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2022-11-23张洪萍舒秀兰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中华民族革命

张洪萍,舒秀兰

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张洪萍1,2,舒秀兰1

(1. 江西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2.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构建了党的精神谱系,锤炼了党的政治品格,而且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建立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决定文化自信建设的底色、主题和目标,这一维系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基。一百年来,党始终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在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打造了中国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决定文化自信的底色、主题和目标,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底色: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政党都是从社会中产生的。它们产生之后,既独立于社会,又与社会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在这一体系内,政党、国家和社会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其中文化是它们三者之间发生联系的一座桥梁,也是彼此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意义上说,政党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所具备的三个条件,都是与文化相联系的。第一个是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从产生、发展到壮大,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第二个是思想基础。它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源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属于先进文化意识形态所带来的效应。第三个是组织与干部的基础。它主要源于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既有革命的本色,也有新文化启蒙的性质。其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准备、锻炼干部队伍等等,在本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文化与工人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文化是政党连接国家和社会吸收精神营养的一条脐带。因此,一百年前,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行者,不仅创立了党,而且创立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亮出了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光辉旗帜。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文化建设党与党建设文化的兼顾,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协同,这既是党自身建设的鲜明特色,又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从文化建设党方面来看,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提出了党要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古田会议上,他又提出了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思想建党的要求。思想建党本质上就是利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建党。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文化建党是延安整风运动。学风、党风和文风都与文化问题相关联,只有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才能解决组织和作风上的问题,而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又必须解决文化上的问题。因此,延安整风不仅是思想、组织和作风建党的历史丰碑,也是文化建党的历史丰碑。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出了第一个硕果,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认识,文化自信有了主心骨。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几个阶段。党的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先是提出了思想、组织和作风的三大建设,后增加了纪律和制度两项建设,十九大又提出了勇于自我革命,将政治建设列为之首,形成“六位一体”的党的建设内容,构建起了政治、思想与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各项建设统筹推进的党建工作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讲话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都是文化建党的宝贵财富。他还强调:“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1]。这标志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党建设文化方面来看,它既是一个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建设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又与党领导人民建设新国家和新社会的过程始终交织在一起。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2]663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所做的四件大事,始终与文化相联系。前三件大事我们做成了,第四件事我们正在做。具体来说,第一件事是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让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使文化建设得到政治保障。第二件事是建立新社会。党领导了“三大改造”,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实现了新社会的伟大变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使文化建设得到制度保障。第三件事是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使文化建设得到经济保障。第四件事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再到强起来,使文化建设获得全面解放,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正融入世界文化之林。毛泽东特别强调:“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2]663他把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视为支撑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支柱和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使得文化建设全面融入了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预示:“新中国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3]在新时代,习近平则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把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了历经百年的风雨,党的文化建设初心没有改变,党为文化自信所设定的底色更加闪耀出先进文化的光芒。

二、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是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根连线。这条文化连线又有一个鲜明的标识,就是进行民族的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标识纳入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容,并被视为党的初心与使命。从百年来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的磨难与抗争、现在的拼搏与成就、未来的蓝图与伟业;也可以寻找到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血脉,以及党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奋斗足迹。

一是顺应中国社会转型使然。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进程,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迫开始的。经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摧残,再加上外国列强的穷凶极恶地侵略、瓜分和掠夺,中国逐步走向衰弱,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四伏。这样的情形决定中国现代化转型,必须把民族救亡摆在第一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也就成为民族最强的心声。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各个阶级纷纷走到历史的前台,你唱罢来我登场,先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再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接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他们先后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但都失败了。这样一来,实现中国现代化转型,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党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将其归结为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挽救危亡,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造福民众,目标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核心要义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党始终抱定了这一初心与使命。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一切努力与奋斗,其归结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党顺应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规律,与人民一道将这一内容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化成了文化自信的主题。

二是遵循中国革命路径的规制。中国现代化的转型,由于列强侵略因素的介入,又使其不仅要革除内弊,还要抵御外辱。历史证明,中国社会要完成此次转型,走社会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完成这一革命任务,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一个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即党建国家;第二个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社会,即党建社会。一百年前,党在成立时制定的第一个党纲中,将“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党建国家和党建社会的任务,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党坚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党定性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把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党建国家和党建社会的一大亮点。

实际上,党建新国家和新社会,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成果。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有许多,但最为珍贵的就是党拥有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这一法宝内含“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项内容,将“统一战线”居于之首,其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源于中国社会的内生性。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布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存在着大量的中间阶级、阶层。因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如果不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2]783他一语中的地揭示了统一战线与中国革命的逻辑关系。二是源于中国社会的外生性。因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是在外力胁迫下发生的,也是在外力重压下行进的,所以中国革命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上述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只有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汇集起全部的革命力量,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些真理在中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印证。它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与“统一战线”同行的真谛所在,也是文化自信遵循中国革命路径规制的因果归依。

