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痤疮的中医内治和外治研究进展

2022-11-24赵文青袁锡华

大医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痤疮疗法中药

赵文青,袁锡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皮肤性病科,广西南宁 530001)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调查显示,痤疮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酒刺”“暗疮”“皶庖”的范畴。《素问》中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诸病源候论》则提出,面庖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庖,头如米粒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有关痤疮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报道逐渐增多[3]。中医内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外治则主要包括针灸、面膜外敷、熏蒸等,本研究对痤疮的中医内外治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痤疮病因复杂,痤疮的发生与感受风热邪气密切相关。中医认为,风热为阳邪,善动炎上,多侵犯机体上部,肺主皮毛,风热蕴结于肌肤而发为痤疮。另外,肺风由肺经血热瘀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因而,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也是痤疮的重要原因。若患者好食肥甘厚腻,则可进一步促进湿热内生,内外邪气相搏结发于肌表,诱导痤疮的发生发展。肥甘厚腻能增加胃肠道积热,使湿热内蕴,增加痤疮风险。而情志失调可致肝气不舒,肝经郁热化火,可夹湿上侵颜面部,加重痤疮症状[4]。此外,素体阴虚不足也是痤疮的诱因。肾阴不足,致机体阴阳失衡、相火过旺,熏蒸面部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发挥滋肺润肺作用,使肺阴不足。肺与胃相表里,肾阴不足,使肺胃血液,熬液为痰,与外邪相搏或郁于肌表而发为痤疮。随着痤疮的发生、发展,可使血气瘀滞,经脉不畅,进而导致血瘀痰结,形成结节,加重病情进展。

2 痤疮的中医内治方法

2.1 肺经风热证 这是痤疮主要的中医证型,风热袭肺主要皮损部位在面颊部,丘疹色红,可见少许脓疱,脉滑苔白。枇杷清肺饮组方:枇杷30 g、桑白皮30 g、黄连15 g、黄柏15 g、党参5g、甘草5 g。方中以枇杷、桑白皮宣肺利气,另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作为臣药,再以党参补脾益肺、复脉固脱,方中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使全方达到清热宣肺目的。郑迪等[5]对比研究枇杷清肺饮在治疗痤疮中的价值,结果也证实枇杷清肺饮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目前枇杷清肺饮已成为痤疮治疗专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2 肝气郁结证 此类患者多伴有情志失调,临床可见脓疱、口干口苦、叹息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丹栀逍遥散组方:丹皮12 g、山栀12 g、当归10 g、白芍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柴胡10 g、甘草8 g。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栀子清热利湿,二者配伍疏肝清热,另加丹皮活血散瘀,茯苓、白术健脾利湿。药理研究也证实,丹栀逍遥散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和抗抑郁作用,这对于减轻痤疮症状有积极作用[6]。冯胜象等[7]总结夏永良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也认为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进行辨证加减可达到治愈痤疮目的。

2.3 脾虚湿热证 脾虚湿热证临床可见皮肤丘疹,舌红苔黄、脉滑。茵陈蒿汤组方:茵陈30 g、栀子15 g、大黄8 g。全方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配以栀子,加强清利郁热作用。四君子汤是临床常用益气健脾方,茵陈蒿汤与四君子汤合用可发挥清热除湿、健脾益气之功。临床已有研究证实,茵陈蒿汤对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效果肯定[8]。另外,临床还有学者指出,对于湿热严重者可给予龙胆草、黄芩等性寒药物清热利湿,但对于病程迁延的痤疮患者,应注意保护脾胃功能[9]。

2.4 气血瘀滞证 气血瘀滞证患者多为虚实夹杂证候,患者病程较长,皮损可呈现瘢痕、囊肿或结节状,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桃红四物汤组方:桃仁15 g、红花12 g、当归12 g、熟地12 g、茯苓12 g、白术10 g、川芎10 g。方中桃仁、红花配伍,是中医活血化瘀经典配伍,另以当归、白芍滋阴补肝、川芎行气活血,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抗炎及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痤疮症状的原因[10]。

