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2-11-24廖镇宇贺媚王立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

廖镇宇,贺媚,王立坤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在当今的5G 时代,我国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且普及到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中。AI、VR、云等新技术塑造着新媒介的衍生和发展,加之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重要平台。因此,探讨多元化媒介的融合发展成了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宣传单位都积极采取响应行动,迭代陈旧的宣传模式和传统的宣传工具,利用技术手段创新出新的媒体融合产品,例如客户端、中央厨房、新闻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打造各单位的核心竞争产品。高校校园媒体是众多媒体的重要部分,也应要积极发力,顺势而上。当前,互联网空间已然成为围绕民众全方位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因此这也一定是党政思想凝聚和政治意识宣传布局需要的新空间。

1 当前我国新媒体建设现状分析

1.1 政务新媒体发展迅猛

随着时代发展,党和国家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意识形态变化中对于重要舆论阵地的管理和统筹逐渐加强,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报社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以及将客户端、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新兴媒体进行交叉融合,以推动宣传融媒体的发展[1],增强国内外宣传能力,例如,就广播电视媒体而言,中央各类电视台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报社媒体而言,人民日报社也进行了产品的宣传创新,如“中央厨房”“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融媒体工作室”以及“人民号”等[2]。此前,人民日报仅以纸媒为产品,且只有300 多万读者,经过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后,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覆盖用户数以亿计的综合性全媒体平台和完善的融媒体建设体系。全国各级重要媒体致力于打造“智慧新媒体”,以新闻内容为龙头,以用户为中心,以一批媒体融合工程为抓手,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和一体化发展。

1.2 高校新媒体建设现状概述

通过网上搜索、电话调研、上门求教、会议交流等多形式、渠道,对部分高校校园新媒体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得知高校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差别较大,少数高校走在前列,部分高校只是意识到其重要性,还有少部分高校未做出改革谋划。2019年,首批15家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公布,其中包括自建和外援两种建设方式。自建方式如清华大学走在了全媒体改革前沿,在融媒体建设上首先对校园新闻网进行了全媒体升级。随后,清华大学电视台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大学电视台之一,融合了清华大学报纸、校园网站、清华电视台,并且搭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共同打造了校园媒体中心,报网融合成功推进,校园新闻采编队伍更加“一专多能”,组建整合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逐步形成了校园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次生成、多终端发布的融媒体生产机制,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出现了《清华零点后》《水木清华》百万量级传播“爆款”[3];采用外援的方式,例如湖南大学采取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模式,共同打造融媒体中心。具体来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基本覆盖全省新湖南的云“一频一端”,有较强技术和平台用户资源,湖南大学拥有媒体教学资源和科研人才优势,湖南日报拥有成熟的媒体建设经验,两者共同促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总的来说,高校媒体融合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各地正在实践探索创新。

2 当前我国高校新媒体建设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2.1 我国高校新媒体建设存在的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4]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的开始,也是国家战略层面政策支持的具体体现。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8 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其中核心内容涉及新闻媒体行业,例如广播电视要加强广电信号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一步畅通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加速,拓展新媒体发展生态。同年在教育部主办的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要求校园教育媒体必须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跟上时代传播方式的变化,着重推进融媒发展、舆情监控、校园政务、师生互动的校园平台建设,不断检索和优化校园教育融媒体的发展路径。

二是意识形态管理的有效举措。围绕这一重要论述,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委政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关注领域,各高校也把意识形态管理当作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上下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共同目标和政治任务。应当将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全流程教育,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化阵地建设、优化舆论引导等措施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对学校团属各类网站、新媒体的统筹管理,强化论坛讲座、学生社团等阵地管理。坚实把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掌握好政治和价值导向,歌颂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

三是5G 技术、VR 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科技红利。5G 数据传输速度快,为新闻的传播速度提供了更成熟的技术条件。随着VR 技术的不断成熟,“VR+”产业链也不断丰富,“VR 新闻”就是其中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一方面,新闻技术可以直达新闻读者的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VR 新闻”可以增加新闻现场感和新闻可信度[6]。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能够实现疫情防控的实时监测、数据跟踪和患者画像,是一架精准的瞄准镜。大数据新闻技术服务于新闻采编、新闻后期处理、新闻发行等重要部门,帮助其提升了新闻稿件质量。大数据技术会对新闻业务、新闻制度、新闻形式等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新闻关注点、最新网络用词、新闻喜好度等,因此,大数据技术对校园媒体也是重要机遇。

