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2-11-23林晓云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螺旋产教校企

■林晓云

产教融合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在新时期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结合、科教协同”为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下,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产业学院,既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 国务院在其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掀起兴办产业学院的热潮[1]。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从国家层面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指导,各地在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为此,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探求相应的解决路径,提升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列万庭在其发表的《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一文中提出的基于生物学研究的理论。 20 世纪90年代,亨利·埃兹科维茨与勒特·雷德斯道夫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以三螺旋概念为基础,提出了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理论,旨在用该理论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与以往理论强调特定主体关系不同,三螺旋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政府—企业—大学三者的组织界限和职能划分,在保留自身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又辐射其他要素[3]。在该理论的背景下,各要素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创造价值。

近年来, 该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揭示政府—企业—大学间日渐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纵向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个要素都在不断向前发展并完善自身形态。从横向上看,则意味着三个要素间的资源循环。 资源循环包括内部资源循环与外部资源循环两个部分。在内部资源循环中,大学通过教育研究,输出毕业生、科研成果,企业通过生产输出产品、服务,政府通过市场信息输出法规、政策。 三个要素的交流合作,构成外部资源循环[4]。 三者间联系的界面越大、越紧密,产生的合作效益就越高、质量就越好。三螺旋的作用机制得益于三个要素的横向资源循环与纵向向前发展而实现,并始终维持着向上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三螺旋理论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

产业学院又称企业学院、行业学院。 对于产业学院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学院就是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政府、企业与高校为了实现提高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 “产业学院”一词由英国的“产业大学”发展而来。 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浙江物产集团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物流产业学院与汽车后服务产业学院。此后,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建设产业学院。2012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联合创办了包括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在内的四个产业学院并在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近年来我国产业学院建设的成功代表[5]。

目前我国学术界中也不乏对产业学院建设与三螺旋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邓志新以三螺旋理论为切入点, 对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实践路径[6]。 吴显嵘在对产业学院的建设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平台构建、治理方式变革、机制建构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7]。 高鸿提出要从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等方面提升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8]。作为一种创新结构理论,三螺旋理论为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

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共同参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沟通企业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目前产业学院在我国仍属于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缺乏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产业学院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一)政府政策与法律有待完善

尽管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学院建设,但由于目前大多政策还停留在引导层面,缺少具体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对解决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出现的根本问题作用有限。比如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它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因此无论从所有制角度还是办学需要来看,都应将它看成是独立法人实体。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无法授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地位[9]。这必将导致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主体独立性缺失、社会融资困难等问题。 此外,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多种不同类型资产。 由于缺乏相应法规,也难以对学校资产进行评估认定,这将严重打击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降低高校资源配置效率。

(二)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内驱动力

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 但在校企合作方面,如今也遇到许多问题。首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目标存在偏差。企业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廉价劳动力,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而学校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希望通过产教融合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薄弱的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企业花费较多时间、投入较高的培训成本,才能独立完成企业所交办的工作[10]。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而产业学院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多从事流水线工作,单调刻板且技术含量低,不仅打击学生的热情,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达成学校的既定目标。其次,尽管在“职教20条”中针对产教融合的企业给出了金融扶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支持政策,但企业对相关优惠政策知之甚少,需合作高校主动告知。对企业来说,不仅产业学院项目难以短期获利,政府相应的政策优惠也很难及时兑现,这就导致了企业缺乏合作动力[11]。此外,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大多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主要在学校中完成,导致企业在产教融合项目中的存在感较弱,这也是造成企业合作意愿低的一大原因。

(三)校企合作层次不平衡,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的推进,有赖于校企双方高层的合作牵头,需要在共同的协商下,双方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提升企业效益方面达成合作。然而,从项目具体的推进过程来看,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等方面,学校专业层面与企业业务层面的合作程度不够紧密。此外,受院校自身实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院校产业学院在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 就同一地域的院校来说,各高职院校也在师资、生源与企业合作等方面存在同业竞争的现象,院校为了争取良好的办学条件与生源必将互不相让[12],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竞争,不仅影响产业学院集群效益的发挥,也将不利于产业学院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唯有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推动我国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在多元化办学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的作用,最大限度提升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不断完善与产业学院建设相配套的法规政策,着力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产业学院的发展,促进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

在制度保障上,应尽快推出适用于产业学院的专门法律[13]。 进一步明晰对于产业学院设立条件、组织架构,以及产权分配、企业与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界定。

完善优惠政策, 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学院建设。 在金融扶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同时不断完善国家财政对产业学院建设的经费支持办法。

宏观把握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的整体指导。以成立产业学院联盟为发展契机,进一步深化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等方式,鼓励不同产业学院分享交流建设经验并及时解决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教融合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不仅是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方,也是重要的投资主体,在产业学院建设中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投入到产业学院建设中去。

重视专业建设, 将企业引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引进企业骨干等方式增加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听取企业的意见,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与市场适应性;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共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建立健全学院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制度。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应尊重企业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长效、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对在办学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对产业学院中的人员管理、收益分配等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14]。

主动为在校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企业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指派企业业务骨干对学生的岗位实操给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整合资源、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产业学院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办学优势,就必须不断优化资源整合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多采用顶岗实习或者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等单一形式。要深化校企合作程度,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形式,努力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与市场的适配程度[15]。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深化企业的专业引领作用,学校不定期安排在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顶岗实践。通过顶岗实践,切实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授课课程的实用性。

整合校企资源,扩大产业学院的竞争优势。 设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资源整合管理机构,划拨专项经费并制订科学的合作管理办法。对分散的校企合作资源加以整合, 盘活产业学院内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产业学院是我国推动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 从三螺旋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看,要实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就要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间的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三者合作办学的优势,统筹各方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我们要从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重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等方面入手,提高产业学院的办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产业学院培育高质量人才,建设一流专业集群与资源深度整合的优势,更好地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螺旋产教校企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