2.5 阴虚火旺证 此类患者除皮损表现外,可见心烦、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数。知柏地黄丸组方:生地30 g、山药20 g、山茱萸15 g、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知母10 g、黄柏10 g。此方主要针对肾阴不足证,其中以生地滋阴补肾,山药、山茱萸益气固精,另以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达到滋阴清热作用。临床已有关于其治疗痤疮的报道,并认为对知柏地黄丸进行随症加减,可达到温阳散结、滋阴降火功效,能显著提高痤疮治疗效果[11]。

3 痤疮的中医外治方法

3.1 中药熏蒸疗法 熏蒸是中医重要的外治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特点。内治与外治方法联合用于痤疮是中医重要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指明内外治联合有助于取得可靠疗效[12]。中医熏蒸也是以辨证取方为基础的,通过熏蒸作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局部血流,进而减轻丘疹、粉刺症状。中药熏蒸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皮肤、黏膜,依靠热力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药力。因而,其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

3.2 中药面膜疗法 中药面膜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粉剂,与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混匀后均匀涂于病变部位,进而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临床也有研究显示中药面膜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减少皮脂分泌作用[13],这对于减轻痤疮症状具有重要意义。陈红霞等[14]还认为中药面膜疗法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这也有助于痤疮的治疗。朱卉雯等[15]对比研究也显示中药面膜外敷疗法能显著改善皮疹,促进皮损的修复。有报道显示,对于痤疮的中药面膜疗法,临床选用药物以大黄与白芷或大黄与黄芩配伍较为常见,提示清热解毒是目前面膜外用的主要原则,这与其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结果一致。

3.3 中药外用制剂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药外用制剂还包括膏剂、酊剂、霜剂及搽剂。膏剂是将方剂药物研磨后,用蜂蜜或凡士林将药物调匀至半固体状的制剂。将中药膏剂直接均匀涂抹于皮损处,达到抑菌、止痒作用。酊剂是先将药物浸泡在75%乙醇中,然后密封滤过而成的酒浸剂。霜剂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制剂,因其具有无油腻感、透气性好特点,在油性皮肤患者中效果显著。中药搽剂是液体外用制剂,分为溶液剂、乳剂及混悬液型3种分型,尤其适用于无破损的皮肤,其中,溶液剂被用于皮肤后还可形成保护膜,并逐渐释放药物有效成分,起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近年来用于临床的膏剂和酊剂用药多为清热、化痰、解毒中药,这对于临床风热证患者较为适用,而对于肝气郁结或阴虚火旺者,则应开发更为适宜的外用制剂,以达到对证治疗目的。这可能成为今后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方向。另外,临床还有报道将中药湿敷用于痤疮患者,即将药液用纱布浸润,对患处进行冷敷[16]。李靖[17]认为中药湿敷能使药物直达病所,不仅能减轻痤疮症状,还有助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这也说明中药湿敷在痤疮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4 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针刺是中医最常用外治方法,针刺有助于改善机体内分泌和血液循环,进而加快自身修复过程。金小千等[18]总结发现选穴主要分布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选穴以合谷、曲池、足三里、肺腧最为常用,这对于指导今后选穴具有重要意义。姜嵩等[19]研究也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能显著提高疗效。火针是针灸一种,利用温针的热刺激作用发挥化瘀散结、除湿止痛作用。中医认为,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指出火针可引热毒外泄,发挥穿刺引流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功效。既往Meta分析也证实火针治疗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优势[20],这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杨素清等[21]对比分析发现,火针尤其适用于寒湿型痤疮患者,有效率达94.12%,且能显著缩短疗程和康复时间。而火针选穴处遵循中医经络理论外,阿是穴是火针重要的穴位,通过刺激阿是穴直接达到治疗作用。火针具有针与灸的双重作用,起效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艾灸也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通过持续释放近红外线刺激腧穴,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何军强等[22]选择关元、中脘、章门、血海、阴陵泉及三阴交作为艾灸穴位,采用每日3穴,每穴5状的方法连续1周,结果显著降低了复发率。张瑞雪等[23]的研究还证明艾灸有助于抑制变态反应,保护机体免疫功能。耳部穴位丰富,与全身各部位对应,耳穴疗法具有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孙妍等[24]选取耳穴神门、皮质下、面颊、脾、肺等穴位进行耳穴贴压治疗,显著改善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并纠正雌二醇、黄体生成素等水平,这一结果提示耳穴贴压可能有助于调控下丘脑-垂体-卵巢,进而调节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刺血疗法历史悠久,中医指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中医认为,血实者决之,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陈秀华等[25]采用刺血疗法治疗30例瘀热痰结型痤疮患者,有效率达96.67%。现代医学提示,刺血疗法能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控人体神经免疫系统,改善新陈代谢[26]。周京等[27]总结发现三棱针点刺大椎、背俞穴最为常用。他总结此穴疗法的功效,认为刺血疗法具有止痒除弊、开窍安神作用。刺血疗法能促进血脉畅行、祛湿除弊。既往多采用点刺,近年来有研究将散刺、叩刺等手法也用于痤疮。与点刺相比,散刺选穴更多,针刺面积更大,尤其适用于顽固型痤疮。而叩刺是采用滚刺或叩打弹刺的方法使皮肤出血如珠,对于有皮肤瘀阻肿痛的患者,效果显著。另有研究报道了挑刺手法的应用,用毫针挑破腧穴或深入皮内,挑出纤维组织,再挤压出血,这种手法对于风热较重的痤疮较为适用[28]。此外,穴位埋线具有作用时间长、起效速度快、治疗次数多的特点,用于痤疮患者可持续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过敏能力,这对于减轻皮肤症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埋线的报道逐渐增多,通过穴位埋线能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炎症的吸收。杨颖等[29]还认为以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脾湿阻滞型痤疮有效率可达98.48%。

