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框架课程体系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比分析与思考
2022-11-23王素霞
王素霞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12)
德国Lars Thiele教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以“知识是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引入课程,强调了德国的职业培训把学生放在工作的中心,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他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因素包括:学校、教师、课程三个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整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诸多规划设计,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德国“双元制”框架课程体系
图1 德国教育体系
图2 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图
“双元制”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课程体系三部分。理论课程体系在职业院校完成,由学校结合德国文化部长常设会议(KMK)通过的《框架教学计划》进行设置,包括内容、目标、成果考核、教学方法等,通过4年内完成900-1300小时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学生通过行业协会的考核就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实践课程主要在大学企业或跨企业合作中心完成,教学内容由联邦教育系统(BIBB)观察行业情况、方向、新技术、企业反馈等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与企业实际确定,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职业专业、社会项目、企业轮岗等内容,学生在企业按照学习领域完成4000-5000小时的学习任务;职业资格考试由各州行业协会组织独立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也是职业院校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框架课程是基于职业预科毕业生的水平而制定的。但是,由于各职业培训学校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文化背景和经验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和成年人参加,因此框架课程必须足够开放以适应学校教学的需求。因此,各州可以直接或不变地采用常务会议的框架课程,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课程。
职业院校教师根据《框架教学计划》《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部长会议的课程指南》及联邦职业培训法规来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可自主决定使用何种教学用具、教材、教学方法等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二、“双元制”课程体系设置将学科教育转化为学习领域
(一)职业行动能力
何为职业行动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资格或素养包括各项能力、技能、知识等,另一个是进入企业后,根据企业的任务与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重叠部分即为职业行动力。职业行动力即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3 职业行动能力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以学科作为分类依据,这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资格能力,但是用资格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力有所欠缺,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实际工作需要的各项能力等,重组课程知识体系,将学科内知识进行融合,形成与工作任务需求相适应的知识群,将学科课程体系中碎片化的知识转化成模块化知识,形式一个专业学习领域,便于学生记忆与使用,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三是深挖污染保护伞。企业环保问题屡改屡犯,甚至明目张胆污染环境,往往背后有“保护伞”。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重大生态环境污染背后的腐败与渎职犯罪问题,对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今年以来,先后对大丰区原环保局局长夏某、大丰区原环保局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冯某实施了留置措施,形成了强有力震慑。
图4 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行动导向法教学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将学习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学习联系行动”和“行动联系学习”,模拟职业或工作的环境使学生根据来自职业以及工作中的一个目标,如产品,服务,制定行动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系统地采取措施,在行动前思考、行动中思考、行动后思考,形成完整体系化的知识技能。笔者在德国培训时,德国教师运用调色板的教学方法演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工作组得到工作任务后,每个小组成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该工作任务,并将思考记录在个人工作区,然后在小组中对比和讨论每个解决方案,最后展示小组工作区中大家共同形成的结果。
图5 调色板
(三)学习领域的开发
德国学习领域的确定由职业专家团队梳理该职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知识、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学习领域的开发首先依据企业岗位需求,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罗列,整理成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根据这些代表性的任务整理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重难点进行描述,构建知识图谱,形成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要求、教学工具、注意事项等内容。知识的使用采取够用为原则,将课程体系中没有用的内容去掉,所有任务都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中的,无法融入任务中的知识说明已经过时了,可以舍弃。
(四)教材开发
2019年11月26日笔者进入了富尔达理查德穆勒高等职业学校的商务专业课堂,他们的教材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挂在墙上的每个学习领域的流程图,第二部分是教材,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由出版社联系多位专家按照《框架教学计划》中的学习领域要求进行编写,书本封面内有每学期学习内容,书本内容彩色印刷,每个领域开始之前有情景描述,信息收集,他们该怎么办等相关内容,课本颜色丰富,配有大量图片与图表,颜色不同意义不同,比如绿色框内为重点内容,整体课本层次感强,容易吸引学生关注。第三部分就是教师教案及发布的活页教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内每个学习领域内的所有教师发放的资料与作业都整理归纳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便于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方便总结归纳和复习,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借鉴使用。
三、双元制课程体系与国内体系的对比
(一)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全日制(职业学校)、部分时间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部分时间制(双元制大学学习),全日制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55%,在企业实习时间为45%,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由联邦根据高校校长会议通过的《教育培训条例》进行管理,国家给予学生每月450至500欧元的培训资助。部分时间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生主要去企业求职,录取后依据《教育培训条例》签订《培训合同》,企业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职业院校教师按照文化部长会议的决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培训,企业培训师按照《培训框架计划》对学生培训,学生20%的时间在学校,80%时间在企业,企业支付学生相应报酬。
在我国,职业院校各专业参考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标准》并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及特色优势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每年组织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调研行业企业情况、教育部最新文件等,依据调研情况设置课程体系,并进行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按照方案执行人才培养活动。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差异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学习领域为学习主要内容,其课程设置不再是体系化的,而是融入工作领域中,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授课知识,知识的学习是能力培养的辅助,在专业技能与核心能力训练的同时根据工作任务及未来发展需要学习核心理论知识。这样学习的知识可能不丰富,但是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和实践工作联系更紧密。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职业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课时,要求实践课程不能少于总课时的一半,但是部分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相对还是偏重学科化,未能按照工作领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教学。学生虽然学习到很多知识,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当参加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时,可能不易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动。
