网民在对网络话语进行生产或接收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其完整的内容,部分话语在生成过程中会被主动碎片,即“话语对现实的表达往往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反映,而是通过选择、加工的方式将某种霸权的意识形态渗透到话语中,进而影响民众”[5],同时,话语在接收过程中也发生了碎片化。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人们习惯性地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渠道,使得“浅层阅读”“表层阅读”愈发成为网民的话语接收方式,面对大量繁杂而爆炸式的信息,网民只能进行碎片性接收,并且在二次话语生成中将这些“碎片性”话语进一步扩散。
(四)理智性与情绪性相对立的话语冲突
现代社会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升,人们能够更为理性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面对发生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学会运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接受和批判。 “只有理性化、合理化的言论才能真正体现公众的利益诉求,代表公众的意志,反映公众的利益,才具有可靠性。”[6]为了能使话语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内容生产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权威式话语认同模式难以被接受,那么在网络空间的平等对话机制下,理智性是构成话语认同的关键。 但是,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又打破了传统社会人情、关系、身份等的羁绊和约束,网民的言论则会超越现实社会中传统的话语构建逻辑,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过激、偏执、狂热以及混淆是非等情绪和行为倾向”[7]。
二、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宣传的影响力
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在网络空间中牢牢掌握其话语权,关键在于其话语宣传主体能否发挥有效作用。 一般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宣传主体包括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正规军”和以理论学者为主体的“民间智库”,他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多存在着传统的“偏好”,即以政治性宣讲和理论性阐释为主,对人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教育。 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这种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失去了现实影响力。 首先,网络阵地的纷繁复杂使得话语宣传主体无法将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输送到各个网站、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去;其次,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意味着网民可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的自主性,尽管话语宣传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铺天盖地,网民仍能做到对其充耳不闻;最后,网络话语有别于传统话语,话语宣传主体运用的传统宣传形式在网民看来过于严肃、陈旧,与网民崇尚的“娱乐文化”“快餐文化”产生了脱节,自然失去了对网民话语宣传的有效影响力。
(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阐释力
网络新媒体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的特质,即“由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导致的去中心化特征日益明显,人人在互联网上都拥有平等说话的权利,表面地实现了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平权化”[8],“这种表达方式与注重规范性、严肃性的传统政治话语、文件话语之间产生巨大反差,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9]。 网民通常凭借自身的意愿对意识形态采取全面或片面的接收,片面地接收就是网络话语“碎片性”特征中的主动性呈现,使得网民无法全面深刻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蕴,从而削弱了这部分话语的阐释力。 同时,这种“碎片性”也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二次传播过程中,部分西方敌对势力为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片面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读”,致使“嵌入”后的网络话语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间被人为地添置了“话语围墙”,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贴近民众、融入民众所熟悉的文化语境增加了难度,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力。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公信力
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 西方敌对势力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 并且把它作为‘西化’‘分化’‘丑化’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工具,对社会主义国家发起舆论攻击, 大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张和观点,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中国的民众产生了较大影响。”[10]诸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重点反映资本主义内在精神的意识形态,通过“技术鸿沟”优势渗透进中国网络空间进行价值宣传,这些带有浓厚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在宣传过程中极富政治迷惑性。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学会对自身进行“包装”“改造”“拼接”,在话语内容中加入中国元素,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却用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提供解决思路;在话语传播中,开始谋求与中国“网络大V”合作,建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代言人”,严重侵蚀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
(四)网络建设及治理的滞后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力
相较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一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载体受限。 中国目前在网络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网站、网页的影响力不强,网络环境被污染,网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势必会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民中的传播。 二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技术保障不足。 在网络条件下,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先进,依托的信息资源越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才能越科学化和信息化,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然而,“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11]。 三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受到制约。 主流意识形态要在网络条件下充分实现自身话语权,必须拥有大量的受众,然后用自己的理论观点教育、影响这些受众。 而网站建设滞后、点击率低、受众少,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立足之本
由上观之,当代中国要在这场抢滩登陆战中占有主动和赢得先机,促进网络意识形态正向发展,就必须根据世情、国情、网情的现状、变化和发展,根据网络话语的生成逻辑、发展逻辑、运行逻辑来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全面夯实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立足之本。
(一)加强话语内容的理论创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础
“技术改变社会,而引领技术的永远是思想和旗帜。”[12]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上要获得广大网民的认同,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实践诉求,即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3]。这要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把握“文本”与“时代”的张力。 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4]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更需要构建具有时代发展特色的诸如“中国梦”“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内的一整套富有创造性、引领时代发展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体系。 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作为理论思维成果、社会理想、革命学说,它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 它的产生、演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依托的。”[15]这明确告诉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内容创新,必须从实践的维度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证话语体系创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掌握批判与建构的关系。 理论创新既要积极反思理论自身发展方面的不适应,勇于关注现实社会,针对具体实践进行创新和建构,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公开地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等网络错误思潮进行大力批判。
(二)凝聚共识,发挥意识形态“社会水泥”的黏合凝聚功能,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关键