3.5 其他外治方法 自血疗法是将患者自身静脉血注入穴位皮下的非特异性疗法,将人体自身血液再次注入穴位可产生非特异性刺激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皮肤代谢,缩短康复进程。自血疗法可改善患者皮肤的脱敏性,并增强患者耐受性。李彩彩等[30]系统分析也证实自血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具有肯定疗效和较高安全性。刮痧疗法是通过刮、挤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点状出血,并经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排毒除瘀,调节阴阳的作用。陈柳等[31]认为刮痧具有舒筋通脉、调节内分泌、激发脏腑元气功效,这可能是其改善痤疮症状的机制。拔罐在中医治疗疾病中应用广泛,可改善新陈代谢,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刘子凤等[32]将拔罐用于痤疮患者获得显著效果,但拔罐较少单独用于痤疮患者,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联合其他方案进行干预。

目前对于痤疮的治疗,联合治疗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33]。而内外治结合则是主要方案之一,在辨证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药内服,同时配合中药外敷,可进一步提高药效。另外,有报道将火针与穴位埋线联合既能改善局部血流循环,又可发挥清热燥湿作用,对于临床病因复杂的痤疮患者较为适用[34]。但目前临床对痤疮的中医联合治疗,仍缺乏规范,这可能成为今后优化痤疮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的研究方向。

4 中医治疗痤疮的机制研究

目前,临床有关中医治疗痤疮的机制研究较多,其机制涉及抑制皮质分泌、调节血清雄激素、抗皮质腺导管角化、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张熠艳[35]研究发现枇杷清肺饮可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并抑制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何贵祥等[36]研究也显示,中药汤剂可诱导皮脂腺腺体萎缩,减少皮质分泌。中药湿敷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拔罐和刮痧则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流,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减轻皮损症状。既往基础研究还显示,大黄、枇杷叶、黄芩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球菌等多种痤疮致病菌,达到治疗痤疮目的[37]。

5 总结

目前临床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案。内治主要是以中药内服为主,辨证论治是内治的核心,通过辨证进行随症加减,以提高疗效。临床在辨证时应注意舌质脉象,作为辅助辨证的依据。外治则主要包括中药熏蒸、中药面膜、针灸治疗、自血疗法、拔罐及刮痧等。联合治疗已成为痤疮治疗新的方向,在中药内服基础上,配合外治法将成为今后痤疮治疗临床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痤疮疗法中药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
巧服中药少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