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催生魅力科学课堂
2022-11-23许敏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课程,而各式各样的活动是实现科学学科教育价值的重要渠道。在现阶段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前期精心安排、设计趣味活动,活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从而逐步催生魅力科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魅力;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许敏(1992—),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提出,让传统教育活动面临新的挑战,也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致使学生难以发现科学的魅力、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开展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开展具有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对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基于充足的准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绽放科学课堂的魅力。
一、前期精心安排,做好准备
科学、合理的前期安排,能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基础。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前,教师应当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细致解读,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基于此合理地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从而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切实提升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优质科学课堂的生成。
(一)细化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引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从而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落实目标中的各项要求,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状态。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科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等设定教学目标,确定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向。
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树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学目标,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继而设计目的更加清晰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如下目标。
1.科学概念:了解树的整体形态、树的器官,了解树的生长环境。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一棵树,能够用多种方式描述一棵树,能够用简图的形式描绘整个树的形态,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感受树木的神奇之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生命体的乐趣。
之后,教师以上述目标为方向,为学生安排“实地观察”“合作探究”“自主绘图”等活动,让学生在有序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上的各项要求,切实提升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主动细化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目标上的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
(二)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活动
教学准备活动是教师在正式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细致解读,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为优质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课堂上,较少关注课前准备工作,致使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呈现无序的状态,教师难以循序渐进地、科学地为学生渗透科学知识[1]。对此,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准备,合理地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有效发挥教学活动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蚯蚓”这一课时,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明确“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分析,了解學生现阶段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向;最后,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目标,精准安排“亲身观察”“交流探究”等活动,确定教学顺序,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案例能够看到,教师先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再基于此合理地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设计探究活动,完成探索
科学的世界是神秘的,但是,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仅仅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描述科学知识,导致学生难以发现科学的魅力,难以真正地感知科学世界的精彩[2]。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主动走进科学的世界,从而在逐步揭开科学的奥秘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一)自主探究,解开科学之谜
问题是科学课堂上的“常用工具”,从以往的科学教学活动中能够看到,大多数教师会将问题当作检验教学效果的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科学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问题被赋予了新的应用价值,能够营造未知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对此,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要发挥问题的价值,利用问题制造悬念,以便学生沿着问题提出的方向,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索,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以“电能从哪里来”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发挥问题的价值,引导学生自主揭开科学之谜。在活动中,教师先提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你知道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吗?”的生活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减少对本节课内容的陌生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出“电能从哪里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之后,教师使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电池的图片,并提出“这些都是用在哪里的电池呢?”“这些电池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呢?”“除了各种各样的电池,我们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电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可以带着走的“电能”。随后,教师为学生演示手摇发电机的工作过程,并提出“手摇发电机与我们之前所学的什么装置比较相似呢?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用小电机发电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等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设计出手动发电的方案,了解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
教师将问题贯穿于整堂课中,能够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探索科学知识,在逐一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步步深入科学的世界,深刻感知科学的精彩。
(二)合作探究,加快探究进度
在组织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会发现,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同,解读问题的方向也不同。学生在独立开展探究活动时,会呈现不同的探究效果,有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探究任务,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消耗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探究活动。为了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小组合作互动,以便学生集中集体的力量,加快探究科学知识的进度。
例如,在教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凝聚集体的力量,加快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进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功能、特点等,为学生后续的动手操作活动奠定基础。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身对太阳能热水器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判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合理地分配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使各个小组成员在科学素养发展水平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在分好组后,学生在组内交换彼此设计的方案,确定本组的制作方案。接着,学生再基于小组的力量,共同准备集热箱、保温箱等材料,在互帮互助中完成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进行分析,再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分配合作互动的小组,为学生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加快完成探究活动的进度,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三、设计多样活动,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会将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上,主动探索学习。在科学课堂上安排学习活动时,教师也要参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开启科学世界的大门。
(一)任务驱动,亲身感知
教师采用传统口述、说教的教学方式,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难以调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感知科学的魅力。而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以任务为载体,以自主操作为途径,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逐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所以,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自主操作的学习任务,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让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知科学的魅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摆钟的齿轮操纵器,引导学生讨论齿轮操纵器的作用,以便学生掌握齿轮操纵器控制齿轮转动的原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拆开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摆锤和齿轮操纵器协同运作的过程。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分钟计时器的制作。教师也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在学生做好计时器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如何让计时器更长时间地计时呢?”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便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
提升。
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操作的学习任務,能够有效突出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应用,真正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内化。
(二)拓展活动,丰富见闻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单向地为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较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当学生离开科学课堂后,也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逐渐增多,学生能够轻松、简单地依靠个人的力量,学习科学知识,搜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对此,在指导学生进入科学课堂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自主检索网络资源的活动,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取科学知识,逐步丰富自身的见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例如,在教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内容。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先对教材进行解读,确定“日心说、地心说的观点”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上述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搜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搜索“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字样,获取网络中的资料。之后,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和下载,整理成个人的资料库。在课堂上,教师采取“翻转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以便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教师为学生设定自主搜索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获取未知的科学知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便学生在未来离开科学课堂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遇到的难题,真正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促进新课改教育理念落实的重要手段。一线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科学课程的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应用,以便基于实际的教学反馈,总结教学经验,从而逐步生成一套完善的科学教学体系,助推魅力科学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孙明园.引之有则,导之有法:浅议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策略[J].新课程,2020(31):116.
[2]张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创客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