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维度与路径研究

2022-11-24骆璇李大鹏陆怡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维度留学生

骆璇,李大鹏,陆怡彤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在汉语学习的热潮之中,文化传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来华留学生的逐年增多,向留学生介绍什么样的文化是每一位汉语教学研究者应思考的问题。朱瑞平[1]曾指出,中华文化的传播应遵循代表性、现代性等原则,如只考虑吸引眼球,一味地为迎合部分外国人的口味而进行文化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李泉[2]也曾指出,对文化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中外文化差异,也要考虑学习者需求及语言水平。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要构筑更立体的文化内容传播维度,展现更加全面的中国。

1 相关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张占一提出将文化分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认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是与会话交际或者说是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部分。此后,面向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多从交际文化角度入手,这虽有助于留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输出符合汉语文化习惯的表达,但对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作用甚微,无法解决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文化问题。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在文化内容的选择、文化传播原则及定位等展开深入研究。在文化内容的分类上,亓华[3]认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中提到的对文化方面的要求与我国部分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的理念大体一致,在文化教学与推广中应遵循这种文化划分与定位。陆俭明提出文化可包括物质文化、思维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健身文化、习俗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汉字文化、体态文化等。这种划分更加细致,当然其中也有交叉。除对文化内容的划分与界定外,学界还就文化内容选择的原则、文化呈现方式与心态等展开讨论。在文化内容的选择原则上,朱瑞平、张春燕[4]提出了在文化传播内容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如代表性原则、现代性原则、普遍性原则、供需结合原则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陆俭明[5]提出文化内容主要应通过课文呈现,即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文化,且应以客观的心态呈现,对己方文化不炫耀,不自美,对他方文化不贬损,不排斥。

关于文化传播方面,许多学者依据一定的传播理论,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展开研究。其中多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张会、王学松[6-7]从“文化活动设计本土化”视角,探讨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孔院文化活动,并为孔院文化活动提供可以借鉴的具体操作方法。张春燕从“使用与满足”“编码—解码”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和路径选择。陈鸿瑶[8]提出文化传播的“第三空间”概念,指出要从小处着手,构建共同经历,关注共同情感,聚焦共同价值观,搭建共情桥梁,以相应的文化产品为媒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关于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研究集中在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文化传播的价值研究、策略探析等方面。从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现状与问题来看,多位研究者指出其问题集中在传播主体意识不强、不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内容固守传统、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传播环境相对封闭等方面。对于面向留学生文化传播的意义,王赛男[9]指出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是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实效的需要,有利于丰富留学生人才培养内涵,推进留学生管理。张袁月、栾凤池指出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有利于留学生适应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加深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从传播途径来看,张莉指出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中华文化内容融入留学生课堂教学之中。王赛男指出可通过打造教师、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传播队伍,丰富内容表达及线上线下媒介融合等形式拓宽文化传播途径。

2 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维度

2.1 历史维度——因时而动,凸显时代价值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也是文化自信之源。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器物、制度还是观念层面,中华文化都留有宝贵的文明成果,或矗立于中华大地之中,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或内化为思想信念与准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许多留学生选择学习中文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充满兴趣。在海内外,我们都不难看到有外国学生学习太极、京剧、茶艺等传统的中华文化。但在向留学生推介中华古老文明风采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传递传统文化之于当下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以利于留学生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注重其时代价值与现实关照,只有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才会使留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代,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作品,如VAVA 的歌曲作品《我的新衣》就将传统的京剧唱腔与说唱形式结合,不仅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了传统京剧,也在歌曲中插入经典京剧段落,让京剧这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在当代歌曲中焕发新的活力,深受留学生的喜爱,这是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有效方式。

