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中疫病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022-11-23王晓鹏林孟柯梁立新孙冉冉丁雪霏陈腾飞刘清泉肖阳春
王晓鹏 林孟柯 梁立新 孙冉冉 丁雪霏 陈腾飞 刘清泉 肖阳春△
(1.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中医药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史,几千年来,疫病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医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晋代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虽不是一本中医疫病专著,但却不乏对疫病的记载。在该书中对伤寒、时行、温疫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也指出了“鬼注、尸注”(相当于肺结核一类的传染病)的低热、慢性消耗性症状以及“乃至灭门”的传染性[2],在书中列举了数首“避温疫”“避天行疫疠”的方剂,如老君神明白散是最早出现的预防和治疗疫病的专方,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空气消毒预防疫病的方药,如太乙流金方[3],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在该书中葛洪最早记录了天花的症状表现[4-5],也最早记载了人工免疫疗法,如被狂犬病犬咬伤,用犬脑外敷后不复发[6]。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探讨《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疫病的用药特色,以期为防治传染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纳入的方药均来自晋代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研究对象为疫病,主要来自尸注鬼注、霍乱、伤寒时气温病、时气病起诸劳复、寒热诸疟方等章节。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主治疫病的方药,为尸注鬼注、霍乱、伤寒时气温病、时气病起诸劳复、寒热诸疟方等章节中的处方;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处方;内服药物。必须满足上面所有条件方可纳入。
1.2.2 排除标准 跟疫病无关的方药;单味药处方;外治的药物;在书中提及但未纳入药典中的药物,如梁上尘、千里流水等。若满足上面任何一项即可排除。
1.3 数据清洗
为了避免同一种药物因命名不同而造成录入分析混乱,在数据录入前将中药参照《中药学》(第2版)进行数据清洗,如将“桑树白皮”录入为“桑白皮”;“豉”录入为“淡豆豉”;“桂”录入为“桂枝”;“踯躅”录入为“闹羊花”;“釜底墨”和“灶突墨”均录入为“百草霜”等。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分析医案的软件选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在研究前从软件中下载数据录入Excel表格,由双人将《肘后备急方》中的疫病方药录入到Excel表格,确保数据无误后,将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中逐项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对100张处方进行统计发现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分别为:甘草、干姜、淡豆豉、附子、黄连、桂枝、常山、大黄、麻黄、黄芩,具体见表1。
表1 频次前10位的药物
2.2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对所用中药的四气进行统计发现:寒性药物最多,占总频次的35.31%;其次为温性药物,占总频次的28.13%;再依次为热性和平性,分别占总频次的15.30%和13.15%;凉性药物最少,占总频次的8.11%。对所用中药的五味进行统计发现:辛味药最多,占总频次的35.60%;苦味药次之,占总频次的29.42%;再依次为甘味药和咸味药,分别占总频次的27.57%和3.91%;最少为酸味药,占总频次的3.50%。
药物归经统计发现前5位依序为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肝经,见图1~图3。
图2 五味雷达图
图3 药物归经雷达图
2.3 药物功效分析
对纳入处方的药物进行分析,其药物功效排名前5的依序为解表类、补虚类、清热类、温里类、泻下类,具体见图4。
图4 药物功效统计柱状图
2.4 对药统计
将纳入的方药导入到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在“方剂分析”模块下进行分析,得到常用的对药频次,具体见表2。
表2 常用对药分析频次
2.5 角药统计
将纳入的处方导入到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在“方剂分析”模块下进行分析,得到常用的角药频次,具体见表3。
表3 常用角药分析频次
2.6 组方规则分析
在“方剂分析”模块下“关联规则”对100个处方进行分析,设置支持度为3,置信度为0.7,可得到常见药物关联分析,具体见表4,同时也得到药物规律网络化展示图,具体见图5。
表4 支持度为3,置信度为0.7时药物关联分析
图5 支持度为3,置信度为0.7时的组方规律网络图
2.7 聚类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也称k-means算法)统计出类方核心组合,将K值设定为3,可以将100个处方聚为3类,具体见表5,通过聚类和回归模拟绘制图6及图7;将K值设定为5,可以将100个处方聚为5类,具体见表6,通过聚类和回归模拟绘制图8及图9,具体如下。
图6 K值为3时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聚类)
图7 K值为3时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回归模拟)
图8 K值为5时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聚类)
图9 K值为5时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回归模拟)
表5 K值为3时类方核心组合
表6 K值为5时类方核心组合
3 讨论
在《肘后备急方》中认为疫病多与“疠气”相关,在书中记载“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夹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肘后备急方》多处提到用“汗、吐、下”法治疗疫病,如在《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载“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方。取旨兑根叶合捣,三升许,和之真丹一两,水一升,合煮,绞取汁,顿服之,得吐便瘥,若重,一升尽服,浓覆取汗,瘥”“又方,取术丸子二七枚,以水五升,令熟,去滓,尽服汁,当吐下愈”,因此当邪气未深时,可予汗、吐、下法给邪以出路[7]。
本研究纳入100张处方,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分别为:甘草、干姜、淡豆豉、附子、黄连、桂枝、常山、大黄、麻黄、黄芩。其中甘草在《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经集注》中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解毒”的功效;干姜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言“主胸满咳逆上气”;淡豆豉在《本草经集注》中言“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具有解表除瘴的功效;附子散寒湿,温脾肾,在《本草经解》中言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在《长沙药解》中述为“清心退热,泻火除烦”;桂枝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言“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常山具有化痰截疟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大黄具有很好的通腑泻热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言“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麻黄解表、发汗、利水,在《神农本草经》中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长沙药解》中还记载“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综上发现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多为散寒化湿、温肺解表、通腑泻热、散热解毒功效。
本研究发现《肘后备急方》中所用中药多是辛温药和苦寒药,由此可判断当时疫情寒湿证型比较多,因为苦能燥湿,辛能散能行。药物归经前5位依序为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在该书中很多疫病初期的主要表现为胸膜咳喘等症状,兼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重症期则病邪“逆传心包”,出现胸痛、神昏等症状,此时用药多入心经,因此在用药功效方面也多解表、补虚、清热、温里。
根据关联规则统计出处方中常用的对药,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两组对药为干姜-附子,淡豆豉-栀子。干姜和附子为方剂“干姜附子汤”,最早出自《伤寒论》,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二药合用增强了温阳散寒的功效[8]。淡豆豉和栀子为方剂“栀子豉汤”,其中栀子清热除烦,降中有宣,淡豆豉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两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的功效[9]。出现频次最高的角药组合为干姜-附子-细辛,3药配伍增强了温阳解表散寒的功效。在《肘后备急方》中挖掘治疫病的对药和角药不离散寒和清热两大类型,因此“寒热之辨”应为辨治疫病的首辨。
本研究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推算出了处方的核心组合,将K值设定为3时,方剂个数最多的类方核心组合为淡豆豉、甘草、黄连、常山、栀子。该类方组合为栀子豉汤加减,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物组成。栀子苦寒,为清热解郁除烦之药;淡豆豉味轻气薄,乃宣透郁热之品,二者相配,清宣相合,治疗热郁胸膈证[10]。方中还有常山配合黄连,可增强清热燥湿的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用该方治疗疫病湿热证,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燥湿化浊的目的。将K值设定为5时,方剂个数最多的类方核心组合为淡豆豉、甘草、栀子、麻黄、升麻、葛根。此类方中麻黄、升麻、葛根宣肺疏泄,栀子、淡豆豉清泻里热,根据用药判断其证型多为“外寒湿内里热”,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可用此类方达到清郁热,散表邪的表里同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