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视产业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交互性
——以武汉市举办华语青年电影周为例
2022-11-24程呈
程呈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城市带动电影,电影促进城市,城市与电影有着天然而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城影互动’是电影文化产业应该秉持的一种态度理念和实践智慧。”[1]在影视产业与城市文化的交互关系中,城市举办大型电影活动是一项重要举措。早年,这些大型电影活动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线城市中,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开始举办电影展映、电影节等大型活动,进而推动本土影视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影响力。武汉华语青年电影周就是武汉市举办的一项重要的电影活动,同时它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财政部文化专项资金扶持的国家级文化品牌活动,旨在发掘新锐的华语电影人,推荐优秀的电影作品,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交流和成长的平台。华语青年电影周创办于2006年,原名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论坛前9 期都在北京举办,2015年移师武汉,2019年更名为华语青年电影周。该活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同时受到政府、电影创作行业、文化企业、高校学术界等多方的关注。这一电影盛宴激活了武汉城市与影视产业的联动关系,构建了武汉的城市文化形象,也推进了武汉影视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1 影像传播构建城市文化形象
影像传播对城市文化的构建呈现出历史与发展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影像勾勒出城市的文化记忆,记录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当影像文本与城市文化相互重合时,人们通过对影像的观察上升到对城市文化的认知,以空间的转换达到文化记忆的复刻。例如,报告剧《在一起》,以2020年初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真实事件为创作原型,反映了中国人在疫情面前团结不屈的精神,也通过影像的方式勾勒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雄品格。另一方面,影像也能向城市传播前沿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的时尚气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武汉市举办华语青年电影周,世界各地优秀的华语青年电影人在武汉这座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中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将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对提升武汉的文化知名度,宣传武汉的文化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现代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构成更多地表现为其与公众在文化心理层面所建立的亲和性认同联系,而知名度正是一种赋予城市以超越地域竞争力限制的无形且强大的影响力量。”[2]城市知名度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表征因素之一,它作用于大众的认知层面,促使大众对城市形成最初的直观印象,且这一印象很难轻易被改变。而城市又作为负载历史变迁与文明进步的载体,城市的知名度越高,越能够在公众心中建立起广泛的文化认同。因此,基于文化发展维度,城市知名度的提高也必然会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及形象推广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华语青年电影周是武汉举办的一项重大文化盛事,包括影像作品展示、导演峰会、项目创投会、新锐电影人推介、青年电影编剧扶持计划、青年电影创作系列论坛等多项活动,邀请了海内外资深导演、制片人、演员、影评人、学者等共同参与。例如,在2019年第14 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的开幕式上,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作为开幕影片进行展映。这是一部以武汉为创作原型的电影,片中的角色都操着一口浓郁的武汉方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展映式上,该片的导演刁亦男及主演胡歌、桂纶镁等主创人员也在现场用武汉话对影片进行推荐,同时与现场观众交流创作心得。青年演员黄轩作为该届电影周的形象大使亮相开幕式,并在青年演员推介盛典上进行发言。提及武汉的时候,黄轩表示他小时候坐火车往返兰州与广州之间,途中必经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每次他都会趴在车窗上伸头看黄鹤楼的风景,因此从小就对武汉的印象极为深刻。此外,2020年第15 届华语青年电影周邀请了青年演员宋佳作为形象大使,同时宋佳携带了她的电影作品 《风平浪静》作为展示影片亮相开幕式,并与武汉的影迷进行互动。
电影周展示期间,武汉成了各路文化明星聚集的焦点,名人效应为武汉这座城市带来了高曝光率和关注度,同时也将影视艺术作为文化标签与武汉联结在了一起,引导公众建立起对武汉的文化认知,构建武汉的城市文化形象。
1.2 传播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由人聚集群居而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群。对于人们来说,城市不仅是一个生存与活动的场域,更是一个能够启迪思想、凝聚智慧的文化空间。“人类的精神思想是在城市环境中逐渐成形的,反过来,城市的形成又限定着人类的精神思想。”[3]人类将自身的智慧以及生产创造的能力倾注在城市的建设中,将历史与人文的发展脉络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又会进一步作用于人类自身,形成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特征的精神风貌。城市的文化精神就在人类生产生活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不断形成与推进。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中心城区交汇。武汉成了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的地理交通要道,被赋予了“九省通衢”之美誉。水运的便利促进了码头文化的兴盛,也带来了通商贸易的便捷。码头文化培养了当地劳动人民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商会文化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讲规则、重情义,这些特点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了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
从构建城市文化形象的层面来看,在扩大城市知名度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目的是将城市的文化价值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武汉举办华语青年电影周实际上就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传播平台。电影周作为武汉的一个文化窗口,在向大家介绍武汉的同时,也将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传播到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当中,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汉、了解武汉、认可武汉。例如,2020年第15 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的开幕式邀请了三位在武汉抗击疫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英雄代表接受献花,他们分别是“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新村街派出所副所长邵玉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党群办公室副主任蔡飞、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街道铭新社区居委会主任叶德添” 。作为新冠疫情暴发之后的第一届电影周展示,此次活动以“温暖你的梦——致敬英雄光影未来”[4]为主题,用影像的传播力量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雄风貌展现出来,将武汉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英雄精神传递出去,致敬英雄的城市,歌颂英雄的人民。
