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差异教学的支持策略

2022-11-23贾建伟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贾建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2022年5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笔者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创建工作任务,立足学校长期实践的系列素质教育特色项目,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多主体共同参与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研究,在人才培养机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双创”教育等方面开展尝试和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差异教学支持策略,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

从2019年起, 企业HR 管理人员发现招聘的员工中2000年之后出生的比例逐步增大,“00 后”毕业生正在成为新就业员工的重要来源。与之前招的员工相比,“00 后”毕业生在工作地点、企业规模、价值追求、求职目标和职业规划等选择上,存在诸多差异。

(一)更加关注个人发展

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显露出更加关注自身权益、个人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就业与生活平衡,追求和谐规范的工作氛围、美满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成长,从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借助全面覆盖学习生活的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远远超越了他们父母。对比职场上的前辈, 他们会关心公司的人性化福利是否足够,是否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晋升空间和通道,更在意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 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 求职时不只是关注 “有钱途”“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更加关注职场氛围、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等“软条件”,对收入的重视程度较“90 后”“85 后”有所下降。对加班的接受程度更低。更出现了诸如“领导不可以对我发火”的特殊要求。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各类考工考级和实践技能等可见的、应用价值高的“硬技能”培养,往往忽视对团队协作、综合应用、自主创新、沟通交流等“软技能”的提升。

(二)价值追求有所改变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其“三观”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进疫情防控攻坚战,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他们既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开放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接触了很多国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处理事情较为理性,不盲目偏听偏信,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但是,不少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 不能脚踏实地的投入自身工作和学习,容易滋生离职、重新就业的念头。 他们对一线城市就业兴趣有所下降,对二、三线城市就业关注度明显提升, 更加愿意留在家庭所在地学习、实习、就业。 他们对于企业的选择不再单纯考量规模和名气,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意愿大幅提升,自主创业的兴趣显著提高。

(三)就业意向突破专业限制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视野逐渐被拓宽,在职业规划上更加关注自身主体意识、自身价值实现和自我感觉体验,倾向于工作给自身带来的价值。 他们为了职业的发展,会不断地试错,有好的机会就会“跳槽”,愿意尝试新的环境、新的工作,逐步摸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工作中逐步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佼佼者。 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深入了解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标准、岗位特点、发展前景、专业价值和社会功能,觉得职业发展离自己还有很大的距离,认为这是教师、领导或父母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具有“躺平”思想,忽视自己在职业规划中的权利义务。 在专业与工作匹配度上,大都态度无所谓,灵活对待,就业意向突破专业限制,不再执着于必须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化,学生整体素质欠佳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和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职业院校面临生源数量减少,生源复杂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问题,学生差异更为明显。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发展,个性潜能尽可能得到发挥,并为其可持续提升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职业院校生源比较复杂,“以扬州地区近年来五年制高职招生情况为例,录取最低分数线从468 分降低至429 分,入学成绩差异进一步扩大, 分数范围从429 到600 多分,普遍存在着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1]。来源于城区中学的学生与来源于周边乡镇中学的相比其行为习惯、礼仪习惯、生活习惯相对较好,但学生整体情况不佳,很多学生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自主学习能力弱、实操水平有限等问题,难以消化课堂中的知识点。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个性较为突出,且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 当前,学校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途中没有成就感,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个人素质以及专业性的提升。

(二)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 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2]。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技能水平,还需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生产技术项目,推动产学研一体模块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特别要具备一定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现阶段依然有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不能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情分析不足, 缺乏和学生双向互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探索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能力没有充分了解,忽视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机械地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授课,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差异教学支持策略

学校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企业需求和技能标准纳入人才培养环节,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兴趣、心智特点、个性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育人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和“双创”教育探索,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差异化培养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持基础。

(一)重构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方案

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学生群体的特点,积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宗旨,秉承“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成功学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专业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助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紧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心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创业等改革,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学校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德技并修、校企协同、学徒制培养的育人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坚持标准引领,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对接国家、省颁教学和技能标准,充分发挥校企专家引领示范作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所形成的分析数据,建成科学、规范、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机制。基于“1+X”试点项目和国际合作,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和国际课程标准,校企共同高位重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改进课程组织实施和教学总体设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参,评价标准共定共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文化共生共融的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方案。

(二)建设“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应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基于职业工作过程, 跟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与标准升级,“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优化“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开足开齐、配齐配强、做精做实思政课程,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热情。 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和法律法规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意识。 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三个维度加强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纳入社团选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突出职业素养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训有机融合, 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弘扬敬业守信和工匠精神。着眼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建设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通过将“1+X”技能等级考核所需课程模块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总结凝练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项目的成功经验,继续以场地、人才等资源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学校,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显著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产学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深化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促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改革创新,推动实施校企融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新模式。 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优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嵌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相关内容,融进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文件,凝练优化模块化课程开发流程,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专业校本教材,课程内容动态适应产业变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开发、资源建设、方法手段、评价形式等方面着手教学改革, 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有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深入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学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模式,彰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承担课程要达“金课”标准,打造有示范引领,可推广学习的“金课”样板。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促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建立思政课程示范课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 通过推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选课走班、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同类院校、企业形成协作共同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在前期基础上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加强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推进常态化应用。 以点带面,发挥团队区域辐射能力。 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享资源,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差异化培养命运共同体。

(四)完善校企联动的学生发展保障体系

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技能实践活动之中,探索“以德铸魂、以智固本、以体健魄、以美培元、以劳强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进的育人体系。 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学制特点优势,按照“教育属性、双重主体、德技并修、新型师徒”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六个一”工作,帮助学生制订一份个性化成长方案、养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一个良好的爱好、参加一次校级以上比赛、参加一类志愿服务或创新创业活动、树立一个养成教育品牌。 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创新教育的竞赛,搭建各类展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展示、特色发展。深化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优质就业基地,强化办学单位就业推荐工作。 持续跟踪市场变化趋势,积极拓宽职业前景好、待遇水平高、适应学生优势特长、利于毕业生终身发展的个性化岗位、优质化岗位,实现专业对口、人岗相配、满意就业。 重视发掘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创造的新兴就业机会, 做好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深化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 构建“双创”孵化基地,打造校园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资助创业。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发挥潜能、自主创业、实现价值。 加大对创业潜质的学生的动态跟踪、培训指导和必要支持,发挥“双创”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五)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

要立足新时期产教融合背景,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调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体成长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人员配备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探索进一步畅通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路径。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搭建教师管理网络,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联合”运行、“聚合”管理、“综合”服务、“融合”文化等校企协作发展创新机制与运行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教师递进式、个性化专业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以产教融合教师实践基地为平台,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或各类竞赛,有计划分批分期组织校内专任和校外兼职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践、生产管理、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等,形成校企协作、分类指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机制,促进专业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为“1+X”证书制度试点提供师资保障。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教师的动力,促进校企师资双向流动。 着力校企协同创新,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重点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差异化培养的高水平名师队伍。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变“一刀切”培养的弊端,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协同创新差异化培养策略和方法,着力推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能力,推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个性化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