2.2 现实维度——平等包容,传递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日益丰富。秦砖汉瓦、京剧脸谱、书法绘画等经典的中国元素早已深入人心,而如何以留学生为媒介展现当代中国的文化风貌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后,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或囿于文明古国形象或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存在着与现实的割裂。从海外的文化传播来看,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贫穷、落后,学生可能需要步行上学,教室还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但许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后,无不惊叹于高铁的快捷、刷脸支付的方便以及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外卖为生活带来的便利。面对中国的飞速发展,留学生甚至总结了“新四大发明”。当代的中国有着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更有着随时代发展所体现的创新与进步,展现了更多的平等、开放与包容。现实维度下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可从日常生活出发,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可从时下热点话题或外国人关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教育制度等入手,展现当代中国平等包容、开放发展的一面。李子吟曾对普北班学生的文化类课程涉及范畴做出研究,指出其文化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中国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舆论环境等,其探讨的话题涉及“北京798 艺术区”“深圳与中国海上的发展”等,较为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面貌,在留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发展维度——面向未来,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类面临的问题已超出国家或地域的局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生命个体精神家园的丧失等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面对人类发展问题时应秉承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发展理念中都所有体现。在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应该体现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需要的中国担当。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尊重自然、生态发展的思想,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担当,还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当代中国的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向留学生介绍我们面对人类发展问题的思考,能够展现中国几千年发展中所蕴藏的智慧,体现了当代中国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担当,是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需要。以制作短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爆火的李子柒同样在海外也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在You Tube 上拥有千万粉丝,其视频中顺应时节的乡村生活,以乡村小院、奶奶、狗构成的故事形式,并不需要语言的表述即可令世界各地的人心领神会并抵达对方内心,从而取得广泛的认可,是建立共同情感,分享共同价值观以实现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的体现。

3 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

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途径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身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优势,结合当前课程思政理念,挖掘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对留学生形成积极价值引导;利用留学生所处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感受当代中国文化风貌;发挥智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优势,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将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与发展维度中的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各种途径之中,形成各维度、各途径交融互补的传播模式。

3.1 通过语言教学传播中华文化

语言学习是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部分,开设《中国概况》《中华文化》等相关文化类课程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直接方式,同时,语言类的课程也应是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语言类课程对文化传播更多体现在语构文化、语用文化等语言文化层面,可通过对语言材料内容的选择从更广阔的层面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将文化内容以课文的方式呈现,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既能够实现文化传播内容历史维度中对经典的解读,还可实现其现实维度中对当代中国生活的写照。此外,还可通过对热点话题的讨论,向留学生介绍中国面对人类发展问题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实现发展维度中的文化传播。

3.2 通过文化实践感受中华文化

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身处的环境优势。海外的文化传播通过开设书法、剪纸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课程或文化活动展开,国内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要结合国内语言与文化资源,发挥教师、同学、地域等资源优势,让留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获得更直观更鲜活的体验。文化实践可包含对当地历史遗迹的文化考察,还可包括与教师、中国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开展文化考察活动,可实现历史维度中文化内容的传播,如对当地历史遗迹、名胜风景等参观考察,通过对文化产物的感官体验思考其体现的精神内核;此外,还可实现现实维度中文化内容的传播,如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了解可通过参观考察当地中学生活等形式获得更直接更真实的认知。文化交流活动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之与所在院校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针对文化考察内容展开对文化观念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可针对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与中国学生交流,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了解当代中国,深化对语言及文化的认同。高校也可通过组织文化节等形式,为留学生提供文化体验与交流活动,让留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书法、舞蹈等传统中华技艺。如普北班为增强留学生与教师及当地学生交流的机会推出“中文桌子”的活动,即1 位教师和2~3 名学生每周共同进餐1~2 次,在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加强语言练习,这种文化实践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3 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宽文化传播形式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已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除传统的传播方式外,还应充分利用智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所谓智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交互等新技术的传播生态模式。在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上,可利用智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既注重文化传播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也注重文化传播的快捷性与海量性。利用信息接收的多元化、碎片化趋势,平衡文化内容呈现的完整性与快捷性、准确性与趣味性。如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打破时空的局限,增强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以较好地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如今,虚拟仿真实验室已较多应用于英语课堂之中,为学生英语口语的练习与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中文课堂也可参照国内高校英语课堂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模拟真实情境,增强交际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引入相关的文化因素,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带领留学生领域不同的地域风光。

4 结语

留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不仅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充满兴趣,更对当代中国十分好奇。通过多维度、多途径让留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当代中国的魅力是面向留学生的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向留学生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探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增强留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维度留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