三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党的百年诞辰的讲话中强调,党“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奋斗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给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点了“睛”,向世人昭示了以下四点:

第一,指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点。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高擎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这面旗帜既是历代仁人志士和英雄儿女奋斗献身的召唤,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传承的象征,更是珍惜历史、立足现在、开创未来的指引。

第二,指明了中华民族命运的交汇点。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8,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现在党、国家和人民,更加紧密地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能力更加坚定和强大。

第三,指明了中华民族利益的融合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根基、共同文化、共同利益、共同愿景。它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中华儿女汇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指明了“四个伟大”的聚力点。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36这样一来,伟大梦想就与党以前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结成一个“四个伟大”的有机整体,成为统揽全局的总抓手。其中,伟大梦想起召唤指引作用,伟大工程起关键核心作用,伟大斗争起保障护航作用,伟大事业起乘载牵引作用。

总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所揭示的传承、交汇、融合和聚力点,点点相交,环环相扣,描绘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图谱。

三、目标:人民美好生活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对文化自信引领作用是多层次的。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的前三项内容,分别表达的是文化自信的方向追求、内涵要义和精神境界的话,那么伟大建党精神的最后一项内容,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则表达的是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因为对党忠诚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负人民是检验对党忠诚的最高标准,两者结合起来的共同指向,就是坚守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目标。

关于文化自信落脚点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来论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实现人类解放,不仅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人类解放的成果作为基础,而且必须经过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文化解放的三个途径;其次,人类解放是一个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和谐统一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可见,人类解放既是一个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积累的过程,它包含文化,又归依文化;又是一个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追求和谐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它源于人的生活,又回归人的生活。人类解放具有归依文化和面向生活的特性说明: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其内在的要求是实现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自由与自然的统一。上述理由,也是文化自信需要坚守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目标的理论源头。

从现实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人类追求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造就文化的过程。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犹如一台编织机,将连接中国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经线与连接中国社会、国家和政党的文化纬线编织在一起,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这一过程贯穿了一条鲜明的脉络,就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从文化的自发走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毛泽东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7]1514同时,他还强调发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7]1515。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这种需要中,既包含社会因素,也包含文化因素。其显著标志是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解放的引路人。在此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也先后为民族复兴进行过各种尝试,但都归于失败。究其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挣脱不了各自阶级一己私利的羁绊。既缺乏文化自觉,也不具备带领民众走向文化自信的起码资格。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根本宗旨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不谋求一己私利,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的利益。党一经成立,就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奋斗,在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同时,走上了一条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谋求人民大众的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的同时,也开启了文化解放的征程。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2]708引导劳苦大众敢于拿起文化革命武器,积极进行革命的斗争,去争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利益,让劳苦大众在革命过程中,既不断地拥有实在的获得感,又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自觉性,焕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干劲,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凭借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精神,及时进行了中国革命的转变,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后,党又提出“实现第二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在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也开启了人民群众从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8]这一著名论断,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哲理,成功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之举,既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独特性和不可或缺性,又说明了社会主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探索,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时期,党凭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这一利器,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文化自信培育始终与之同行。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把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设定为文化自信培育的定盘星。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相继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描绘了发展的路线图。21世纪初,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三大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纳入了党的指导思想,把发展整合社会利益,上升为打造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21世纪初,党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转型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树“以人为本”为核心,对于社会利益,既注重发展,又强调整合,更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落实与“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把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增强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党向世人明确昭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站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高度,又将这一奋斗目标作为“九个必须坚持”之一,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党的全面领导得到坚持和加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两大布局统筹协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稳步向前,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文化自信的制度保证更加完善;党与人民一起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又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伟大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党带领人民进行百年奋斗,攻克千难万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更加雄厚。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5] 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4–25.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0.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The Inner Logic of the Great Party-founding Spirit and the Confidence in Culture

ZhANG Hong-ping1,2, SHU Xiu-Lan1

( 1.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x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Xinyu Jiangxi 338000, China;2. College of Marxism,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has been carrying forward the great Party-founding spirit, which has not only forged the spiritual genealogy of the CPC and tempered its political character,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reated the confid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e great Party-founding spirit determines the background, theme and goal of the confidence in culture, maintains the inner logic between the two, an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 great Party-founding spirit; confidence in culture; inner logic

D642

A

2095-9249(2022)01-0014-05

2021-12-06

2020年宜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kyfzw2020004)

张洪萍(1957—),男,江西萍乡人,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史党建。

〔责任编校:王中兰〕

猜你喜欢

建党中华民族革命
建党百年礼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