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改革创新探析
2022-11-24霍广田
霍广田
(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指明了新方向。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领域,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新的境遇、存在新的问题,因此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增强治理的精准性、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进入了数据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网络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等等。如此环境之下,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治理”与“管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有本质区别。“治理”更能体现治理主体的主动性、治理内容的科学性、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治理结果的实效性。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坚持精准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指高校对意识形态主体、阵地、内容、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综合治理,使之更加适应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大学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呈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复杂性特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美国的单边主义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高校是西方价值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之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国内外环境新的变化使得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更具复杂性。其次,创新性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理论品质,回应现实关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应加强这一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方式、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不断创新,彰显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创新性特征。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新时代使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指向和特征,这决定和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问题及原因,对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问题
1.治理思维的精准化系统化程度不够。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我们要精准识别、精准治理,从而增强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然而部分高校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传统思维、线性思维,特别是在师生主体性发挥、网格化治理、信息资源库建立等方面做得不够精准,这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准化发展。另外,实现治理思维的精准化系统化,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规律,从而提高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水平。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缺乏对规律的认识,甚至存在忽视个体利益诉求、主观臆断违背规律等问题。这不利于精准研判,也不利于精准制定措施并实施。
2.治理要素的综合化协调化程度不强。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更具复杂性,为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综合化协调化。在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运行机制不畅、主体之间配合不够等问题。另外,多方联动、多方融合的治理模式还需要不断健全,治理队伍、治理方式方法、治理体制机制、治理对象等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发展。
3.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不高。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制度体系,但部分高校中的意识形态治理制度建设很难与国际接轨、与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状况相适应。另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还主要停留在文件学习、会议传达上,网络化学习、智能化学习效能不强,渗透性隐性教育有待强化,还存在载体运用比较单一、现代化方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外部原因: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外方面,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2]222国内方面,面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突出、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等诸多挑战。由于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更具复杂性、挑战性。
内部原因: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对意识形态治理不够重视,高校宣传工作、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尚待加强,治理方式存在表面化、碎片化,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局面还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
主观原因: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缺乏系统思维。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有的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问题的存在往往是系统运行不畅造成的,而系统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系统思维。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应强化系统思维,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主体)、内容和对象(客体)、方式方法载体(介体)、调控(反馈)四位一体的闭环式协同工作模式;应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合力育人机制,增强融合力。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改革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改革创新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为目标导向,在治理思维转化、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探索上下功夫,实现精准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的目的。
(一)转化治理思维,强化精准治理
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必须以新思维新理念进行指导,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变、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1.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变。传统思维是一种单向度的固定思维模式,在意识形态治理方面往往体现在机械性、单向度的灌输性,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必须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现代思维具体体现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变。
2.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主战场,网络化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更具复杂性、隐蔽性。因此应该从单向、缺乏变化的线性思维向立体、动态化的非线性思维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应坚持非线性思维,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而增强实效。
3.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一,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体系结构,要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不断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载体创新、管理创新。其二,协调是内在要求。要做到各部门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挥整体效能。其三,绿色是必要条件。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学术生态、教学科研生态。其四,开放是必由之路。应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团体等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其五,共享是本质要求。要坚持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使各高校共享意识形态治理成果。
(二)创新治理模式,强化综合治理
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上,也要管好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4]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应坚持多方联动、多方融合的治理模式,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内教育与课堂外教育相结合。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政课程建设是核心,已取得诸多成果,应常抓不懈;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补短板、强弱项。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各课程建设中要突出学科的德育属性和社会政治属性,把情感目标、信仰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各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加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融通与构建。各学科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以知识为载体,努力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德育思想、政治属性。要强化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理论讲授、课堂教学等方面,是目前采取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发展比较成熟,具有直接性、灌输性的特点。显性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改革形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性、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单纯的显性教育往往实效性并不明显,还不足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导的目的,所以还要进行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实效性更强。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注重提高媒介素养。隐性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操作难度较大,关键在于创新载体形式、挖掘创新元素。
3.课堂内教育与课堂外教育相结合,加强课堂内教育。课堂教育更具有亲和力、针对性,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要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讲授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政治性。课堂外教育主要体现在实践教育方面,实践教育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但其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案,特别是在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要做到位。
(三)探索治理方式,强化科学治理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式方法的科学有效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结合时代特点选择利用好网络引导法,运用好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艺术,同时结合治理对象的身心特点开发创新载体形式。
1.网络引导法。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把注意力放在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上。网络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要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研判能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2]306
2.掌握和运用好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艺术。艺术是对方法的升华,是增强感染力、亲和力的一种技能和技巧,具有情感性、灵活性等特点。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需要通过艺术手段增强治理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要运用好制度和规范的艺术、疏通引导的艺术、报告演讲的艺术等。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特别注重公平和规范,要抓好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宣传、执行和监督,要不断完善好治理机制。
3.对载体进行开发创新。载体本质上是一种承载信息的手段,是教育介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从发展过程来看,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主要包括开会、理论教育等,现代载体主要包括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治理对象的身心特点,对载体进行开发和创新,选择好、利用好载体形式。实践活动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载体,包括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社会调查等;同时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团活动、青马工程等为载体,强化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教育引导、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