(三)课程组织方式的差异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3-4天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接收实践技能培训,校企双方都严格按照职业培训框架的进度进行,并且该体系中的各项反馈联动机制也保证了校企双方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相互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2.5+0.5的模式,2.5年校内学习,0.5年企业顶岗实习,在学校由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和实训,将课程分成不同的任务,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考核评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别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习任务,并进行考核评价。
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考
(一)国内关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关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向:
一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的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加强工学结合,利用“学徒制”在“工匠工坊”里或在工作岗位上完成人才培养,“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训、习、赛、研、创’一体化培养,以期达到既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又培养学生专注的个性和追求完美的品质。”同时,改变如课程体系学科化严重而职业性不足的问题,专业群模块课程定位不清与岗位脱节问题,课程内容缺乏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不适应行业高端人才需求等问题。张勇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进阶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提出“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以现代学徒制作为课程体系实施基础,构建一种以工作岗位发展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促进工学有效结合,具有系统化特征的进阶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即基于同一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横向融合,基于工作岗位晋升的职业教育课程纵向链接,基于工作岗位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整体设计”。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可发展的知识、技能体系。
二是1+X证书等制度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如“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开发。柴草,王志明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中从育人主体、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形式、教材教法改革和评价等方面给予了课程体系开发路径。论文强调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技能,通过开发“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一体规划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胜任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元”育人机制、提高“双元”育人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
三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随着教育部门“三全育人”工作的大量推荐,课程育人已经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热点。由杨金栓编写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必要性和现状以及职业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路径,及刘苹妮等的论文《技能型军士“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中的培育方法研究》分析了如何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并给出了从教员和课程两方面总结了“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四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核心素养和岗位需求上,在认真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前提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预判下,认真梳理人才培养各方因素,从社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形成可持续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热度较高,能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联系起来,明确了优点和方向,也指出了不足,对研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开发提供了借鉴。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开发的思考
1.育人主体上从校企双主体衍生校、企、社、家多主体
在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开发教学、实训内容,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探讨实训教学内容,按照行为导向完成实训课程的建设,开发典型学习领域或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内容中完成教学实施。校企合作攻关科研难题、校企员工互相交流学习,企业成立师资培训流动站,积极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也要注意,在国家大力提倡引进社会资源开门办学的要求下,育人主体已经不仅仅只有学校和企业,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前提下,将育人活动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第一课、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功能,形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多维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突出创新性、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突出职业性就需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先天优势、配合使用工坊,开发模拟工作岗位或利用真实工作岗位上,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岗位需求和创新能力需求,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突出课程体系职业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3.课程内容上要突出丰富性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突出标准性、开放性、动态性、丰富性。在标准性方面可以引入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同时也可将1+X的取证考试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标准性。同时课程体系要凸显开放性,在课程设计中要引入最新科技前沿、行业动态,时事热点,充分利用这些前沿动态,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适应职业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动态性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上,根据行业需求及技术更新,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体现在凝练完善和迭代更新上。丰富性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图6 课程体系开发路径
(三)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路径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可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1+X技能等级证书职业等级要求及企业岗位需求按照专业群进行设置。专业群课程体系包括共享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等。共享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内所有专业都要学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根据岗位未来发展设置一些专业拓展课程供学生学习,让课程体系既能立足当前,又能展望未来;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前期课程的学习自主完成综合实训任务,并能在顶岗实习阶段顺利接手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越来越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完善,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办学,鼓励学校教学改革,展望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会发展成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培养、提升、就业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