四是宣传媒体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媒体发展态势变革,短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直播平台迅速激增、人工智能AI 运用于新闻,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结构重塑成了大势所趋。例如当前的直播大趋势,武汉疫情期间,央视联合快手App 采取特别措施——“直播+带货”模式,支持武汉经济和产业恢复,提高了宣传度,并且调动了社会整体凝聚力,短短一晚售卖湖北商品达6 100 万元。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经从国家级媒体、省市级媒体完善到县级媒体,打通了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2.2 我国高校新媒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当前校园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较大。随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工作是学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能否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知识群体,大学校园的意识形态塑造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好思想引导和高校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二是自媒体发展过于“自由”。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个人用户的自媒体大量入驻,社会中接收信息、传播信息越来越频繁。可见各类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因为自媒体普及速度快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导致自媒体发展过于“自由”,存在种种问题。在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存在困境,内容分发过剩,入驻平台自主程度低、新闻采编成本高,报纸媒体面临停刊与休刊困境,广播电视媒体面临“关播停更”问题。众多媒体仍然存在因内容生产和分发受入驻平台约束而导致不够精准化的问题。因此,校园媒体在自媒体浪潮中也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把关人”职责被动弱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内容的发布权掌握在“把关人”手上,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人都手握话筒和照相机,可以自由地控制获得信息的方式并随时随地发布传递信息,因此“把关人”的职责被迫弱化。在大学校园中,当前大学生的微博、抖音、百家号等入驻率高,容易引发信息泛滥,虚假信息盛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作为校园信息“把关人”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发挥把关作用,但是由于无法第一时间及时把控信息发布,“把关人”职责被动弱化。

四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亟须重视。在信息传播速度快、规模大的时代,信息真伪辨别难度加大。同时,校园舆情传播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舆情生态将面临挑战,需要校园新媒体积极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能力,并且采取措施应对。例如提高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防止终端设备上数据被恶意利用和轻易泄露。可见,5G 时代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关系校园宣传工作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命题。

3 我国高校新媒体建设未来路径

校园媒体未来建设应建立“中央厨房”,实现“报网端”一体化运行,以“一个平台操作,全系统互动,多层级发布”为发展方向,既避免各学院资金短缺难以建设、重复建设,又共享资源,各取所需,形成和音,提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质效。

3.1 校园新媒体“一报一网一微”建设

高校新媒体的根本立足点始终是“立德树人”,其具有教育引领的作用。高校新媒体可以通过“一报一网一微”建设移动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发展。“一报一网一微”融合建立“一个中心”,即高校融媒体中心,由宣传部门整合全校校园媒体,可以连接全网,展示融媒体矩阵、校园热门文章、舆情监管信息、微博数据、短视频数据等,建设全媒体数据库,院校两级媒体资源共享。具体而言,高校新媒体既面向全校机关、学院、重点实验室等提供信息化服务,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又提供多终端、多媒介的校园信息采集服务,打造全方位智能化内容管理体系,提供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方法和有效途径。

3.2 加强校园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校园新媒体人才引进。根据新媒建设需要,尽快配齐宣传人员,建议采取内部聘任、新闻系专职教师兼职、校外兼职等方法。二是调整部门设置,建立融媒体中心,设立新闻部、编辑部、通联部、总编室(办公室)等,实现“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充分调动干事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多方位人才聘用,根据融媒体岗位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另一方面是依托具体学院新闻系或中文系建立实习基地,各学院设立通讯员队伍,以此类方式拓宽宣传队伍。

3.3 加强意识形态进校园舆情监管

健全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明确高校各层级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及考核考查,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统筹协调、各单位履职尽责的工作机制。同时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和讲座等过程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原则,实行“一会一审批”,严把场地、人员、内容等关口。学校所属新闻媒体、出版部门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贯穿新闻宣传、学术出版、期刊建设全过程。并加强舆情处置的指导工作。实施校园网络舆情登记备案制度,落实网络舆情的处置专报制。

3.4 融媒体建设供给侧改革

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更广更深更好地传播高校好声音,有效承担起使命任务,不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因此,校报还是要办的,但要进行供给测改革,期数做减法,内容质量做乘法。依托期刊社力量,内容做“精”,版面做“亮”,进一步浓缩精华,提升颜值气质,在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特色、创出品牌。

3.5 探索跨界合作,多维度提高宣传成绩

若要加速融媒体平台建设,不走弯路,“借梯上楼、借船出海”。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友资源,新闻系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及校友在报社、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可以通过设立青年导师、校友顾问等方式,借助校友力量有效推送融媒体平台;另一方面,采取“借船出海”方式,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和提高宣传工作能力,推动高校融媒体建设。

3.6 进一步规范管理,厘清“把关人”职责

融媒体中心作为校园内宣外宣负责机构,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以此来更好地迎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校园宣传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有细节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教育思政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通过规范化管理融媒体中心,严格执行内容“先审后发”“三审三校”制度,提高精准度。对全校已注册的新媒体实行年度审核和登记备案制度,有利于落实“把关人”职责,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标准,以使校园形象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