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实习学生角色意识及优化路径

2022-11-23杜文静黄德桥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实习生职场职业院校

■杜文静,黄德桥

岗位实习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前熟悉岗位、引导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1]。 岗位实习作为职业院校学生从学校场域向职业场域迁移的第一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学生身份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一、学生岗位实习的价值蕴意

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学生岗位实习,既是服务地方企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职业精神培养、有效衔接就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可以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职业院校推进学生岗位实习,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区别于普通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产业特性,侧重于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实习来验证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首先,职业院校广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工匠精神,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中习得应用型技能,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上手,减少过渡期和磨合期。其次,以类型教育为基点,随着职业场景变化新形势,职业教育需要紧贴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形成人力资本提升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再次,岗位实习不同于学校场域的知识传递,而是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履职尽责和担当作为,习得相应岗位技能,熟知企业文化,逐步完成角色转换,获得书本上学不来或不易学到的行业能力。 因此,学生岗位实习是职业院校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学生全面加强劳动观念,传承技术技能,系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学”“用”脱节的重要环节,彰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的特色和优势。

(二)有助于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成效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既是拓展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渠道,也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双元制”成功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和产业成为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面向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将很难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3]。 实践证明,协同育人越接近真实的工作场域,越接近真实的企业任务和前沿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越高。随着我国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校企双向交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来培养符合“产”“需”契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岗位实习以专业对口为原则,将企业培训对接职业标准,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能精准匹配行业岗位需求,有助于实习生快速进入职业角色。 为此,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单一主体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真正把企业当成育人主体,并以岗位实习为载体,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企业作为“双主体”的一方,通过校企联合、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专业师资打造等方式,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本提升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作用,鼓励职业院校通过设立企业导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科研项目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反哺”学校,增强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充分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契合企业所需, 提升学生就业匹配的精准度。

(三)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适应产业需求变化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所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发展须以职业性为主导,重视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倡导以实用性的职业教育思想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需适应社会需要,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须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通过岗位实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方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特别是当前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职业, 促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须跟上市场需求。科技变革对职业能力有“新”的要求,特别是数字经济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变化,使原有的一些岗位和职业内容发生很大变化,重构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技能体系就成为增加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所在。 此外,职业院校除了专业适配行业需求外,还须在优化人才供给和增强人才适应性上下功夫。 通过将实习生推向企业生产一线历练,能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适应性。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开门办学,主动与新经济业态对接、与产业互动,精准对接人才缺口,找准坐标,及时回应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诉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适合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使之能够快速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需要[4]。

(四)提升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为产业发展输出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史,可发现职业教育不变的使命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所学滞后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痛点,职业院校应该主动作为。 一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必须下企业进行实习。 教师通过校企双向流动,主动到企业兼职或脱产顶岗,参与相关项目研发等方式,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调整校企协同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真本事。因此,在校内教育教学中要始终瞄准实习岗位任务需求,按照生产标准和岗位任务设计课程,开发项目式、任务化的实训课程体系,避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学”“用”脱节;在校外实习的企业教育环节, 企业应开发适应学员弹性教学的活页式、工作式等新形态教材,优化设置企业课程, 着重将企业生产任务转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引入职业、岗位、实践等元素,丰富课堂教学生态[5]。通过岗位实习,校企互补式育人,有效推动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实现产业需求引领课程设置、职业标准引领教学内容、生产过程引领教学过程,有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五)充分助力学生求职就业

参加岗位实习,接受更真实的职场历练,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行业紧密衔接的职业技能,增加毕业生求职成功率的重要法宝。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培训, 有60%以上的课程在企业完成,确保学生熟悉和掌握企业或行业中新工艺、新产品、新要求和新流程等,不仅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还最大限度地确保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合格品”。 我国“职教20”条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对接”性,提升学生求职的竞争优势。例如,烹调专业实习生通过酒店名厨的言传身教,不仅为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技能提升指明方向,还教导实习生为人处事方法,帮助实习生逐渐完成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成功求职的比例高达56.19%, 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该比例仅为38.58%。 可见,岗位实习的职业历练,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以快速提升。

二、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岗位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前奏,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契合的一种途径。在学生实习过程中, 如何帮助学生向社会转换职业人角色,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价值交换,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一)角色认知:学生与准员工身份的认知偏差

实习生角色认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角色扮演者对教育场域“学生”角色和职业场域“准员工”角色的职责范围和所形成社会关系的认知。 角色认知对于学生的岗位实习非常重要,但很多实习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实习学生”与“实习员工”的角色差异。首先体现在时间观念上,在扮演学校场域的“学生”角色时,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被动的无时间观念的行事风格。 而在职业场域的“准员工”角色扮演时,主动调整和适应有规则的工作时间观念是职业人必须养成的习惯,否则很难保证工作或任务的完成,并且企业规章制度时刻提醒你注意时间观念。其次在角色职责上,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上学的第一要务是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而在职业场域的职业人要求做到从一个责任的被动接受者到责任的主动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交给的某项工作任务。 再者就是工作方法上,对于以受教育为主的学生而言,职场工作行为比较少,在校学习期间与同学之间除了一些学业上的竞争外,基本上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和竞争,学生仅需为自己的学业负责;而作为实习生形成的职业人身份而言,一切以工作和效益为中心,作为同事,不管相处是否投机、是否合得来、是否有矛盾,都必须一起协同工作,共同将工作做好。