话语一经形成,便蕴含了自己的意义版图,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葛兰西曾经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16]这种“水泥”作用,主要通过理论上阐发社会制度的先进性与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将政治主体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普遍化、内化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巧妙而隐喻地将人类性话语和阶级性话语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就意识形态本质来说,它是“集团性话语,它并非个人从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本质确实是‘灌输’。 但是,最佳的‘灌输’是使国家的需要转化为公民个人的追求”[17]。 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网络内容建设的实施,透过这一“引领工程”,妥善选择一个既符合时代特征,又恰切中国人理解的话语表达方式,既符合中国重视德教、德治的优良传统,又将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紧密熔铸于一体,且能在通俗、浅显的言语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将国家意志内化为个人意志,同时又将个人意志上升凝聚为国家整体意志,使外部“硬灌输”变成内外结合、显隐共生的“软灌输”,最大限度地网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引力,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18]21-22为此,一是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秉承“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9]199的话语创新原则,着力原创性,强调民族性,聚焦时代性,提升专业性,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是坚持以深化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问题、党长期执政面临的实践问题、世界形势发展嵌带的国家安全问题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运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运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26。 三是大力推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20]342,更是学术的生命力和价值性所在,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原生态标识、时代感印记和标志性成色的学术概念,全面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底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是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重点打造一批彰显国家急需、特色明显、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群,更好阐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更好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四)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保障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标识,亦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依法管网治网,首要的工作是要完善网络立法。 习近平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21]首先,需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发展规律,进行合规律性的全面系统设计,坚持立法过程程序化、立法决策民主化,观照重点领域,注重重点行业,着力在惩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方面的立法。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一方面,“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治理强大合力”[20]221;另一方面,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最后,坚持党管媒体原则。 坚持全党、全员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态度坚决地抵制错误思潮。
(五)发挥互联网的融合驱动效应,树立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旨向
网络社会中,媒介技术凭借无与伦比的强大传播与渗透能力,“深深影响着社会大众的认知、态度和信念”[22],一方面,它以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信息、民主政治和日常生活气息以及诽谤、虚假等信息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内容,肢解了传统的、相对静止社会的生活共同体;另一方面,“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3]。 为此,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契机,重新构建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让人们重新踏上一条航船,共同面对网络的危机与挑战,重新回到相互信赖、彼此依存的空间状态,诚如习近平所言:“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 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24]
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着力之点
推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建构,一方面要着力于话语建构主体与话语建构内容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网络话语权竞争,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通俗化、话语的阐释力度、有效整合媒体信息资源以及发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集群优势等具体领域全面发力。
(一)敢于亮剑:主流媒体要主动参与网络话语权的阵地争夺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19]220这个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9]325。 首先,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 切实做到做好做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堡垒和坚固屏障,决不给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其次,积极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一方面,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度和影响强度,形成与错误言论抢夺声势、抢占阵地的势态,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掌握网络新形势新动向,加强预警分析,在关键时刻、重要问题上做到不失语、不缺位。最后,做好网上网下协同联动的正面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运用多媒体新技术手段,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态势。
(二)善于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敢于通俗化和形象化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9]218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就是语言表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通俗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受众面很广的传播平台具有天然的“草根”气质,势必决定了要想赢得“草根”的信任与拥护,必须像草根一样思考、说话。 因此,只有贴近“网情”、贴近“民情”、贴近“对象”的现实需求——诸如对象的心理状态、情感诉求、利益关涉,才能使话语的适度增强、话语的力度精准、话语的温度穿透,进而捕获人心、得到认同、形成共鸣,收获最佳成效。 同时,善于改善话语言说的技巧,不仅注重话语的生动活泼,而且注重话语的亲切自然;不仅学会引经据典,而且还善于喜闻乐见;不仅要求情理交融,而且要达到通俗文雅。 诚如习近平所言:“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25]
(三)深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强化现实解释力
理论工作除了宣传教育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将研究重心前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释疑解惑。 伴随社会转型的加速、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拓展,衍生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问题、剥削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等问题做出令群众信服的解释”[26],叠加于房价居高不下、物价涨幅过快、城镇就业艰难、收入差距悬殊、发展有失均衡等“负面”社会现象,致使一部分不明事理或者利益受损的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迷惑,同时,这部分人也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或者组织利用。 这就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面对,以自己的理论学养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对群众阐释清楚现状、解释清楚原因,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心态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情况。
(四)精于整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注重发挥集群优势
习近平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7]这场变革致使一部分传统主流媒体由于融入迟缓,“一呼百应、一锤定音”的优势被削弱,信息生产发布的“刚性垄断”地位被打破,“话语权优势”被侵蚀。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依靠主流意识形态对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全面引领,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推进之势建立在各类媒体集群之上,“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8]。 习近平反复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9]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国家新闻媒体,着力在内容资源整合、拓展主流媒体传播阵地、抢占议题设置、对外传播话语创新等方面聚力发力,迅速成为新媒体传播空间的“中央厨房”。 以上海报业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创办新媒体平台,打造的“澎湃新闻”“交汇点”“南方+”等移动新媒体拳头产品,积极抢占网民的阅读领域,吸引网民关注度。
(五)勇于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夯实议题设置
“设置议题”是指大众媒介在特定时间、特定阶段,针对特定场域、特定事件或者特定社会问题实施有引导性的报道,以期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设置议题实质就是要求人们按照特定的主题说话,议题设置实际上掌控了一定的话语权,而参与议题的评论者、从属者,在无意中也就运用和接受了一定的话语体系。 因此,设置议题本质是对人们话语的一种预先引导。 习近平指出:“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18]24为此,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设置议题就是要求宣传思想部门在深入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有效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地设置一些重大主题的宣传。 通过主动设置主题,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增强社会共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塑造良好风貌,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开,把社会进步的事实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反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