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2022-11-24齐晓明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共同体

齐晓明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2021 年7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 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1]他再次向全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各国政党担负起历史责任,为增进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这个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出发,观照人类整体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也是人类的发展战略,更是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努力推进的未来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出的回答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展望世界的未来,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广泛和密切,而不是愈发孤立和疏离,而这样一个判断的理论依据就在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反复被我们所引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确定为脱离历史进程的一种宗教感情,马克思则把人放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定位,肯定了人的社会本质。 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中,人都是单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简单相加,而不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本质核心是人的“社会关系”,这表明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现实的处于具体的实践中的人,因而也是处于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的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结成的人的多方面的关系和交往,它是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关系。 人的社会关系内生出人与人的依存关系,人因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然与他人形成相互交往、相互扶持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蕴含对人类共同体的逻辑。

1844 年,马克思发表了《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反驳了卢格关于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错误观点,在谈到卢格认为“人们不幸脱离了共同体”时,他说:“工人自己的劳动使工人离开的那个共同体是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3]395而且马克思在之后的阐述中,明确指出产业工人的起义就是要脱离旧的共同体,要建立一个属于本阶级的共同体,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因为人的本质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揭示了人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关系。 他说:“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3]395共同体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各个人联合的产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多个共同体之中,离开了共同体就失去了实现个人自由和发展的条件,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明确的阐述,把人的本质与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马克思对人的共同体的重视。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是对未来人类共同体的形式的概括和总结,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自由人联合体作为未来的社会形态,是摆脱资本控制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资本主义假借“整体”的名义对大多数人进行统治剥夺,是“虚假的共同体”,而自由人联合体克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对抗关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整体[4]。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技和经济的驱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日益使地球上的人民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形式随着历史进程而发展,民族国家是当前最普遍的共同体形式。 当各民族国家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时,人类共同体从民族国家上升到区域性的联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阿拉伯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等概念。 民族国家共同体、区域性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呢? 答案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跃升。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世界一体化发展,以少数国家的霸权统治为基础构建的一体化的经济体系越来越暴露出其“虚假的共同体”的本质。 历史的趋势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使旧秩序中被束缚和不平等方式逐渐被开放、自由和共享所代替,促进世界人民享受到发展的福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把人的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从根本上区分了人与动物需要的不同,彰显出人的主体性。 他强调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人的需要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3]514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固有的特性,因为人是自然的存在,人通过肉体、感觉与自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所固有的,是人为了维持自然的存在所必要的,人的这种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也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5]。 动物也有需要,人与动物都有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两者的区别何在呢?马克思曾讲:“凡是有某种关系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3]81人的需要促使人必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人的需要是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人的需要的实现无法脱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更能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特点。 当人的需要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时,满足少数人的需要的社会关系呈现出狭隘的性质;当人的需要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时,满足多数人的需要的社会关系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驱动力。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各国人民的需要在全球范围的经济交往中实现深度融合,呈现出人的需要的世界性的图景。 马克思说:“只有人的纯粹的物质需求都充分解决时候,人才能够真正被解放。”[3]74。 可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何等重要。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人民的需要呈现多元化,在政治、文化、安全、生态、健康等方面的需要日益提升,政治平等、文化多样、社会安全、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生活样态为“地球村”的人民所向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通过全球合作来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中国倡议各国各自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 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中国下大力气发展全球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此外,关于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的抗疫合作的理念以及相关的举措,都体现了中国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旨归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实践逐渐地实现阶段性的超越,推动历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马克思认为,人改变世界的活动一方面要遵循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外在限制,他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中心和目的,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历史进步的终极标准,而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诉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把社会形态的演进与人的生存方式联系起来,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指明了方向。 他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阐述了人的三种生存形式和状态: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的人的依赖关系;在第二大形态下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第三个阶段实现,而第二个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是为第三个阶段作准备。 马克思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性”,并对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人从“依附性”走向“独立性”。 但这里的“独立性”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并未使人获得彻底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是成功的,它为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在摧毁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解放人的天性和禀赋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但资本主义也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破坏了人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使人丧失了主体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存的一种常态,从国家到个人、从社会到家庭,一切领域都被异化了。

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异化的产生根源,即资本的统治。 资本通过支配雇佣劳动来获得价值增值,因此,也就控制了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劳动的人不占有财富,不劳动的人拥有统治一切的权力。 资本以等价交换的原则构建起一个生产、分配和交换的体系,形成一种对社会总体的控制力量。 不仅物质的生产,还包括人的精神,资本把一切社会生活都纳入它的统治网络之中。 在这种粗暴的统治下,人与一切的关系都颠倒了,不是人支配和使用物,而是物反过来控制和奴役人。在这样一种抽象统治下,人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深陷于资本逻辑控制的抽象关系中,所以,马克思感叹“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与个性”[2]415。 由此可见,独立性和个性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社会生产,形成奴役无产阶级的社会关系,使工人丧失自由。

人类共同价值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相契合。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12 个字概括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是各国家和民族多样价值观的共同性的体现。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将体现本国价值体系一整套话语强加于他国,利用其强势地位肆意干涉别国事务,形成不平等的国际体系。 人类共同价值弘扬世界人类各种文明平等,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想准则,也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价值定位。 “和平”与“发展”从生存方面揭示了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公平”和“正义”从善的方面提出了人的最高要求;“民主”和“自由”从社会关系方面阐述了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 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深厚的伦理精神,这和马克思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价值诉求相契合。

结 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形成国际生产和世界分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全球主导,资本与意识形态勾连形成一张资本逻辑的巨网,它曾经守护过被战争摧残的世界。 但是今天看来,这种守护在更大的意义上是少数强国为本国谋取利益的一种欺骗。 当前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冲击全球的重大新冠肺炎疫情,在如此空前的历史考验面前,资本主义世界撕下了虚伪的面纱。 我们不得不发出“世界向何处去”的拷问,如果再任由资本逻辑恣意横行,人类的未来又将如何呢?

从科学社会主义大视野来看,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面对矛盾丛生、问题频出的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所向,潮流所趋。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真正的共同体”,是谋求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心全人类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努力把全世界人民的力量凝结在一起,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 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6]今天的世界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疫情、恐怖袭击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性挑战,在追求世界人民福祉的道路上共同探索,携手前进,一起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