(二)角色行为:受教育者与劳动者的行为偏差

实习生角色行为是指实习学生在扮演某种工作岗位角色时所应具有的行为特征。岗位实习是大学生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环节,其实际角色行为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校里想做什么、想学什么、想怎样学,只要在学校规章制度范围内行事,很少会有人干涉其行为,更不会产生职场“危机感”。在职业场域,个人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所交代的任务。例如,在上班时间,只能做与工作有关的事,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实习生的学习也往往与工作相关。此外,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能像在学校一样, 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就请假,在职业场域是不可以随意请假的。 因为,一个人的请假会影响正常项目的进度,过多的请假会直接让项目进度进入死角,还存在履职尽责“问责”风险。

(三)角色期望:“职业锚”与实习现状的偏差

实习生角色期望是指实习生对实习企业或岗位所应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初入职场的实习生,难免会不适应节奏或者跟不上节奏。 调查显示,很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锚”与实习现状容易发生碰撞。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指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6]。 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开展培训、履职、交流、研学及企业孵化等活动,期望可以了解企业文化、生产要求、生产流程、技能要求、管理制度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并在经历行业认知期、技能学习期、职业适应期、情绪波动期后,可以初步确认自身职业发展偏好是否与该实习岗位相契合。 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实习生因“职业锚”不稳定和过高或过低的实习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当职场规则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发生碰撞,容易形成实习现状与实习期望的落差,并因角色距离等因素造成挫败感。

(四)角色冲突:多角色扮演产生的心理偏差

职业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进行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与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当个体对职业认知和行为表现与社会外界所期望的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冲突[7]。 当职场规则与实习生的角色行为发生碰撞时,容易触发实习生职场角色内在和外在的冲突。 根据调查发现,实习生容易因自身条件与实现岗位任务之间存在的能力差距,形成职业角色压力,当这种角色压力达到一定峰值时,表现为实习角色内在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角色冲突在得不到外在力量排解或自我角色调适失败时,容易加大实习生角色扮演压力并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而实习角色外在冲突是指个体受到自身多种社会角色相互冲突的影响, 特别是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和瓶颈, 出现角色转变障碍[8]。实习角色外在冲突在实习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下会加剧角色紧张, 容易促使实习生放弃某些角色并形成离职倾向。例如,部分实习生角色转换与调整能力较差,动不动就想“闪辞”,特别是抗高压能力差,一旦受到打击,就会找各种理由退缩等。

三、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角色优化路径

岗位实习是由学生身份向“准员工”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就学生而言,通过就业前的实习环节,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锚”,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一)加强角色认知学习

兵书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习生只有强化角色认知学习,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完善自己,为实现学生向“准员工”身份转换奠定基础。实习其实是一次完美的沉浸式体验。首先,学生实习的目的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增强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的能力,加快知识与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为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其次,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加强在特定的社会和交往中关于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融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角色和发展方向,为进入职场积累经验。例如,在实习中要摆脱学生思维,学会区分在校园和在职场的状态和角色行为,努力把自己调整到“准员工”角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岗位职责,做好学生到职场人角色转换的准备。 因此,学生正确认识实习生角色,不仅有助于学生修炼职业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识别自己的“职业锚”。

(二)强化实习角色收益

角色收益是指一个人成功扮演某个角色可以获得的利益。实习生通过岗位实习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酬劳和经济支撑,还是发挥与锻炼个人综合能力的途径。 其实,岗位实习是学生综合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专业对口的岗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通过实习,企业赋予学生“准员工”身份,以岗位工作和轮岗的方式来培养和训练实习生的职业技能,这是学校和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角色收益。 其次,实习生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例如,在酒店实习的学生, 都是从酒店最基层的实践岗位开始。虽然酒店一线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是最基础的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但这时候实习生一定要沉住气,在服务工作中掌握规律、提炼感知、转化成果、灵活运用,那么这个阶段应该是学有所悟、劳有所得的。 此外,实习阶段往往也是企业考察实习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表现得优秀,往往会被企业录用或被企业当做储备人才来培养。 所以,实习生要确定自己追求的角色收益是什么,并为此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切不要为眼前的短视所困惑。

(三)缓解实习角色冲突

明确角色定位及增加角色扮演能力是缓解实习角色冲突的关键。校、企、生三方应严格签订实习协议,在遵守劳动法规前提下,规范实习内容和要求,保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因为,学校把学生推向企业一线锻炼是完成相应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但学校始终是在外学子的“避风港”,学校、辅导员及实习指导老师要畅通相关的双向沟通渠道,确保学生能感受到母校的关怀和教育。 就实习企业侧而言,企业聘请一个实习生,是为了完成岗位任务,如果不能完成岗位任务,这个实习岗位的承担者是没有产出价值的。 就实习生侧而言,要牢记自己的实习工作角色,严格遵守实习企业规章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恪守契约条款,积极履行岗位实习任务,增加角色自信。 此外,实习生还要明确自身的“实习”角色,通过穿衣戴帽、待人接物和价值观等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角色,用符合工作角色的行为去做事,并在工作中卸掉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多余角色,减轻角色内在冲突现象。 就实习企业侧而言,企业应拿出具有一定“含金量”的岗位供实习生锻炼,并制订完善的岗位阶梯培养计划,化解实习生因实习岗位现状与实习期望所产生的落差,减少因企业岗位设置造成的实习角色外部冲突。

(四)增强实习角色适应

增强实习角色适应,是实习生向未来职场人转变的一项关键技能。 实习生从学校走向职场,都要经历职场适应期,去掉身上的学生气,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首先,通过岗位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角色定位。 通过岗位实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职业要求, 进一步掌握岗位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其职场角色转换进程,重新修订自我职业定位,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 其次,通过岗位实习,学生习得职场生存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 对学生而言, 就业前的实习可以历练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学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扮演相应的职业角色,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快速适应和高效地转变到一个新的角色中。

猜你喜欢

实习生职场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最牛实习生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