另外,此次电影周展映活动地址之一选在了江滩大舞台,舞台位于汉口江滩广场,背靠长江而立,面向武汉拥有百年历史建筑的沿江大道,是一处兼具武汉自然与人文文化特色的露天活动中心。电影周展示将地点选在此处,与武汉的长江、码头文化形成关照,将舞台和光影的艺术与江水和城市的夜色融为一体,营造出独具武汉江城文化气息的风景,吸引广大市民与游客前来观赏,也在无形之中打造了武汉的文化品牌,推广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2 城市文化推进影视产业发展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价值在于其艺术化的呈现,城市“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城市文化的魅力源于人类在建设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将其以艺术化的形态加以塑造,诞生了艺术与文化的产物,也催生了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无疑是城市所诞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都市生产电影,不仅陈述着电影诞生于巴黎并成长于纽约、伦敦、柏林、莫斯科以及东京、香港、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般历史,而且意味着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氛围是催生电影实践并涵养电影文化的温床。”[5]城市对影视艺术的文化形态进行塑造与限定,也给予影视产业的发展充分的文化空间与吸引力。
文化依托是当一座城市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活力,当城市的文化艺术资源、人口密集程度、社会经济发展都达到较高水平时,这座城市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与艺术的聚集地。“正如电影节作为电影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它的盛大与吸引力,是以城市的‘大都会艺术’为依托。”[6]
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琴台流传着“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奇佳话,黄鹤楼记载着“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绝唱,武昌起义推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长江大桥书写了天堑变通途的篇章。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影像空间的拓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给养,不乏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以武汉为创作源泉。例如,在第15 届华语青年电影周的开幕展映会上,电影《江水无声》作为展映影片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以武汉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创作原型,故事主人公袁志刚的儿子因在长江救人而牺牲,为了不让身患绝症的妻子知道这个噩耗,袁志刚决定瞒着妻子,让她好好治病。一次机缘巧合,袁志刚结识了小混混“泥鳅”,因为“泥鳅”的声音和去世儿子十分相似,袁志刚决定让“泥鳅”冒充儿子给妻子打电话,影片最后妻子怀着对儿子的美好期盼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电影全程在武汉取景拍摄,片中多次出现武汉江滩、长江大桥及武汉老城区小街小巷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江城氛围与烟火气息。影片以一个善意的谎言牵扯出一段特殊的父子亲情,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写进城市的万家灯火,融入江水的寂静无声。在展映之后,电影的主创人员与现场观众进行积极互动。该片的导演兼编剧姚军是一名武汉籍的电影人,这部影片也获得了第15 届华语青年电影周评审会推介大奖的荣誉。
此外,华语青年电影周还积极与武汉的高校进行互动。武汉是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城市,科教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 万,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华语青年电影周走进高校,充分结合武汉大学生群体数量优势,将青年电影人的文化力量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圈层当中,与高校形成联动发展。例如,2017年第12 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华语青年电影周前身)就与武汉大学结成合作关系。论坛邀请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作为开幕嘉宾,在开幕式之后,论坛主办方协同贝拉·塔尔先生一起前往武汉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与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互动。
3 全球化视野下影视产业与城市文化的联动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城影互动” 的结合能够最大化地激活二者的活力,达到相互推进、相互成就的功效,但除此之外,它们的成功还存在着一个更为显著的共性,即立足于全球化视野。戛纳电影节是竞赛型非专门类国际电影节,活动设置奖项评选,面向全世界进行作品征集,不设定主题,不限制地域,只要是优质的电影作品都有竞选的机会。这样的国际化视野为全球各个地区的电影人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其中不乏优秀的华人影人和作品在戛纳频频亮相,如1993年陈凯歌作品《霸王别姬》斩获了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1997年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问鼎戛纳最佳导演等。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影响则更为深远。好莱坞许多电影公司的创始人和重要决策者就是美国的犹太移民,如环球电影公司的创始人卡尔·莱默尔,派拉蒙影业公司的奠基人阿道夫·朱科尔,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创始人哈利·考恩和杰克·考恩兄弟等。他们外来者的文化身份,显示出好莱坞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方面拥有更强的包容性。现如今,好莱坞俨然成为世界性的电影之城,来自全球不同文化和地区的电影人都在此聚集,将自己的创作智慧融入好莱坞的文化熔炉中,而海纳百川的好莱坞生产出来的文化消费品也销往世界各地,由此逐渐形成了文化引进与文化输出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戛纳和好莱坞都是在立足全球化视野的基础上,推进本土文化和影视产业的协同发展。从它们的双赢互惠中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环境下,影视产业与城市文化联动的趋势也应从内向联动逐渐转型成外向循环,扩展国际化发展视野,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战略,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格局。武汉华语青年电影周也在国际化发展问题上进行了相关探索。电影周多次向世界著名的电影导演发出参会邀请,为中国青年电影人与他们近距离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在第12 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开幕式中,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在大师论坛环节与中国青年导演刘杰和李睿珺进行深度交流。贝拉·塔尔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电影观念,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13 届影像论坛则新设了亚洲导演峰会,邀请了日本导演深田晃司以及中国导演蔡尚君、李睿珺进行电影的文化探讨,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也将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亚洲电影的环境结合起来,共同交流与促进,从而更好地面向世界。
4 结语
结合当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城市文化与影视产业的双向结构也面临着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全球化视野成为当下应对国际文化局势的一项重要议题。全球化让文化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文化传播的也变得愈发通畅,戛纳与好莱坞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此,文化的强势输出必然会为它们带来发展的先机。当下,中国的城市文化与影视产业的联动发展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在全球化局势下,必将迎来更广阔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我国的平遥国际电影展、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一带一路”电影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它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武汉华语青年电影周进一步加深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只有充分发挥出中国民族文化的优势,掌握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依托影像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更有效地顺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